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2019 年 4 月浙江选考,16,2 分)科学技术是推动时代进步的重要力量。从“马拉火车”的天下奇观到磁悬浮列车的运行,“行行复行行”的历史面貌下,其所反映的是(
)
①交通事业近代化的开始 ②新式交通工具改变民众生活 ③交通工具左右地区经济发展 ④交通事业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的进步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从‘马拉火车’的天下奇观到磁悬浮列车的运行”可知体现的是新式交通工具改变民众生活和交通事业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的进步,②④正确,D 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与交通近代化的开始无关,①错误,AB 选项排除。交通工具左右地区经济发展的说法与材料无关,③错误,C 选项排除。
2.(2020·浙江卷)近代有报章载,沪上“西人每于闲暇时,喜乘铁轮小车,不用推挽,而以足蹴之……其行如风,较马车尤迅疾,然须练习多时,方能疾趋”。下列项中与“铁轮小车”相关的信息是(
)
A. 机械牵引的新式交通工具出现 B. 20 世纪初出现在中国城市的大街小巷 C. 标志着中国交通事业现代化的起步 D. 人们的生活方式由此发生根本性改变 【答案】B 【解析】根据“铁轮小车,不用推挽,而以足蹴之...其.行如风,较马车尤迅疾,然须练习多时,方能疾趋”可知,这里描述的铁轮小车是自行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自行车在 20 世纪初出现在中国城市的大街小巷,B正确;“不用推挽,而以足蹴之”说明其依靠的是人力而非机械牵引,排除 A;题干中骑乘自行车的是西方人,因此其不能作为中国交通事业现代化的起步的标志,排除 C;自行车的出现主要是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并未造成人们生活方式根本性变化,D 夸大了自行车的影响,排除。
小题必练 17 :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
1.清末北京西餐馆仅四家,至民国初略有发展,价格较低为普通民众所接受的有“醉琼林”“裕珍园”、“得利”等,它们有几多:花钱多、规矩多、用外语多,所谓“海外珍奇费客猜,西洋风味一家开,外朋坐上无多少,红顶华翎日日来”。由此可知,这时期的北京(
)
A.西方饮食文化影响扩大
B.西餐成为国人主要食物 C.国人难以接受西方饮食
D.中国饮食文化优于西方 【答案】A 【解析】由题干“西洋风味一家开,外朋坐上无多少,红顶华翎日日来”可知,在西餐馆里就餐的主要不是外国人,而是中国人,据此可知西方饮食文化影响得以扩大,故选 A 项;题干提到“清末北京西餐馆仅四家,至民国初略有发展”,这做不到让西餐成为国人主要食物,而且必须中西餐比较才可以得出什么是国人主要食物,排除 B 项;由题干中的“红顶华翎日日来”可知,西餐是被国人接受了的,排除 C 项;题干没有将中西方的饮食文化进行比较,仅仅提到了西餐得到国人的认可,没法得出中西饮食文化的优劣问题,排除 D 项。
2.1900 年—1918 年年国内共出版的期刊杂志共有七八百种之多,其中 1911 年 12 月以前出版的就有 157 种:如果就地区而言,上海出版的有 60 种(占 38%),国内其他城市出版的有 44 种(占 28%)而在国内出版的 104种之中,上海又要占一半以上(约 58%)这一历史现象表明(
)
A.革命党人主要通过报刊舆论进进行革命动员 B.辛亥革命的舆论阵地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 C.上海已成为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重要中心 D.近代以来中国的文化出版业得到飞速发展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就地区而言,上海出版的有 60 种(占 38%),国内其他城市出版的有 44 种(占 28%)。而在国内出版的 104 种之中,上海又要占一半以上(约 58%)”可知在上海出版的期刊杂志种类繁多,占据国内出版期刊杂志的一半以上,凸显了上海在思想文化宣传上的重要性,故选 C 项;材料强调的是期刊杂志的地域差别,并未提及革命党人,排除 A 项;材料强调的是上海地区,并未提及东南沿海区域,排除 B 项;材料强调的是上海地区文化出版业的发展,以及给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重要贡献,并未提及中国文化出版的发展状况,排除 D 项。
3.1931 年,我国明星影片公司出品的《歌女红牡丹》讲述了歌女红牡丹的故事。她从小习演旧戏深受封建礼教熏陶,嫁给生活堕落的丈夫并受尽折磨,艺术生涯也走向衰落,但她毫无怨言营救入狱丈夫并将丈夫感动的故事。该影片实现了中国电影的技术突破,开启了中国第一批有声片试制的风潮。从中可以得出(
)
3 A.当时电影已经成为承担民族责任的媒体 B.中国百姓将电影作为重要的娱乐工具 C.该电影唤醒了广大民众的爱国意识 D.电影能够反映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 【答案】D 【解析】题干中的《歌女红牡丹》中“深受封建礼教熏陶”体现了思想观念,“嫁给生活堕落的丈夫并受尽折磨”、“毫无怨言营救入狱丈夫并将丈夫感动”可以体现社会生活中的婚姻生活,故选 D 项;题干仅仅说到影片的内容及技术突破,而且其内容是反映民众的社会生活,没有关于承担民族责任的内容,排除 A 项;题干仅体现影片内容和技术突破,不能看出观众是否观看和观看的效果,排除 B 项;影片内容与爱国无关,所以也没法体现唤醒民众爱国意识,排除 C 项。
4.进入 19 世纪中期,近代工业起步,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汇扑面而来,新的事物和思想观念冲击着中国的社会生活,人们的日常生活发生了变化。下列属于这一变化的是(
)
A.三跪九叩
B.结辫陋习
C.“断发易服”
D.“三寸金莲”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进入 19 世纪中期以后,随着工业化的逐步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如“断发易服”、“废止缠足”、“鞠躬握手”等新的风俗,故选 C 项;“三跪九叩”是封建时代的风俗,排除 A 项;“结辫”属于封建时代的风俗,排除 B 项;“三寸金莲”是典型的封建陋习,排除 D 项。
5.《申报》原名《申江新报》,1872 年 4 月 30 日创刊,1949 年 5 月 27 日停刊。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在中国新闻史和社会史研究上都占有重要地位,被称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结合所学分析判断,下列错误的是(
)
A.《申报》是中国人在上海创办的商业报纸 B.《申报》的停刊可能与上海的解放有关 C.《申报》可能报道了中法战争、戊戌变法、十月革命等消息 D.《申报》是研究中国近代大众传播媒介的第一手史料 【答案】A 【解析】《申报》是外国人在中国上海创办的报刊,故 A 项错误,符合题意;1949 年 5 月 25 日,解放军接管上海,由于此时《申报》已成为中国国民党官方报纸,因而终刊,故 B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中法战争爆发于1883 年,戊戌变法是在 1889 年,十月革命是 1917 年,都在《申报》发行时间内,故 C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从材料《申报》“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被称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可知《申报》可以作为研究中国近代大众传媒的第一手史料,故 D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6.张鸣在《历史与看客》中写道:“革命党只要起义成功,第一件要办的事情就是剪辫子。有的地方甚至规定,
4 凡是不肯剪辫子的人,不予公民权。更多的时候, 革命党人是靠武力强迫,抓住有辫子的,按到就剪,害的农民不敢进城。”材料主要反映了(
)
A.风俗流变推动社会发展
B.传统习俗在城市中消亡 C.辛亥革命彰显民主共和精神
D.新旧观念并存的时代现象 【答案】D 【解析】“革命党人是靠武力强迫,抓住有辫子的,按到就剪,害的农民不敢进城”,剪辫易服是新观念,农民不敢进城,怕辫子被剪掉,这是旧观念,表明辛亥革命后新旧观念并存,故选 D 项;社会发展推动风俗流变,不是风俗流变推动社会发展,排除 A 项;剪辫易服是新的社会习俗,并不能说传统习俗在城市中消亡,有些传统习俗直到今天在城市中依然存在,排除 B 项;材料表明辛亥革命后新旧观念并存,没有涉及民主共和精神,排除 C 项。
7.1986 年 12 月,中国第一个自行车生产集团——“永久”自行车集团成立。拥有一辆“永久”牌自行车是当时年青人的梦想,也成为那一代人抹不去的记忆。这一现象说明(
)
A.科技革命推动企业发展
B.改革开放影响人民生活方式 C.思想解放推动国企改革
D.现代企业制度促进经济发展 【答案】B 【解析】据材料“拥有一辆‘永久’牌自行车是当时年青人的梦想,也成为那一代人抹不去的记忆”可知人们的生活方式受到了影响,结合所学这一变化与改革开放有关,故选 B 项;材料主要说明社会生活的变迁没有体现企业的发展,排除 A 项;材料没有体现思想解放与国企改革,排除 C 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在 1993 年中共十四三中全会上确立,材料是在 1986 年,排除 D 项。
8.图 2 是对 1911~1919 年《申报》上所刊登的文化教育出版类广告的数量统计图。该图反映出这一时期(
)
图 2 A.中国的文化环境相对宽松
B.中国的文化教育摆脱了列强控制
5 C.中国报刊业得到迅速发展
D.民主政治的完善推动了教育近代化 【答案】A 【解析】题干中述及的时间段是 1911~1919,即辛亥革命之后,根据题干表格曲线图可知,在辛亥革命之后,有关中国文化教育出版类广告数量急剧增长,而有关外国文化教育出版类广告数量一直徘徊不前,据此可知,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之后,社会环境相对宽松,推动了文化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故选 A 项;在中华民国以及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西方列强并没有放松对中国的控制,排除 B 项;题干曲线图反映的是《申报》上所刊登的文化教育出版类广告的数量,其着重点在于广告的数量,而不是《申报》本身,排除 C 项;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华民国时期的民主政治基本上都消失了,排除 D 项。
9.1882 年,顺天乡试发榜,《申报》记者以快马将两江地区(江苏、江西、安徽)中试名单送到天津,用电报传到上海,次日见报,江南士子仅隔 24 小时就获知考试的结果。上述材料体现了中国近代(
)
A.新式交通工具的发展
B.影视与交通方式的变革 C.报刊与通讯业的发展
D.社会风俗与报刊的变革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中“《申报》”、“次日见报”等信息,体现出近代中国报刊业的发展,“用电报传到上海,……仅隔 24 小时就获知考试的结果”等信息,体现出近代中国通讯业的发展,故选 C 项;题干中“快马”体现不出近代中国新式交通工具的发展,排除 A 项;题干内容中没有涉及近代中国“影视”方面的内容,排除 B 项;题干内容中没有涉及近代中国“社会风俗”方面的内容,排除 D 项。
10.1882 年上海开始出现某电信设施时,《淞南梦影录》有这么一段浓墨重彩的描摹:“其法,沿途竖立木杆,上系铅线两条……传递之法,不用字母拼装,只须向线端传语”。据此判断(
)
A.中国人自办的有线电报业务由此开始 B.美国人爱迪生改进的电话开始传入中国 C.新式高效的通信工具得到广泛的使用 D.上海成为中国首个使用电信设施的城市 【答案】B 【解析】据材料“1882 年上海开始出现某电信设施时”“传递之法,不用字母拼装,只须向线端传语”可知,1882 年电话传入到中国,电话只要传输语音就可以,故选 B 项;材料反映的不是电报,电报不能传输语音,排除 A 项;“广泛”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C 项;1877 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排除 D 项。
11.作为民国城市的新旧两种交通工具,人力车与电车的矛盾,是交通近代化过程中新旧两种交通工具的较量,虽然暂时难有赢家,但电车取代人力车,则是历史的必然。下列关于人力车和电车相关史实,正确的是(
)
A.人力车是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
6 B.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在上海建成 C.新中国成立后有轨电车开始在我国运行 D.晚清时期上海市人力车就有十万辆之多 【答案】A 【解析】人力车又称洋车,是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故选 A 项;1906 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排除 B 项;1899 年,西门子在北京建造了中国最早的有轨电车,排除 C 项;民国时期,人力车仅在北平、天津、上海三市便各有数万辆之多,排除 D 项。
12.下图是 1911 年中国境内铁路投资情况。该图反映了近代中国铁路修筑(
)
A.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特征
B.因外国资本援助而得以进行 C.在晚清政府支持下发展较快
D.已被外国资本主义全部强占 【答案】A 【解析】由材料信息中国境内铁路投资除了中国自主修筑铁路外,还有外国贷款投资铁路及外国直接投资铁路,可知近代中国铁路修筑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故选 A 项;材料强调近代中国铁路建设的特点而非发展的原因,排除 B 项;材料不能体现出铁路建设的发展状况,排除 C 项;“全部强占”不符合史实,也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D 项。
13.2019 年 4 月,第 22 届莫斯塔尔博览会在波黑莫斯塔尔市国际展览中心举行,中国铁路的复兴号、中欧班列等在展会上精彩亮相,吸引大量观众驻足,受到广泛赞誉。下列有关中国铁路建设的史实正确的是(
)
A.孙中山曾主持全国铁路技术工作,注重铁路来发展民生主义 B.詹天佑用新式气压沉箱法建造了 19 世纪中国最长的铁路大桥 C.20 世纪初清政府宣布实行“铁路国有”,保障了中国的路权 D.1969 年,天津地铁的开通,结束了中国没有城市地铁的历史 【答案】B 【解析】詹天佑用新式气压沉箱法建造了 19 世纪中国最长的铁路大桥,滦河大桥,故选 B 项;孙中山曾主持全国铁路的规划工作,不是技术工作,排除 A 项;20 世纪初清政府宣布实行“铁路国有”,不是保障了中国的路权,是把路权卖给外国,排除 C 项;1969 年北京地铁的开通,结束了中国没有城市地铁的历史,排除 D 项。
7 14.下图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遗址图,当时校园中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校园中师生服饰呈现中西合璧、土洋并存的特征 B.师生迁徙途中可乘坐汽车、飞机等多种交...
相关热词搜索: 高考 社会生活 小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