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1届高考作文热点时评素材:中科院博士《致谢》走红,内含时评+高考角度

时间:2021-10-21 12:22:13 来源:网友投稿

 2021 届高考作文热点时评素材:中科院博士《致谢》走红,内含 9 篇时评+高考角度

 01 高考角度

  精神力量

  生命的顽强

  知识改变命运 理想信念

  抗争命运

 青春奋斗 角度一:精神力量。

 在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化阶段向大众化、普及化阶段过渡的今天,寒门贵子之“贵”并不局限于他们现在职位有多高、财富有多少,而是在于他们身上拥有的宝贵的精神力量——没有怨天尤人、指责命运不公,没有因为现实的挤压心理失衡、迷失自我,始终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始终葆有对生活的热爱、对他人的善意和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向往与追求,哪怕身处困境也理想之火不灭、赤子之心不失、奋斗之志不移。

 角度二:生命的顽强,知识改变命运。

 人们之所以转发、点赞、评论,人们之所以流泪、感动、赞叹,是因为我们在他身上,看到了人之为人的内核,看到了生命的顽强。他就像我们学生时代课本里读到的那颗小小的种子,历经各种挫折,最终长成了参天大树。我们敬佩他的坚毅,也感怀他的身世。我们在他身上,看到了知识如何改变命运,看到了学习如何改变人生。

 人生的路,就是这样在苦难与希望的交织中,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如此简单的信念,是他在绝境中对人生意义的最好诠释,又何尝不是当下我们对人生意义的恰当认同。

 角度三:坚定信念

 命运抗争。

 许多时候,成功与我们失之交臂,并不是成功不垂青我们,而是我们被抱怨左右,被苦难击垮,放弃了和命运抗争的努力。有句格言说得好:“你自怜,人家则会报以怜悯;你自信,人们会待以敬畏;你自暴自弃,多数人就会嗤之以鼻。”天无绝人之路,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相信自强和奋斗的人会被世界温柔相待、人生终能跨过沟壑迎来光明。

 角度四:青春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曾热情洋溢这样阐释“奋斗”的深刻内涵:奋斗是艰辛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没有艰辛就不是真正的奋斗,我们要勇于在艰苦奋斗中净化灵魂、磨砺意志、坚定信念。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家境并不怎么好,甚至如《致谢》作者,家境十分地困苦艰辛。但他们都怀揣着对未来梦想的追求,会用比他人更多的付出去奋斗,去拼搏。一个志存高远的人,必将执着地去追求自己一生的梦。既然选择了远方,便风雨兼程的走下去。

 《致谢》结尾黄国平写道:“理想不伟大,只愿年过半百,归来仍是少年,希望还有机会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不辜负这一生吃过的苦。最后如果还能做出点让别人生活更美好的事,那这辈子就赚了。”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02 精选时评

 01.这篇《致谢》 让人看到了奋斗最好的样子 来源:央视新闻

  作者 :赵静 “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二十二载求学路,一路风雨泥泞,许多不容易。如梦一场,仿佛昨天一家人才团聚过。”近日,一篇博士论文的《致谢》部分引得无数读者热泪盈眶。

 这篇文章,叙述了作者黄国平面对命运捉弄无能为力、却又从未放弃过抗争的人生经历。其实,让人热泪盈眶的,从来都不只是苦难,还有苦难背后的坚守与奋斗。这是昨天努力的成果,也是对明天最好的馈赠。

 “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黄国平形容自己的信念就是这样“很简单”。从炬光乡小学、大寅镇中学、仪陇县中学、绵阳市南山中学,到重庆的西南大学、中科院自动化所,再到现在任职于腾讯公司人工智能实验室,黄国平从人情冷暖、生离死别、贫穷等无数条荆棘之路中跋涉而来,只因苦难中一直存有希望,他的路才得以越走越宽。

 这样的“简单”,怎能不让人叫好?一路泥泞,却始终有束信念的光指引向前。有网友留言:我们真的不必吝啬感谢自己,要感谢自己历经千辛万苦仍然能笑着坚持。

 黄国平的文字虽然朴实,带给我们的力量却是巨大的。在得知文章火了之后,他回应“希望能够安安静静的就好了”。网友们纷纷写下祝福,希望他能凭借过去的千辛万苦,来换取未来的美满与幸福。这又何尝不是我们每个人的心愿?我们吃过的苦,终将变成让我们受用终生的财富。

 简单的信念,完成起来,却从来都不简单。黄国平的经历,也是很多从小山村一路奋斗走进大都市的人们的缩影,今天,他在写给网友的一封信中说,自己受益于国家、政府、学校、社会以及老师和爱心人士的帮助才能走到今天,对此深表感谢。进入高中后,学校免了全部学杂费,有好心人资助了生活费,他说自己抓住了“命运给他的一丝怜惜”。

 黄国平还说,“最后如果还能做出点让别人生活更美好的事,那这辈子就赚了。”让别人生活更美好,原来,当个人理想与国家搭建好的奋斗平台实现了完美结合,与当今时代共同奋斗的主题达成了完美契合,我们的奋斗与信念才拥有了最好的样子。

 02.中科院博士致谢走红,知识改变命运永不过时 来源:澎湃网

  作者 :方圆 “上清北真的可以改变一生吗?”最近一段时间,知乎上这个话题浏览量近千万。不少网友都从自身经历出发参与讨论。有人上了清华北大,感觉人生就此“开挂”;有人虽然无缘清北,但依然感觉实现了成功;还有人觉得清华北大高山仰止,进而嗟叹人生多艰。

 这个话题之所以引起热议,源于其本身有很强的代入感——不仅是因为传说中清华北大的“金字招牌”,更是因为现实中对“改变一生”的渴望与追求。虽然不是每个人都有缘清北,但几乎所有人都有“改变一生”的终极理想。因此,在数以千计的个性化回答中,实际上只有一个共性的问题:知识是否仍足以改变命运?或者说,命运如何才能实现“华丽转身”? 古今中外,“知识改变命运”留下了太多励志佳话,也使之成为寒门学子勠力向前的最大动力。有人说,在所有改变命运的方式中,“知识改变命运”是最容易实现的。这显然有些言过其实了。实际上,“知识改变命运”并不是最容易实现的,但却是最容易被自主把握的,因为命运始终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这两天,中科院一博士论文的“致谢”部分在网上引发热议。作者黄国平在文中写道:“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二十二载求学路,一路风雨泥泞,许多不容易。”作为大山里的孩子,黄国平“记不清有多少次因为现实

 的压力而觉得自己快扛不下去了”,但他“这一路,信念很简单,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朴实无华的文字,渗透着生活的艰辛,不仅让观者为之感动,也让每个人都认真思考一个问题:个人命运,因什么而改变? 多年前,互联网上曾流传一篇题为“我奋斗了 18 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的文章。在社交媒体还没有那么发达的年代,这篇文章的传播效果是现象级的,因为其中真实记录了一种现象——就像黄国平所说:“身处命运的漩涡,耗尽心力去争取那些可能本就是稀松平常的东西”。

 命运对于寒门学子来说,似乎总是显得格外残酷。他们不仅需要耗尽心力去争取“那些稀松平常的东西”,而且微弱的理想之光很容易被现实所浇灭。惟其如此,他们的成功才更加璀璨夺目,也更加让人肃然起敬。与其说知识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不如说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那种顽强拼搏的精神促成了个人命运的华丽转身。虽然这样的故事并不鲜见,每一次却总能触动人心,因为每一个人都能很轻易地从中照见自己的影子。那些破蛹成蝶的转变,关乎知识,更关乎信念。

 知识是一个空乏的概念,为了获取知识所付出的种种努力,则是直观而生动的。讨论清北是否足以“改变一生”的时候,清华北大显然是作为知识殿堂形象出现的。能够考上清北,对大多数人而言,必然意味着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展现了惊人的毅力,而这种品质,才是“改变一生”的关键动力。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人虽然上了清北,却仍感觉没有“改变一生”。他们虽然获得了知识,但却失去了继续拼搏的毅力与胆识——这才是丈量命运的标尺。

 “知识改变命运”永远都不会过时,因为在不断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命运本身也在蓄积着能量。无论见或不见,命运总在不断发生着转变,“上清北”既非起点,也远远谈不上“终点”。没有人能定义命运的模样,命运之可贵,不在于必然,而在于应然——你所有的坚持与努力,终将成就你想要的命运。

 03.博士论文致谢走红,道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来源:红星评论微信公众号

 作者 :赵志疆

 “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二十二载求学路,一路风雨泥泞,许多不容易。如梦一场,仿佛昨天一家人才团聚过。”近日,中国

 科学院自动化所一博士论文的致谢部分在网上引发热议。作者在《致谢》中回顾自己如何一路走出小山坳、和命运抗争的故事,打动了大批网友。

  4 月 18 日,中国科学院官方微博发布消息,披露了这篇论文为《人机交互式机器翻译方法研究与实现》,作者是 2017 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工学博士黄国平。据媒体报道,2017 年从中国科学院大学毕业后,黄国平已赴某知名互联网公司就职,担任高级研究员。

  是否可以这样理解,这位“从大山走出来”的青年,一路过来,吃尽了苦头,甚至“他已记不清有多少次因为现实的压力而觉得快扛不下去了”,但是最终实现了梦想,收获了幸福。从这个意义上说,《致谢》所道出的道理,就是“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很多网民觉得《致谢》是“直抵人心”。这话不错,这“直抵”的正是《致谢》作者那种“梅花香自苦寒来”,为追求幸福之梦而不屈不饶的奋斗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曾热情洋溢这样阐释“奋斗”的深刻内涵:奋斗是艰辛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没有艰辛就不是真正的奋斗,我们要勇于在艰苦奋斗中净化灵魂、磨砺意志、坚定信念。

  有人说,幸福是一个人对自己生活状态持续感觉满意的心理感受,既与资源占有、物欲满足相关,也与主观感知、心理体验相关。确实,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梦想。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家境并不怎么好,甚至如《致谢》作者,家境十分地困苦艰辛。但他们都怀揣着对未来梦想的追求,会用比他人更多的付出去奋斗,去拼搏。一个志存高远的人,必将执着地去追求自己一生的梦。既然选择了远方,便风雨兼程的走下去。

  一些网民在留言中说,“大家都活得不容易”“每个人都有自己难以言说的苦衷”。这样的感叹,不能说是什么“消极情绪”,而是中国人自古就明白,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美好生活不是免费午餐,不是天上掉馅饼,更不是一夜暴富、不劳而获,只有奋斗才能梦想成真。

 奋斗是通往幸福生活的阶梯,奋斗的过程又是极为艰辛的。如有哲人所言,“历史总是抛弃那些前进路上的懒惰者、懈怠者、无为者,而将那些奋进者、搏击者、有为者镌刻在丰碑上。”《致谢》的走红,不正说明这个理吗?

 当然,“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不仅需要个人的进取,也需要国家以制度搭建让人

 们奋斗的良好平台、有利环境。比如,要更好发挥政策托底的保基本、守底线作用。但是,在追求美好生活的征途上,政策托底不能代替个人奋斗。

 《致谢》结尾黄国平写道:“理想不伟大,只愿年过半百,归来仍是少年,希望还有机会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不辜负这一生吃过的苦。最后如果还能做出点让别人生活更美好的事,那这辈子就赚了。”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04.博士论文“致谢”文章何以走红

 来源:

 四川新闻网

 作者:傅彪

  “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二十二载求学路,一路风雨泥泞,许多不容易。如梦一场,仿佛昨天一家人才团聚过。”上述文字来自于一篇博士论文的《致谢》部分。这篇情感真挚的《致谢》近日在豆瓣、知乎、微博等多个网络平台走红,作者在文中回顾自己如何一路走出小山坳、和命运抗争的故事打动了大批网友。(4 月 18 日中国新闻网)

 这不是一篇博取公众眼球的鸡汤文,而是一位学子在其博士论文结尾部分的内心独白。4 月 18 日,中国科学院官方微博发布消息,披露了这篇论文为《人机交互式机器翻译方法研究与实现》,作者是 2017 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工学博士黄国平。对于黄国平而言,可谓“命运多舛”,但令人感动的是,“一直盼着走出大山”的他没有向命运低头、被苦难压倒,而是坚定信念和命运抗争,“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

  人生之路,漫长曲折,波澜起伏,坎坷不平。现实中,许多人面对多舛的命运、苦难的岁月,或气馁,或抱怨,或退却,这都不是对待苦难人生应有的态度。冰心赠葛洛的一首诗中说,“爱在左,情在右,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得穿花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痛苦,有泪可挥,不觉悲凉。”清华致一位命运多舛的考生及求学路上荆棘丛生的学子们,“人生实苦,但请你足够相信!”

 我们不能控制际遇,却可以相信自己;我们无法预知未来,却可以把握现在。正如作者在《致谢》文中回忆道,“人情冷暖,生离死别,固然让人痛苦与无奈,而贫穷则可能让人失去希望。家徒四壁,在煤油灯下写作业或者读书都是晚上最开心的事……”因为有着“把书念下去”的信念,有着“走出大山”的目标,就是再苦再难,也要坚定地相信自己、相信未来,做一个勇者、一个坚强者、一个跋涉者、一个奋斗者,选择坚强和努力。

 生命因苦难而丰腴,人生因自强而出彩。从炬光乡小学、大寅镇中学、仪陇县中学、绵阳市南山中学,到重庆的西南大学,再到中科院自动化所……黄国平踏着荆棘,最终实现了“走出大山”的愿望与目标。而对其一生来说,这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理想不伟大,只愿年过半百,归来仍是少年,希望还有机会...

相关热词搜索: 时评 高考 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