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意思就是个人或组织制定的比较全面长远的发展计划,是对未来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思考和考量,设计未来整套行动的方案。规划是融合多要素、多人士看法的某一特定领域的发展愿景。提及规划,部分政府部门的工作同志及学者都会视其为城乡建设规划,,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个人十四五规划建言献策教育6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个人十四五规划建言献策教育6篇
【篇1】个人十四五规划建言献策教育
“十四五”期间,我市医改要在分级诊疗、现代医院管理、全民医保、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监管等五项制度建设上取得新突破,同时统筹推进相关领域改革,发挥医改的综合效应,健全医疗服务保障系统。
(一)进一步推进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坚持居民自愿、基层首诊、政策引导、创新机制,以医疗联合体(以下简称医联体)、健康管理联合体(以下简称健联体)建设为载体,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重要手段,推动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就医新秩序。到2025年,分级诊疗模式更加完善,建成有宜城特色的分级诊疗制度,县域内就诊率稳定在90%以上。
(二)建设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贯彻《襄阳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发展规划(2020-2025年)》,落实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以市直二级医疗机构为龙头,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形成不同层次、多元化的整合型医疗卫生集群。调整医疗资源结构,合理控制公立综合医院数量和规模,公立医院从外延式发展向以提高服务质量和绩效为主的内涵式发展转型,规范社会办医行为;控制中心城区医疗资源适度发展,优先发展城镇新区。坚持中西医并重,实施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工程,建设中医药强市;支持重点中医医院建设,建设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培养一批中医药学术领军人物;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疗和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在基层中医药服务体系不健全、能力较弱的地区,将中医医院中医门诊诊疗服务纳入首诊范围。支持建设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级临床重点专科、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加强儿童、妇产、精神、重症医学、老年病、康复等薄弱专科建设。加强医疗质量控制,推进同级医疗机构间以及医疗机构与独立检查检验机构间检查检验结果互认。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医学检验、病理诊断、医学影像检查、消毒供应等机构,鼓励公立医院面向区域提供相关服务,实现区域资源共享。建立健全突发急性传染病医疗救治网络,推进构建立体化紧急医学救援网络。
(三)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打造城市15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和农村3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以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为重点,强化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提升乡镇卫生院开展急诊抢救、二级以下常规手术、正常分娩、高危孕产妇初筛、儿科、精神疾病、老年病、中医、康复等医疗服务能力。实施社区卫生服务提升工程。促进先进适宜技术的普及普惠。通过鼓励大医院医师下基层、加强对口支援、实施远程医疗、推动建立医联体等,把大医院的技术传到基层。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动计划,到2025年,力争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以及90%的村卫生室能提供中医药服务,同时具备相应的医疗康复能力。
(四)深化医共体建设。明确医共体基本标准,全面深化城市医疗集团、县域医疗共同体、跨区域专科联盟、边远贫困地区远程诊疗中多种形式的医共体建设,将医共体构建成为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发展共同体、管理共同体,形成责、权、利明晰的区域协同服务模式。大力推进面向基层、边远地区的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鼓励二级医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远程服务,提升远程医疗服务能力;探索通过医师多点执业、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物配备、对医共体实行医保总额预付等方式,引导医共体内部形成顺畅的转诊机制,畅通双向转诊绿色通道;以互联网、大数据为支撑,推进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与专科医生的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医疗资源纵向流动,提高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和医疗服务整体效率。
(五)进一步普及完善医疗智能监管系统“宜医通”及“一站式”结算系统。力争在“十四五”规划期内,全市所有医保定点医院实现“宜医通”这一智能监管系统全覆盖,门诊使用率达60%,住院结算使用率达100%,使患者就医更加方便快捷,消费更加透明。
【篇2】个人十四五规划建言献策教育
西固煤业公司“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
为认真落实集团公司科矿业公司科技创新工作会议精神,发挥科技创新对集团公司“以煤为基、能材并进、技融双驱、蜕变转型”战略的核心支撑作用,不断创新体制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以关键核心技术项目实施为先导,进一步夯实安全基础,实现安全生产,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加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现制定公司“十四五”规划具体内容。
1、现状与需求分析
陕西蒲白西固煤业公司就是国有控股股份制企业,主要从事煤业生产及经营活动。煤矿设计生产能力为60万吨/年。现井下为“一井一区、一区一面”生产格局。采用综合机械化采煤、综合机械化掘进方式生产。
截止目前,我公司已经顺利实现安全生产十七周年,各类安全设施齐全,生产布局合理,人员配备到位。
我公司与同行业先进企业比较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围绕我公司生产经营的实际现状,科技创新工作全面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主要问题就是科技创新工作始终停留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应用方面,未能进行实际有效的科技创新工作,为此在“十四五”期间,科技发展规划的重点:一就是努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完善企业科技创新促进生产力的总体目标任务;二就是从科技创新实质出发,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创新企业科技发展需求。
2、企业科技发展战略与目标
2、1发展战略
紧紧围绕矿井科技创新工作长期发展战略,以“安全、高效、创新”为中心,以生存发展为动力,以节支降耗为主线,以科技管理创新为抓手,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工作,全面夯实经营管理基础,加速提升经济运行质量,着力提高矿井经济效益。
坚持以技术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努力获取市场高地控制的主动权。要以煤炭高效开采与战略产业关键技术为重点,坚持“跟踪前沿、聚焦核心、精深培育、引领转型”,强化自主创新,创建内外协同、开放互动的科技创新体系。
构建自主创新模式,整合科研资源,加大科技投入,优化运行机制,推进成果转化,加大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进产学研合作。着力煤炭开采新技术新工艺、煤炭高效利用、高端装备、新能源利用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摆脱对传统高碳产业发展路径的依赖,增强煤炭转型发展的源动力。
2、2发展目标
(1)建立健全科技资金管理实施办法,明确科技资金的提取、用途、使用,保证规范的科技资金年度投入量。
(2)充分落实对标管理工作,将对标项目、对标工程逐步落实转换为实际成果。
(3)“十四五”期间,积极探索,形成适合企业发展的自身标准化,进而推广应用。
(4)加强人才培养,提升科技人才队伍。计划高级工程师人数达到科技创新人员的60%以上。在日常工作中,注重培养学习。
3、实施区域重大专项技术与产品联合攻关
在十四五期间,我们将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努力探索矿井边角煤开采技术、沿空成巷掘进技术的应用。
3、1 边角煤开采技术
从几年煤矿发展趋势而言,边角煤开始技术的应用已非常成熟,我们将积极探索适合我公司井下地质实际情况新型开采技术,选择科学合理的采煤方法,既保证安全生产,能缓解采掘接替的紧张状况,又能提升矿井煤炭资源回收率,对提高矿井的经济效益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2 沿空成巷掘进技术
行科技兴企战略,在“十四五”期间将积极探索沿空留巷新工艺,进一步解放了呆滞煤量提高了煤炭资源回收率,提升了企业效益。沿空留巷技术就就是煤矿开采技术的一项重大改革,它对提高煤炭回收率,降低掘进率,缓解采掘接替的紧张状况,针对我公司煤炭资源日趋紧张的实际情况,为最大限度回收煤炭资源,延长矿井开采寿命,我们大力推重要的意义。我们将与科研院所机构积极合作,探索应用新的科学技术提升矿井安全生产经营环境。
4、大力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壮大与优化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引进培养一批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与创新团队。
始终坚持人才资源就是第一资源、人才优势就是第一优势的理念,注重科技人才的培养,确保科技创新工作与生产经营活动同安排、同检查、同考核,将项目研发与单位人才培养结合,让科研人员在项目中成长成才,真正实现以企业为核心的产学研深度结合。
不断完善创新科技人才评价考核工作制度与机制,将项目研发与单位人才培养相结合,利用容错机制,锻炼与提升人才队伍素质。
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壮大与优化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引进培养一批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与创新团队。吸纳各种技能人才与创新人才,为科技创新储备与培养人才力量,努力培养与造就一支高素质、高技术、高水平富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科技人才队伍。实现科技团队本科率100%,高级职称人数达到60%以上。
5、保障措施建议
5、1注重科技投入,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资金保障
以科技项目为引领,从维简费、安全费与大修资金中列支科研费用。必须保证年度科技研发投入达到同年主营业务收入总额的3%以上,且增幅高于同年主营业务收入增幅2个百分点以上,严格按照矿业公司《科技资金管理办法》统筹管理、分级使用、保证重点、专款专用的原则,加强科技项目的资金管理。
积极申报政府各类科技计划项目,争取政府的资金与政策支持,尝试无偿资助、贷款贴息、偿还性资助、风险投资等不同的科研资金筹措方式,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资金保障。
5、2、抓好科技工作基础管理,确保科研项目顺利实施,成果高效转化应用
严格执行《集团公司合作科研机构准入管理办法》、《集团公司科研项目招投标管理办法》、《煤炭方向合作科研机构准入名录》、《陕西省省属国有工业企业(集团)研发投入量化考核管理办法(试行)》等规定,从立项论证、对外合作、科研投入、考评激励及成果推广等关键环节严格控制,全面提升科研项目管理水平,支撑与引领企业发展。
5、3增加科研项目时间节点考核,明确科研项目团队分工
在前期的科研项目立项过程中,深入调研各科研项目可行性及实施时间周期,经相关专家进行科学论证,最终确定各科研项目实施周期与各时间节点。
科研项目实施周期与各时间节点后,积极挑选精兵强将,组织形成科研项目团队,为科研项目顺利完成打好基础。
项目节点、项目科研团队明确后,明确科研团队责任,制定奖罚措施,形成长效激励机制,待项目结题后兑现奖罚,确保科研团队有奔头,有甜头,有干头。
总之,在“十四五”期间,我们将本着脚踏实际、努力创新的信念,积极探索、开展科技创新工作,以项目实施为跳板,着力企业发展远景,努力实现高效、安全、科技型矿井的奋斗目标。
【篇3】个人十四五规划建言献策教育
十四五教育信息化规划
深入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持续深化网络空间学习全覆盖行动,遴选一批网络学习空间应用优秀学校。投资1.2亿元,实施中小学数字校园全覆盖。探索实施智慧校园建设工程,探索开展智慧教育创新实践。实施校园网络升级改造、升级计算机网络教室和教师备课电脑、建设数字化实验考试和教学系统、建设校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常态化录播系统建设校本资源库、数字图书阅览系统、数字实验室和创客实验室。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课程建设,遴选5所人工智能教育示范学校。建设线上教学直播间8间;更新中小学课桌椅4.2万套;完善更新27个学校体音美教学设施设备和理科教学仪器的标准化配备;配备图书 40万册,建设电子阅览室47个;更新“班班通”设备960套。
【篇4】个人十四五规划建言献策教育
建言“十四五”发言材料8篇
01
加强我省制造业发展规划
我省应坚定制造业是立省之本的战略地位,抢抓新工业革命先机,推进工业化深度发展,力争在“十四五”时期把我省由制造业大省打造成制造业强省。
注重激发内生动力,把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作为制造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大力培育“头部”企业,尽快形成若干综合实力强、具有全球核心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同时,加快淘汰过剩产能,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解决高端依赖进口、低端产能过剩问题。
注重科技创新驱动,把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作为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动能。要把握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通过配套政策扶持,对氢能产业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项目,进行重点培育孵化,抢占全国乃至世界同领域产业竞争高地。支持保定、张家口配合京津联合打造京津冀氢能示范城市群,争取列入“十四五”国家重点专项规划。
注重全生命周期产业生态营造,把推动产业链区域化聚集作为制造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我省在制定“十四五”产业规划时,立足国内大循环、区域全循环的理念,引导我省汽车、轨道交通等高端装备制造优势产业,以全生命周期再造为重点,形成一批供应链体系完整、国际竞争力强的区域产业集群,增强全球价值链掌控能力。
注重信息技术推广,把加快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作为制造业发展的智能引擎。大力实施“智能+”战略,推进我省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 加快全省5G网络布局,建立移动物联网综合生态体系。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推动传统优势行业尽快实现智能化生产。注重园区建设、金融支持、人才支撑、土地供应、营商环境等全要素保障,把优化市场资源配置作为制造业发展的强力支撑。
02
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一是坚持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推进一产往后延、 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加快要素跨界配置。二是坚持绿色引领,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都市农业、休闲农业,健全产业质量标准体系,培育绿色优质品牌。 三是坚持创新驱动,改造提升乡村产业,创新机制模式。
突出推动一产高质量发展。一是重点在“都市农业、现代种业、智慧农业” 上着力,制定专项规划,加大推进力度。二是在推动生态农业上着力,突出质量与绿色导向,挖掘各地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绿色农业让区域主导产业特色更加鲜明。三是在促进农业发展主要依靠创新驱动上着力,引导科研院所围绕良种繁育、农产品加工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使之成为引领农业提质增效的长久动力。
重点提升二产效益和竞争力。一是大力拓展农产品初加工。果蔬、奶类等 鲜活农产品,应重点发展预冷、保鲜等仓储设施。粮食等耐储农产品,重点发展烘干、储藏等初加工。二是着力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引导大型农业企业加 快技术集成应用,促进农产品多次加工,实现多次增值。
积极发展三产拓展新业态。一是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农业,打造一批 农旅深度融合典范。聚焦环首都、燕山—太行山等重点地区,建设乡村旅游休 闲区,打造河北旅游新样板。二是康养产业通过产业跨界、产业链接,提升产 业供应链,实现价值链创新增值。三是完善基础设施配套,解决旅游重点镇垃圾污水处理问题,发展一批生态旅居小镇。
强化人才科技政策支持。一是引导龙头企业采取兼并重组、股份合作等形 式,建立大型农业企业集团,提升在产业融合发展中的带动力。二是引导返乡 农民工在农村创新创业,鼓励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入乡创业,培育一批“田 秀才”“土专家”“乡创客”等,带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三是健全以企业为 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科技人员以科技成果入股乡村企业,鼓励县区成立 融合发展专家顾问组。
03
推动我省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大力实施“旅游+文化”的文旅融合发展战略,形成文旅产业发展新优势, 是带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但政策供给不足、文化内涵挖掘不深、龙头企业较少、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制约我省文旅产业进一步提质增效。为此,建议将推动我省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纳入“十四五”规划。
一是完善配套政策,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健全完善文旅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形成良好政策体系;制定文旅产业考核办法,督促各级政府主动作为;设立专项基金,撬动社会资本,扶持文旅企业发展。
二是创新融合机制,营造良好环境。建立由党政领导挂帅、多部门合作联 动的领导小组,加强工作指导;以旅发大会等文旅产业重要活动为抓手,以点带面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建立公平公正的管理机制,完善行业评价标准和市场评价体系,优化文旅市场营商环境,推进文旅产业市场共建、品牌共育、利益共享。
三是加大扶持力度,培育龙头企业。建立政府、社会、市场共同参与的多元文化旅游投入机制,扶持、培育一批骨干文旅企业;引导企业转变观念,提高数字文旅产品供给能力,创新线上体验,引导新型消费;指导企业调整人才结构,提升文化企业自我造血、长期运营能力。
四是丰富融合形式,打造文旅精品。结合地方特色资源,策划和打造有影响力的地方品牌;与高等学校、专业机构共同打造一批文创精品,激活游客购买力;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入景区,加大非遗项目体验性与参与性研发;将地域文化植入文娱演艺产品,形成多层次、多元化产品体系。
五是强化人才培养,壮大专业人才队伍。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全省文化 企业、项目、人才进行专业评估认定,加强现有从业人员专业培训;以省内高校为依托建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实施校企合作战略,探索建立联合培养、订单培养、聘用顾问或客座教授等机制,实现理论研究与产业实践有效融合;开展年度文化创意产业领军人物评选,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04
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我省在着力构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高质量创新生态体系的过程中,依然存在财政科技投入引导不够,对前沿技术动态不敏感,自身科研实力不强,科技服务平台系统性不强、供需信息不对称、科技金融和科技中介不完善等问题。在编制“十四五”规划时应加以关注,为此建议:
一是强化科技投入。依法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完善引导基金管理 办法,设立创投基金管理办法等。完善我省创投风险补偿管理办法,鼓励社会资本进行天使投资、风险投资。支持金融、保险机构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大显身手,鼓励各银行机构在开发区设立科技支行并实行单独信贷管理与考核机制,建立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特点相适应的贷款评审、风险定价、尽职免责和奖惩制度,推出科技成果转化费用损失险。
二是促进科技成果推介对接。要建立全省统一的科技成果转化公共交易服务平台,按科技成果细分产业领域,深挖企业需求,精准邀约科技成果承接主体对接,常态化选择部分科技成果,赴开发区、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创新载体对接,举办路演。要着力培养技术经理人,将其列入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序列,享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补助和收益分配;推动科研院所建立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实行技术经理人聘用制。推动建立一批市场化科技评价机构,建立标准化评价工作流程,规范科技成果价值评估行业发展。
三是提高科研效率和科技支撑能力。要完善科技成果熟化环节,尽快出台中试基地认定、管理和激励办法,支持科研院所建设中试基地。拓宽科技成果转化投入来源,让科技成果转化为信用贷款产品。要通过提供服务、转化科技成果,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推动开发区向高新区迈进。要紧紧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就核心技术、“卡脖子”技术和基础前沿领域精准研发。要常态化采用揭榜招标制等引才方式,聚集国内外优势资源攻克技术难题。要完善科技成果市场定价机制,增强科研人员的成就感和获得感。
05
加强政务数据共享
近年来,我省在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政务数据应用、共享方面还存在较大发展空间。
一、主要问题
管理体制层面,数据权属不明确,缺乏统一管理归属部门。技术实现层面,数据共享缺乏明确的权限界定标准。政务服务实施层面,现行的项目管理模式不足以解决共享的持续性问题。产业结构层面,缺乏大数据生态系统中的领军企业。
二、对策建议
理顺管理体制机制,制定《河北省数据应用条例》。一是在省数字经济领导小组指导下,各市加大对有关数字经济的机构整合力度,做到省市上下对口, 统一管理归属。二是制定《河北省数据应用条例》,明确个人数据、公共数据的权属,针对可要素化的数据资源,从制度层面加以保护和规范。
强化政务数据顶层设计,完善数据共享的相关标准体系。建议制定完善统一的数据共享和开放权限基本目录库,并逐年进行扩充。
推进数据应用创新,释放政务数据社会价值。建议尽快制定公共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加强政府与科研院所、企业的协作,推动各类优质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引导更多非公共数据向社会开放,鼓励基于开放数据开展应用创新。
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加快相关领域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进程。一是培育和引进一批科研机构,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建立技术创新联盟,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促进数据产业高端化发展。二是加强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制定产业发展政策,通过示范应用,在提升政府社会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的同时, 培育壮大一批数字经济领域的优秀龙头企业。
06
加强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为我省基层公共卫生体系敲响了警钟,应在编制“十四五”规划时引起高度重视。
一、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存在的问题
基础建设不能满足需求。近年来,缺少了中央财政的支持,各地县级财政用于基层卫生院基建的投入较少,未能严格按标准设置发热门诊。
医疗设备配置有限。基层卫生院普遍缺少呼吸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很少配备彩超、十二导联心电图等设备,红外测温枪、口罩等防护常备用品不足, 救护车、医疗废水处置设备配置尤其短缺。
医护人员短缺严重。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医护人员人数少,而且存在医师学历偏低、专业技术水平低等问题,医护不分、医疗诊治不专业等现象屡见不鲜。由于工作环境差、待遇低、职业上升空间小,导致基层医务人员“引不进、留不住”现象普遍。
二、加强基层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的建议
加大基层医疗卫生领域的财政投入。加大基建投入。优先对租房办公的乡级医疗机构、人口较多村庄的村级卫生室进行新建或改扩建。加强医疗设备购置,增加救护车配置。按照标准化卫生院建设要求,对乡级医疗机构急需的常用医疗设备进行统一购置配备。争取在山区配备负压重症救护车,解决急病重病找车难问题。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可持续的基层医疗卫生人员补充机制。建议从卫生院辖区择优招录符合条件的村医,充实到基层卫生院队伍中。建立健全乡村医生教育培训机制,提高乡村医生综合素质。完善对口支援帮扶制度。大力推动医共体建设,形成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对长期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的卫生技术人员,在职称晋升、聘任、业务培训、待遇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
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福利待遇。建议出台针对艰苦偏远地区基层医务人员的补助政策,其中,由地方财政承担太行山区、燕山山区、坝上等特殊地区基层医务人员乡镇补助。
07
补齐居家健康养老短板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推进居家健康养老服务,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养老路径是当前和今后面临的重大社会课题。
一、我省养老服务现状
2019年末,全省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比重达20%,开始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目前约50%老年人处于空巢或留守状态,空巢化养老和居家养老特征明显。约90%居家养老,约7%和3%分别依托社区、机构养老。
全省养老机构共***多家,总床位***万张,入住老年人约***万人。但发展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医疗护理能力不足。在社区居家层面,主要提供日常服务,缺少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等专业化服务。
二、积极探索居家健康养老的发展路径
保障基本养老服务和提供多样化服务相结合。一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保 障特殊困难老年人基本的专业化养老服务需求。二是向更加聚焦基本养老服务 方向发展,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康复保健等服务。三是发挥社会力量主 体作用,提供方便可及的多样化养老服务和产品。
探索多层次、品牌化、精准化服务。一是通过规模效益实现养老服务的叠 加效应,形成一批面向居家社区、跨区域和行业的综合性健康养老服务集团。 二是吸引优质健康养老机构向社区和居家精准延伸服务。线上平台、线下服务和智能产品运用一体化发展。打造线上信息化平台,整合护理、养老、医疗保健等资源。对接线下,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模式, 提供更加多元的居家养老服务。
三、完善健康养老服务政策措施
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涉及民政、卫健、医保等多个部门,要统筹融合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出台措施,明确居家养老医疗健康服务项目支付范围和标准,探索将家庭医生上门服务纳入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全面推开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将社区医养能力提升工程纳入重点民生事项,统筹相关部门在政策等方面给予保障支持。统筹人才培训资源,探索多种协同培养模式。
在社区搭建健康养老服务的平台,引进优质服务提供商。探索推广“时间银行”“志愿服务”等,构建互助养老良性运转机制。
08
加强我省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
我省是典型的资源性缺水省份,大部分河道长期干涸,河湖水污染问题突出。作为国家粮食主产区和农产品调出省份,每年调出大量农产品,相当于隐形调出大量水资源。随着地下水超采,形成严重的地下水漏斗区。虽然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已压减过半,但剩余压采任务完成难度越来越大。因此,要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充分体现在全省“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建议:
引足用好外调水,努力争取多调水。加大争取外调水量跑办力度,足额筹集水费,实现指标内足量调入、指标外多引。争取增引生态水,增加我省河湖水量实现自然回补地下水。
加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体系化推进。积极争取国家核减我省小麦种植面积和产量考核指标、休耕轮作年度安排向我省倾斜。全面落实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实施方案;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推广节水优良品种;有序关停城镇自备井和农灌深井。
大力推进高效节水和全社会节水。全面实施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行动。通过以奖代补,形成资金安排与治理成效联动机制。推进水价制度改革,全面实行定额累进加价制度。推广“以电折水”计量方式,破解农村地下水取水计量和收费难题。改进节水设备和工艺,实现高效节水与绿色排放。
大力开展河湖生态治理行动。优化引江引黄和上游水库调度方案,持续开展河湖生态补水;持续加大河湖“四乱”清理;积极探索水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地区间横向生态补偿。
构建现代水资源配置体系。统筹配置生活、生产、生态用水,进一步织密区域供水网络,提升全局水资源调控水平和供水保障能力。
加强非常规水利用。推进“以河代库”行动,提高污水处理水质标准,支持海绵城市、海水淡化利用工程建设,加大雨洪、再生水、海水淡化资源利用。
加快智慧水利建设。通过优化我省水利感知网布局,推进水利大数据中心建设,构建水利智能应用体系,提高水资源管控能力。
【篇5】个人十四五规划建言献策教育
2020我为“十四五”规划献一策建言展示
在“十三五”即将收官、“十四五”又将启航之际,为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切实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充分吸收到“十四五”规划编制中来。今天整理了我为“十四五”规划献一策建言展示,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为“十四五”规划献一策建言展示1
加强农村电商服务网点村级站点待遇保障
近年来国家在大力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各级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配套政策,但是关于农村电商服务网点村级站点从业人员的待遇保障问题却很少有人提及。首先我觉得电商服务网点村级站点的存在,帮助了周边很多村民享受到了便利服务,如:生活缴费、快递代收发、小额助农取款、农村产品通过电商销售等服务,帮助了周边很多村民实现足不出村办理各项业务,我个人认为十四五期间能否加到对村级电商服务网点的扶持力度。能否给他们一个稳定的、长久的经营场所,能否适当的给点工资。就像村医那样,有点收入保障。能否把农村电商村级服务网点纳入到政府公共服务里面。让我们经营场所有保障,收入也保障。这样我们也可以更好的为周边村民提供更多的互联网服务。同时我们用农村电商平台助力乡村振兴,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添砖加瓦。为我们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我为“十四五”规划献一策建言展示2
加快农村梯田土地向现代化作业改革
农村耕地特别是山区梯田形式的耕地,随着农村中青年人口流出,农村留守人口的老龄化日趋严重。对于丘陵山区地带本来落后的、零散的粮食生产,因为现代农业机械化的缺席,老人无力打理,原有耕地渐渐抛荒,荒地的增长,必然产生粮食减产,积少成多,就是大问题。
建议对加快农村梯田土地平整和交通改善,推进农业机械化在梯田作业的落地,为全面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盘活农村梯田土地,打好基础。
我为“十四五”规划献一策建言展示3
有效治理“白色污染”
废弃的塑料制品不妥善处理,对自然界、生态环境的危害不言而喻,最终对人类自身也会造成严重影响。
【篇6】个人十四五规划建言献策教育
某学校“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内容提要】保证规划编制进度。学校“十四五”发规划编制工作大体分五个阶段,各处室要按照进度要求,制订规划编制时间表,明确各阶段的工作重点,保证每个环节按照既定进度完成编制任务。规划编制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做到上下衔接、左右照应,要根据区教育规划进度安排做好规划衔接,做到学校总规划、专项规划与区教育发展规划、区教育专项发展规划紧密衔接。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和市区教育大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关键阶段,是推进学校跻身省市一流名校的历史机遇期。科学制定并认真实施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对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高品质提升,对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学校,具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意义。根据区教育局关于做好“十四五”时期教育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精神,结合我校工作实际,特制订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
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按照《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省教育现代化2035》精神,以及市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事业发展要求,紧紧围绕打造特色鲜明的高品质示范性学校的战略目标,科学谋划未来五年学校发展蓝图,全面部署学校教育改革发展重点任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推进学校高质量提升、高水平发展,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为推进全区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区做出积极贡献。
二、组织机构
(一)成立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由书记、校长任组长。负责领导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和各
分项规划的编制工作,统筹谋划学校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思路和举措,及时指导并协调解决规划编制重大问题。
组长:**(党总支书记)、**(校长)副组长:**(常务副校长)组员:其他校级领导干部、工会主席(二)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负责按照领导小组要求开展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和各专项规划
编制工作协调;定期向领导小组报告工作进展情况,落实领导小组议定事项;各部门、各分院高度重视、科学安排,确保《规划》编制工作按时有效推进;立足地方、抢抓机遇,描绘好学校发展的远景蓝图;集思广益、凝聚共识,让《规划》成为一个凝聚共识、鼓舞人心、激励斗志的好纲领。
三、发展现状及面临形势(一)发展现状
1.学科专业规模逐步扩大。“十三五”期间,我院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
展观,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办学理念,秉承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正确处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学科专业建设有了很大发展,形成了石油主干学科为特色,以工为主、文理管结合的学科格局,学科门类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和文学。专业由“十三五”初的XX个发展到“十三五”末的XX个,专业规模逐渐扩大。XX个专业中,理工类专业XX个,占
XX%文管类专业XX个,占XX%
2.学科专业特色更加鲜明。积极推进特色办学的各项改革和探索,
构建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确立了人才培养总目标:即培养“适应能力强、创新精神强、创业技能强”的特色实用人才。“十三五”期间,学院的传统优势和特色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学院现有1个省级重点培育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2个某某省战略新兴产业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5个校级重点培育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土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工学学科成为我院专业建设群的主体,反映了我院鲜明的办学特色。
3.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优化。积极探索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
特色人才培养体系;挖掘专业资源优势,开发和设置特色课程;大力开展第二课堂特色活动,强化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创新和完善以“工学结合”为重点的“611”(专科专业“411”)人才培养模式。
4.教学条件明显改善。“十三五”期间,全院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
4755.76万元,较好地满足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5.教学管理日渐规范。“十三五”期间,学院机构改革,构建院院
(部)两级教学管理体制,明确各级管理权限和职责,实施目标管理考核,教学管理更加规范,管理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
6.校企合作教育快速发展。学院积极探索与企业合作订单式培
养学生,建立了一批实践教学基地
7.办学水平显著提升。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稳步提升,考研录取率和
就业率连续多年居全省同类高校前列,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二)面临形势
由于独立学院在办学地位上的独特性,受庞大的、实力雄厚的公办高
校和已有丰富发展经验的高职高专的挤压,办学空间有限,加上自身办学资源有限,这些都影响了我院的学科专业建设和发展,主要表现在:
1.学科专业建设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学科专业建设和发展不
平衡,各学科专业在师资队伍、教学条件、社会影响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有些专业办学特色不够明显,在独立学院转型发展的大环境下,缺乏高水平双师型的专业领头人,办学水平有待提高。
2.师资队伍结构有待优化,教学科研能力有待进一步的提高。一是专
职教师数量逐年上升,但是不同专业教师的数量严重不平衡,特别是城市建设学院和机械工程学院缺乏自有教师,部分核心课程仍需外聘教师承担。二是教师学历层次仍需不断提高,“十三五”期间,学院的教师学历层次有了很大提升,之前的本科学历的教师基本都硕士毕业或者正在攻读硕士学位,但是拥有博士学历的教师还是偏少。三是教师职称以中级为主,具有高级职称的学科带头人偏少。四是教师水平参差不齐,部分教师不能很好地完成工作,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能满足教学需求。
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一是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有
待深入研究和探索;二是少数专业人才培养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导致学生就业困难;三是人才培养中如何处理好学生就业针对性与可持续发展两者间的矛盾,需进一步探索;四是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4.人才培养方案与培养应用型人才还有较大差距。我院大部分专业
培养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大纲还有比较浓的长江大学色彩,按照“两个适应”、“两个压缩、两个加强”的原则,我院虽然在人才培养方案上进行了改革,但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的改革还不够深入,不能完全满足我院特色人才培养的要求。
5.教学管理有待进一步改进。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的内生动力有待增
强。教学管理粗放,管理系统信息反馈和自我调节机制不够健全,管理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对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力度不够,教学质量检查落实不到位,内部质量保障、质量控制及质量认证的动力不足。
6.教学硬件设施不足。一是教学办公用房不足;二是图书馆、校园网
等公共基础设施条件还有待改善;三是专业实验室数量不够,特别是针对培养特色应用型人才的设备偏少,对实践教学和教师科研均有影响。
四、发展思路与目标(一)发展思路
“十四五”期间我院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思路为:稳定规模,优化结
构;协调发展,强化特色;注重内涵,提高质量。
1.依托优势学科专业,提升专业整体水平。以优势学科建设引领特
色专业建设,进一步发展和强化专业特色和优势,以特色专业建设支撑特色学院建设;加强基础学科专业和传统专业建设和改造,办出特色,促进学院整体办学水平的稳步提升。
2.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以社会需求为
导向,建立专业设立和退出机制,结合学院办学优势和发展定位,新增若干专业或专业方向;淘汰社会需求不旺、专业办学水平不高的专业。
3.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进
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将“案例教学”、“问题教学”、“启发式”、“讨论式”、“慕课”、“微课”等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教学做一体化,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4.建立专业评估机制,有效推动专业建设。建立院内专业建设定期
评价制度,促进各分院重视并加强专业建设;主要包括五个内容:一是建设规划,二是师资队伍,三是课程建设,四是实践教学,五是建设成效。改进教学评价和奖励机制,引导教师把教学作为首要任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完善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价的长效机制,促进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二)发展目标1.总体目标
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的力度,打造一批特色专业,力争在省级特色专业
建设上有所突破;以石油主干专业为重点,汇聚一支以较高学术水平学科专业责任教授为核心的师资队伍;围绕人才培养和学院特色定位,构建全新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突破实践性教学环节建设瓶颈,满足特色实用人才培养需要;构建校企合作的研究平台,科学研究得到较快发展;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适时调整本科专业,形成特色突出,结构合理,优势明显的学科专业体系,为全面提升学院的综合实力和学院长远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基础。
2.具体目标
(1)学科专业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符
合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工、管、理、文等学科协调发展,相互支撑,办
学优势特色更加明显,基础学科专业得到长足发展,整体办学水平进一步提升。“十四五”期间,建成2到3个左右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专业,如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等专业。建成一批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处及于领先地位专业,如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等专业。
(2)条件更加完善,资源更加丰富。新建1个校内实践教学基地、2
个大学生创新平台基地,新增5个校外实习教学基地。新建多媒体教学系统17套左右,使全院多媒体教室数量占教室总数的80%。
(3)教学建设更加扎实,改革成果更加丰硕。完成15门左右精品课
程的建设任务,实现更高层次教学改革成果的突破。
(4)评价机制更加完善,管理效率明显提高。完善专业建设管理办
法,建立专业准入和退出机制,改革专业建设评价办法,建立校内专业定期评价制度;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教学质量信息快速响应机制,实现教学质量监控全程化和教学管理精细化。
五、具体措施
(一)建立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强化特色专业建设
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建立专业设立与退出
的动态调整机制和专业建设水平内部评价机制。“十四五”期间拟将生源较少的专业如测控技术与仪器、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等实行隔年招生,个别专业甚至停招。规划建设油气储运工程、工程造价、会计学等专业,并且适时规划建设国民经济新兴领域专业。具体见表1。
2.协调发展,突出特色,提升整体办学水平。“十四五”期间,抓住国
家大力发展互联网+、智能制造等产业的机会,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巩固和扩大相关学科专业的优势地位,寻找新的特色增长点;稳定热门专业办学规模,加大对基础学科专业的建设支持力度,促进多学科专业协调发展,夯实办学基础,促进专业可持续发展。
3.完善专业负责人制度,强化专业建设责任意识。为进一步加强专
业建设,提高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培育优势特色专业,从“十四五”开始,实行专业负责人制度。每个本科专业设一名专业负责人,负责起草专业建设规划,组织拟订或修订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等教学文件,具体执行培养方案,组织开展本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抓好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开展与其他同类院校的横向交流与合作,努力提高本专业的办学水平,扩大专业的社会影响力。
(二)完善激励与考核机制,狠抓师资队伍建设
1.完善激励和考核机制,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加大青年教师培养
与培训工作力度;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和科研工作考核办法,鼓励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上,将教学态度、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作为职称评聘的主要依据。
2.鼓励教师参加企业锻炼,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双师型的教师队
伍。每年有计划地选派青年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训,提高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将青年教师实训计划及其落实情况作为分院(部)考核的重要内容。
3.加强科学研究,建立2-3个科研平台,培养和引进一批科研骨
干。高水平学术论文每年增加15%以上。进一步加强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
争取获得1-2项省级教学(科研)成果奖。
4.建立团队合作机制,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按基础课程、专业课
程群和科研方向开展教学团队、科研团队建设。建立促进教师资源合理配置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有效机制,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结构优良、业务精湛的专业教师队伍。
(三)投入与增效并举,进一步改善教学条件
1.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十四五”期间,学院力争每年投入
XX万元支持教学建设和改革,平均每年投入不低于XX万元,用于实验教学仪器设备的购置;每年生均实践教学经费较上一年增加XX%以上,进一步改善教学条件。
2.建立互利合作长效机制,巩固和扩大实践教学基地。按照“长期
性、综合性、实效性、互惠性”的原则,依托行业,巩固和扩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利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
四)强化内涵建设,实施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工程
1.强化内涵建设,提高课程建设水平。高标准完成15门左右精品课
程的建设任务,如:《大学英语》、《仪器分析》、《C#程序设计语言》、《计算机基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结构力学》、《油藏工程》等。要达到的水平:一是教学队伍建设,要逐步形成一支以主讲教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队伍。二是教学内容建设,教学内容要具有先进性、科学性,要根据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及时将科研和教学改革成果固化为教学内容。三是
要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要上网并免费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四是制度建设,要有相应的激励和评价机制,鼓励教师承担精品课程建设,要有新的用人机制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等。
2.加强特色教材建设,促使教学形成特色。按照“彰显特色、争创一
流”的原则,鼓励教师结合我院专业和学生特点,编写有特色的、高水平的专业课程教材。
3.加强信息化建设,拓展教学空间。建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教学资源网建设,整合教学改革成果和优质教学资源,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网上共享。“十四五”期间,学院将投入10万元建设教学资源网,加大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力度,使80%的教室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特色人才培养计划
1.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树立多样化培养目标,使每个
学生都能充分发扬个性和发展潜力,满足学生发展的多样化需求;以社会需要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实行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使学生既有扎实的基础,又在某一领域具有较为精深系统的知识,提高学生社会适应性和就业针对性;积极推进“特色人才培养计划”,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2.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大教学改革研究的经费支
持和奖励力度,鼓励教师开展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改革,在特色化人才培养方面,重点资助一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组织力量深入开展改革研究和实践,提升学院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组织开展教师教学竞赛活动,
激励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研究;对教学业绩特别突出的优秀教师,在职务评聘方面予以政策倾斜。
3.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整合实
验教学内容,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将分散于各门课程中的实训逐步分离出来,整合成具有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实训项目,把分散的时间集中起来,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充分发挥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作用,使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六)完善质量监控体系,建立现代化教学管理体系
1.强化教学质量意识,建立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监控体系。树立全
面教学质量管理理念,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修订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建立教学质量监督、信息收集与分析、信息反馈、质量改进的循环闭合的质量保证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其对教学质量的监督、保障和促进作用。
2.强化教学目标管理,控制教学关键环节。改进分院(部)教学工作
目标管理的检查、评比制度,根据分院(部)教学工作的特点和实际,设计指标体系和确立指标内涵以及改进检查方式,发挥教学促进办的调研、检查、诊断、指导的作用,调动各教学单位办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规范教学常规管理。
相关热词搜索: 建言献策 通用 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