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精品解析:湖南省邵阳市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时间:2021-10-22 11:48:52 来源:网友投稿

  0 2020 年下学期期末考试卷

 九年级

 语文

 注意事项:

 1 1. 答题前,请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

 2 2. 必须在答题卡上答题,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 3. 答题时,请考生注意各题题号后面的答题要求;

 4 4. 请勿折叠答题卡,保持字体工整、笔迹清晰、卡面清洁;

 5 5. 答题卡上不准使用涂改液、涂改胶和贴纸;

 6 6. 本学科试卷共 7 27 道小题,考试时量 0 120 分钟,满分 0 120 分。

 一、古诗文阅读(共 0 30 分)

 (一)名句积累。

 1. 补全下列名句空缺部分。

 (1)金樽清酒斗十千,_____。(李白《行路难(其一)》)

 (2)为篱下黄花开遍,_______。(秋瑾《满江红》)

 (3)

 鸡声茅店月,______。(温庭筠《商山早行》)

 (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_________。(苏轼《定风波》)

 (5)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用来表达征人归心切,思乡迫,破敌功未成,把酒难释怀之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6)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借用典故含蓄地表明词人渴望报效国家、为国立功心情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7)《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的颔联是________,

 _____。

 【答案】

 (1). 玉盘珍羞直万钱

 (2). 秋容如拭

 (3). 人迹板桥霜

 (4). 也无风雨也无晴

 (5). 浊酒一杯家万里

 (6). 燕然未勒归无计

 (7). 持节云中

 (8). 何日遣冯唐

 (9). 怀旧空吟闻笛赋

 (10). 到乡翻似烂柯人 【解析】

 【分析】

  【详解】“直”“拭”“勒”“遣”“赋”“翻”是此题中的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

 (二)古诗阅读(2 2 ~3 3 小题,共 4 4 分)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 19—20 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2. 这首词题目的意思是什么? 3. “可怜白发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2. 写这首词寄给挚友陈同甫以共勉

  3. 壮志难酬 悲愤之情 【解析】

 【分析】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词题目的理解能力。解答时,结合古诗文基础知识对题目进行理解即可。“破阵子”是词牌名,“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意思是:写这首词寄给挚友陈同甫以共勉。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词表达感情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先翻译诗句,再分析作答。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怜已成了白发人!词人看到大功告成,踌躇满志,从而发出愉快的欢呼声,连调子也是轻松而又大气磅礴的,使词的感情上升到最高点。但“可怜白发生”一句笔锋陡转,使感情从最高点一跌千丈,吐尽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对立,抒发了报国有心、请缨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三)古文阅读(4 4- -9 9 小题,共 6 16 分)

 【甲】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日:“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

  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乙】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4. 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作用相同的一组是(

  )

 A.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B.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C.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安能辨我是雄雌 D.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庭中 5. 下列语句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 此庸夫/之怒也 B.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C. 臣未/尝闻也 D. 下视其/辙 6. 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齐人三鼓.(鼓:击鼓)

 B. 公将驰.之(驰:奔跑)

 C. 请广.于君(广:扩充)

 D. 天下缟.素(缟:白色的绢)

 7.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乙文“公将鼓之公将驰之”,说明了鲁庄公的急躁冒进;两个“未可”、两个“可矣”,则表现了曹刿的深谋远虑,胸有成竹。

 B. 选文第一自然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断然拒绝“易地”,这是双方斗争的最高潮部分。

 C. 乙文主人公善于把握战机,从而一举取得胜利。

 D. 甲、乙两文都运用了侧面描写来表现主人公机智的性格特点。

 8. 翻译下列句子。

 (1)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2)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9. 《唐雎不辱使命》塑造了怎样一个“士”的形象?

  【答案】4. B

 5. B

 6. B

 7. B

  8. (1)如果有才能、有胆识的人真的发怒,就要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血流五步远,全国都要穿白色丧服,今天就是这样。

 (2)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只是这仅仅的五百里的土地呢? (3)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

  9. 形象:塑造了一个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形象。

 【解析】

 【分析】

 【4 题详解】

 A.参与/间或,偶尔,有时候; B.……的人/……的人; C.养/怎么; D.从/在; 故选 B。

 【5 题详解】

 A.此/庸夫之怒也; C.臣/未尝闻也; D.下/视其辙; 故选 B。

 【6 题详解】

 B.公将驰之(驰:驱车追赶)。故选 B。

 【7 题详解】

 B.选文第二自然段写唐雎以“布衣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并“挺剑而起”,紧紧逼住秦王,这是

  双方斗争的最高潮部分。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句中重点词有:怒,发怒;伏尸,让尸体倒下;缟素,穿白色丧服;是,这样。

 (2)句中重点词有:虽,即使;易,交换;岂直,何况只是。

 (3)句中重点词有: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当权者;间,参与。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结合对人物的描写回答。面对秦王的狡诈骄横,唐雎早已胸有成竹,并不多与之周旋,“否,非若是也”,态度沉着明朗。寸步不让,据理力争:“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把安陵君的“弗敢易”换做一个反问句,并以“千里”对“五百里”提出,就远比安陵君的回答更为坚定有力,不给对方一点便宜。面对秦王的怒气和恐吓“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臣未尝闻也”一句,沉着冷静,不为秦王的恐吓所动,实际上是按兵待敌,然后反唇相讥,“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照用秦王口吻,以“布衣”对“天子”,寸步不让,塑造了一个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形象。

 【点睛】【甲】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我,这是为什么呢?况且秦国已经灭了韩国亡了魏国,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当作忠厚的长者,所以才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十倍于安陵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唐雎回答说:“不,不是像你说的这样。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并且保卫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仅仅是五百里呢?”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您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倒下的尸体有百万具,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从前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就要成为四个人了。如果有才能和胆识的人一定要发怒的话,就要使两具尸体倒下,血流五步远,天下百姓都是要穿孝服,现在这个时候就是这样。”于是拔出宝剑起身想要与秦王同归于尽。

  【乙】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二、现代文阅读。(共 4 24 分)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9 9 ~1 11 题,共 8 8 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A)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B)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C)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D)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乙】中国园林的窗子对园林造景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造园家常常将窗子设计成扇形,成为“便面”。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颐和园乐寿堂差不多四面都是窗子,周围粉墙开着许多小窗,面向湖景,每个窗子都等于一幅小画,这就是清代李渔说的“尺幅窗,无心画”。造园家所说的“漏窗”,就是将不同景区的景色相互“漏”出,使园中景色流动起来。

 江南园林常常在窗外布置一根石笋,几根竹子,明人有首小诗:“一琴几上闲,数竹窗外碧。帘户寂无人,春风自吹入。”这个小房间与外部是隔离的,但经过窗户把外边的景色引了进来。没有人出现,突出了这个小房间的空间美。颐和园有个匾额,叫“山色湖光共一楼”,这是说,这个楼把一个大空间的景致都吸收进来了。苏轼诗:“赖有高楼能聚远,一时收拾与闲人。”也是这个意思。

  (节选自朱良志《曲院风荷——中国艺术论十讲》,中华书局,有改动)

 【丙】中国的园林,它同文学、戏剧、书画,是同一种感情不同形式的表现。比方说,明末清初的园林,同晚明的文学、书画、戏剧,是同一种思想感情,只是表现的形式不同。明末的计成,他既是园林家,也是画家。清朝的李渔也是园林家,又是一个戏剧家。中国文化是个大宝库,从这个宝库中可以产生出很多很多不同的学问来。而中国文化又不是孤立的,它们互相联系,互相感染。可以说中国园林是建筑、文学艺术等的综合体。

 (节选自陈从周《中国的园林艺术与美学》)

 10. 请分别概括【甲】文说明的主要内容和【丙】文的核心观点。

 11. 下面摘自【甲】文的四个例子,如果选取一个用在【乙】文中,哪一个最恰当?请选出来并说说理由。

 A 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

 B 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

 C 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D 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12. 下列对三个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甲】文认为花墙、廊子、镜子在苏州园林中的恰当设置可以增加景致的层次和深度。

 B. 【乙】文举了颐和园乐寿堂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C. 【乙】文中小诗“一琴几上闲,数竹窗外碧。帘户寂无人,春风自吹入”所营造的意境可以印证【丙】文的观点。

 D. 三个文段都是围绕园林而谈,写作的侧重点不同,但是对中国园林美的认识有相通之处。

 【答案】10. 【甲】文说明的主要内容:苏州园林讲究远景和近景的层次,而且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丙】文的核心观点:中国园林是建筑、文学艺术等的综合体。

  11. D 窗外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与乙文中“江南园林常常在窗外布置一根...

相关热词搜索: 邵阳市 解析 湖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