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一章、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 一、在徘徊中前进和真理中找出路
1976 年 10 月“四人帮”被粉碎。经历了十年磨难和挫折之后,人们开始企盼着新的生活快些到来。但是,很快出台的“两个凡是”,再次让人们陷入困惑,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这是否意味着中国还要继续走“文化大革命”的老路?1978 年 5 月,《光明日报》 发表了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剑锋直接指向“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引起了提出和支持“两个凡是”的人的强烈反对,认为文章政治是反动的、理论上是荒谬的。一场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就此在全社会展开。这场讨论冲破了长期形成的个人崇拜的思想禁锢,有力地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打开了思想解放的闸门。
二、建国后党和国家历发展的伟大转折
1978 年 12 月 18 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现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
“文革”结束之后,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这个重大历史关头所召开的一次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这次会议实现了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实现了建国以来我们党的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开辟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道路。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三、改开放的起步和拨乱反正任务的完成
1979 年,中国农民以特有的首创精神奏响了改革的序曲。安徽和四川等一些农村开始试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同一年深圳、珠海等 4 个经济特区开始筹建,打开了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1981 年 6 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决议》实事求是地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充分论述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决议》 对建国以来的一系列重大历史问题作出正确的结论,并彻底否定了“ 文化大革命”。《决议》 总结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明确我们党已经逐步确立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这是第一次对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作出的初步概括。《决议》的通过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它推进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伟大历史转折,对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二章、自己的路,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一、党的十二大和全面改革纲领的制定
经过几年改革开放的尝试与探索,一个决定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命题在 1982 年 9 月 1 日至 11 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提了出来: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邓小平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这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进步发展的旗帜,是全党和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要进行体制创新必须有制度的保障,1982 年,在“文革”中被破坏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终于得以完全恢复,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草案。中国的政治生活在宪法的保障下逐步回到正常轨道。
1984 年 10 月 20 日,党召开十二届三中全会,讨论并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十二届三中全 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第一次把社会主义同商品经济联系起来,这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一个重大突破,这就为发展商品经济、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扫除了许多障碍,同时也为后来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从理论上作了重要的准备。此后,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与此同时,农村改革继续深入。
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展,科学技术体制和教育体制的改革也提上日程。1986 年 3 月,王大珩、王淦昌等科学家向党中央提出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高技术的建议(后称“八六三计划”),邓小平等领导人很快作出批示。11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实施发展高技术的“八六三计划”,我国的科技事业得到极大推动。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继四个经济特区后,14 个沿海港口城市先后开放,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的步伐。从 1985 年起,又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批准海南建省并成为经济特区。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其中,走在前面的仍是经济特区,是中国经济实力增长最快的地区。
二、党的十三大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与基本路线
1987 年 10 月 25 日至 11 月 1 日,党的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完整概括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会议还正式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明确提出到 21 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二、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交替
从 1989 年 6 月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 11 月的五中全会,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实现了顺利交替,保证了党的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和国家的稳定,使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能够继续前进。这是党在政治上高度成熟、组织上坚强有力的明证。
第三章进入社会 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一、邓小平视察南方和党的十四大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党和国家的发展处于又一个紧要关头。随着苏联的解体,东欧国家的剧变,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低潮。些人对社会主义前途缺乏信心,一些人对改革开放提出了姓“社”还是姓“资”的疑问,对党的基本路线产生了动摇。在此关键时刻,1992 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了重要谈话。邓小平坚定地说: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邓小平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的论断对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他在谈话中从理论上深刻地、明确地回答了长期以来困扰和束缚人们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他在谈话中所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思想,对于中国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南方谈话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坚定了人们继续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邓小平在改革开放的重要关口再次以他特有的改革精神为中国指明了道路。有人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推翻封建帝制的孙中山,为中国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建立起新中国的毛泽东,让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而挽救了社会主义的邓小平为中国找到了一条使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的道路。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崭新构想,是在 1992 年党的十四大上正式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在一起,既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1992 年,浦东开发的战略目标被写进了党的十四大报告,这是党的代表大会第一次具 体部署一个城市的经济建设工作,从此,这个中国最大,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开发区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浦东开发和许多同样发端于 1992 年的经济事件一道成为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中国全力起飞的写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目标的确定,在给中国发展注入新的强劲动力的同时,也为政府解决发展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实现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打开了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崭新局面,到20 世纪末,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无论是国有企业改革还是民营企业的发展,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的积极探索,使我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一步步深化。
三、党的十五大和跨世纪发展战略
1997 年 2 月 19 日,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去世,人民会永远铭记他为国家和人民做出的卓越贡献,感谢他带领中国人走上富强的道路,这一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道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修改后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也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十五大就明确提出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十五大更进一步提出了三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明确了中国跨世纪发展的战略部署,并对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等问题做出了新的论断。党的十五大在世纪之交的关键时刻,继承邓小平遗志,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明确回答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继续向前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和政策问题,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为我国的跨世纪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以这次大会为标志,党进入了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推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跨世纪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越来越成为国际舞台上一个重要而积极的力量,在应对共同的危机中这份力量更是赢得了世人的尊重。
1997 年下半年,东南亚国家爆发金融危机,很快波及整个亚洲和世界其他地区,造成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世界经济受到严重冲击。中国政府坚持人民币不贬值,为缓解这场影响全球的风暴承担了风险,付出了代价,作出了积极贡献。全世界都看到,中国的确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稳定因素。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进一步提高。
1998 年夏天中国的长江、嫩江、松花江爆发全流域性大洪水,使江汉平原数千万人的生命和整个长江中下游面临巨大的威胁。灾难面前再次显示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显示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凝聚力。中国军民共同谱 写的抗洪精神丰富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资源。事非经过不知难,无论是应对经济领域的危机还是自然界的灾难都需要坚实的国力,发展始终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四、“ 一国两制”构想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经过五年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1997 年这一年中国创造了 75000 亿的国内生产总值,外汇储备也创纪录达到近1400 亿美元,并成为世界排名第十的贸易大国。这一年,中国告别了短缺经济,人们开始体会几千年来所向往的小康生活。这一年,中国国旗在香港冉冉升起,这片一百年前被迫割让的国土重新回到祖国,这是“一国两制”构想的伟大胜利。两年后,澳门也顺利回归祖国。
20 世纪末,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再
次提速。要尽快完善国内体制以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巨大挑战,就必须到国际市场上去经风雨见世面,否则我国经济和现代化建设就很难更快地推进。北京时间2001年11月10日23时 38分,随着击槌敲响,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有人说中国从 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到加入世贸组织这一刻,实现了一次历史性的跨越。世纪之交,中国人不仅在市场经济的风浪中强壮了筋骨,初步展现出一个发展中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而且还赢得了举办世界上最重要体育赛事的荣耀。
2001 年 7 月 13 日,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 112 次全体会议上,北京获得了 2008 年第 29 届奥运会主办权。这对刚刚跨进新世纪的中国来说是一件颇具象征意义的盛事。
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集全党智慧,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理论勇气进行理论创新,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2002 年 11 月 8 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在党的十六大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进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
题。会议选举出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十六大不仅总结概括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而且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使得中华民族燃烧了整整一个世纪的复兴之梦,获得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和明确的目标。
第四章、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把发展中国特色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 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2002 年 12 月 5 日胡锦涛和中共中央书记处全体人员冒雪前往西柏坡学习考察,在这里,胡锦涛提出,要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
相关热词搜索: 中国共产党 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