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曹刿论战》案

时间:2021-10-21 12:38:21 来源:网友投稿

 《曹刿 论战》案 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积累文中的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积累文中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3、通译全文,掌握重点语句的翻译。

 学习重点及难点:

 1、积累文中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2、掌握重点语句的翻译。

 学习过程:

 【链接材料】——1. 走近作品:

 《

 [第一课时]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而作。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 722 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 454 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

 【链接材料】——2. 长勺之战的背景:

 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 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此前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探究一:准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注意句子的节奏。

 2、听朗读,注意读音、停顿。

 3、学生再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

 4、小组展示朗读。

 探究二:

 准确流畅地翻译课文。积累疑难点。

 提示:

 1.参照课下注释,解释句中关键词,理顺句意,积累疑点组内交流。(谨记:切不可对照译文一字一句地看。)

 2.两人对译,多人分工译,专人讲解重点词、易错词。

 探究三:

 检测

 1、文学常识

 《左传》又称

  或

  是记载

 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情况的一部

 史书,旧传为

 所作。

 2、给下面的字注音:

 刿.(

 )又何间.焉(

  )鄙.(

  )弗.敢专也(

  )小惠.未编.(

  )(

  )小信未孚.(

 )公与之乘.(

 )长勺.(

  )

 辙.(

  )轼.(

  竭.(

  )

 旗靡. 3、解释加点的词 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

 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将鼓.之

  既克.,公问其故.

  齐师伐.我 又何间.焉

  何以..战

  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

  牺牲..玉帛

 小大之狱.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一鼓..作气

 再.而衰

  彼竭.我盈.

 4、古今异义

 ①又何间.焉

 ②肉食者鄙.

  ③牺牲..玉帛

 ④忠.之属也

 ⑤可以..一战

  ⑥小大之狱 5、通假字

 小惠未遍 6、翻译句子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④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⑤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⑦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⑧ 既克,公问其故 ⑨夫战,勇气也 ⑩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探究四:理清思路,感知内容

 1、课文可分几部分?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每部分的

  2 2 、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曹刿请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

 (2)曹刿如何评价鲁国的战前准备的?

 (3)在战争中,曹刿是怎样帮助鲁庄公选择反攻时机的?

 (4)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曹刿是怎样解释的?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把握课文内容,学习对比、衬托的手法。

 3、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学习重点及难点:

 1、 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 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学习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

 学习方法:品读法、小组合作探究 学习过程:

 一、导语 上节课我们熟读了文章,通译了全文,掌握了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这节课我们从写法、人物形象两个方面理解文章,理解主旨。

 二、

 探究一:诵读课文,感知文意。

 1、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从人物和情节发展两个角度入手)

  2、能够作为全文纲领的是哪一句话?

  3、鲁庄公认为战前需作哪几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评价的?

 探究 二 :

 。

 走进文本深入理解文意。(第二课时)

 1. 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2. 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曹刿的解释分几层意思?

 3. 文中曹刿和庄公谁是中心人物?各自是什么形象?在文中是如何表现的?

  4、作者为了使曹刿的形象鲜明,运用了什么手法?

  展示方案提示:问答方式、表演+讲解。

  探究 三 :

 理解课文主旨,谈谈 学习本文的收获。

 1、 本文着重表现什么内容?

 2.本文用极简约的文字写出了战争的全程,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3、综合全文看,鲁国取胜的原因是什么?

  本课总结:教师或学生总结。

 课堂检测:

 一、根据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十年春,齐师伐我。”除了交待时间以外还交待了

  和

 2. 文 中 写 乡 人 对 战 争 的 冷 漠 态 度 和 鲁 庄 公 的 见 识 浅 陋 是 为 了 反 衬 曹 刿 的

  和

 3.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4.如何看待曹刿对鲁庄公战前准备的评价?这一评价可以用《孟子》二章中的哪句话来体现?

 5. 曹刿是如何帮助庄公选择战机的?

 6. 曹刿的“远谋”在战前以及战争过程中是如何表现的?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二、默写重要句子。

 ( 1 )

 曹 刿 “ 下 视 其 辄 , 登 轼 而 望 之 ” 的 原 因是:

 ,

 ,

  。

 ( 2 )

 文 中 能 够 体 现 “ 取 信 于 民 ” 的 句 子是:

  ,

  ,

 。

 (3)曹刿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的具体内容是:

  ,

相关热词搜索: 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