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证释 夬卦
夬卦。兑上乾下。
孔子《宣圣讲义》
夬上兑下乾。为五阳一阴卦。与天泽履同体。而上下异。柔为刚所决。故名夬。而夬字有数义。一则决也。如水之决流。一则抉也。如力之抉物。皆有推而去之之意。为其势甚盛。其行甚速也。故又为快。一快速也。以其行疾速。不复停留也。一快畅也。以其行无阻。如水顺流也。故夬有决快诸义。而不用决快者。则非限于一义耳。三月之阳。切近于夏。其势至快。其志至决。而一阴被推。如水被决。不可复止。故名夬。若履则与夬反。以兑在下。能留止阳气。而变刚为柔。柔在中。孚安贞之德也。夬则一阴在巅。欲降不能。兑悦而乾健。柔不能胜刚。终为所决而退。传曰夬决也。刚决柔也。即此义耳。卦五阳一阴。阳道日升。上位至高。阳之所望。故阴不得留。且由益之求进不已。进者阳之志。阳日以长。势必抉去其阴。此三阴三阳。变而为五阳一阴也。夬之为义。固如上述。而于字亦有取象。则近似大与天。或夫字。皆以阳之盛为象也。加水则决。遇力则抉。藏于心则快。见于行则决且快。此由夬字所合。可以推见卦之用矣。兑泽也。而上于天。水在天上。势必下流。以性润下故也。水在天上之卦有需。而为云雨之象。兑虽与坎异。而泽所以潴水。天上安可久潴。此事势之不能久留。而其行之必快。志之必决也。
夬之中互。因五阳爻连接。遂成乾卦之象。而外仅一阴爻。不足与五阳协。阳盛易扬。刚盛易折。此夬之用。本阳亢之势。有飞扬之情。而兑泽不足以润下。两阳之和。乃成太过。以兑乾皆太阳也。和则和矣。而反助其威。此夬以健胜。而其道失中。中失则用不全。惟上卦正位。九五得中。故有孚。然下应九二。中九三九四。皆重刚不中。与乾爻同。故其行多戒。若忽于乾惕之戒。自尊自大。逞威用武。则比如火不戢。必自焚。阳德之光。必以戒惧为本。故乾以朝乾夕惕为训。观乾之辞。则知夬之所贵矣。盖夬之与乾。惟差上爻。而属崇高无位之地。所幸上爻为阴。阴道降。虽不得降。其用未改。兑以悦泽为用。如云雨之润物。今虽阻于五阳。而其志犹未易。雨泽虽难沛。而天德不可息。故占夬者。宜檩然自反。戒慎恐惧。以厚其施。推天之恩。以润其下。则夬之用。即乾之用。而兑之道。即履之道。兑同也。而上下异。果顺其志。自卑自抑。居上不骄。惟谦惟退。施德务溥。自孚于履。则可以辨上下。定民志矣。故履能以柔制刚。而遵
礼自卑以尊人。若夬则反以自尊自恃。扬于王庭。图企于乾。而忽其亢。是以夬无终。而柔道不久。虽利有攸往。而不利即戎。且号而有厉。是可见夬之过刚。其咎不免。惟上六一阴。全卦所贵。其用亦异于他爻耳。
孔子《宗主附注》
夬为三月卦。而二月为大壮。大壮震合乾。系二阴四阳。进则兑合乾。系一阴五阳。阳日加。阴日退。是夬卦自大壮变来。爻辞中有关大壮者。即示夬之用与大壮相应。如初九壮于前趾是也。大壮在前。犹物之根。人之足。卦自下上。初爻应于足趾。故爻辞引为喻。壮者阳之壮也。而至夬则壮之又壮。至乾则为纯阳。必至天风姤。一阴始生。应五月夏至节。阴由此渐长。历剥至坤而成纯阴。故夬与姤。乃阴气终始之象。夬终而姤始。此阴气之消息也。卦名夬者。刚长决柔。阴终而快为乾也。凡夬之用。皆刚进柔退。阳长阴消之象。此学者所当知也。
又曰。夬义已见前。惟决快之外。尚含有缺欠之意。则本兑上缺而来。缺阙也。如水决口。兑为口舌。言语自出。(看不清。4 右起 2)缺也。如颐中有物。曰噬嗑。象人口食物。口张而物入。是口之虚善受也。故夬包有虚欠之义。缺即不足。与盈对。月盈则缺。器满则溢。故夬继益。以求盈不已。终必缺也。以爻言。五阳一阴。阳实阴虚。是独缺其上之象。若不缺。则为乾矣。故为春末三月卦。以尚欠一阳。未成夏令。若将上易为阳。是纯乾。而为四月。至五月。一阴生于下。则为天风姤。合夏至节。阴生则阳退。故阳之盛。以四月为极。而由夬至姤。皆从乾出入。夬入而姤出。皆阳中之阴。消与息之数也。易以阳为主。剥为阳之消。复为阳之息。故剥与夬对。复与姤对。但阳消曰剥。而阴消曰夬。意即言阳道尊。阴道卑。阳不宜消。阴则否也。夬快也。言行至近于乾也。又缺也。言尚欠此一爻也。又决也。言志决成乾。而去其一爻也。是皆体阳为言。即就夬所赅。决或快诸义言。亦与剥字有相反之义。剥者由外剥削。如剥物之皮。决抉者。由内向外。如抉出或决去。皆由内而外也。盖阳原主外。故其消亦由外而内。阴原主内。故其消亦由内而外。内之极。为阴之中宫。故阳至剥。则入于坤。外之极。为阳之大府。故阴至夬。则入于乾。而夬之为乾。非如剥之入坤。以阳道主升。夬升自同于乾耳。不特夬也。如姤为一阴之始。而不曰复者。亦以阳为主也。阳遇阴曰姤。阴至而阳自退。非如阳之逐去阴也。易泰否二卦。代表阳阴消息。阳长则阴不能存。阴长则阳不能留。此君子小人去就之分也。阳升阴降。阳明阴昧。刚柔之情不同。内外之志不类。故夬为阴之将去。而柔不克与刚争也。其同体履。亦五阳一
阴。以阴在中。其用方大。故有履虎尾之称。九五爻曰。夬履贞厉。亦明示与夬有相关处。夬与履。皆以九五得正位。而孚于乾坤。乾厉而坤贞也。惟夬中互乾。与履异。故夬之用。皆秉于乾也。
夬。扬于王庭。孚号有厉。告自邑。不利即戎。利有攸往。
孔子《宣圣讲义》
此夬卦彖辞也。夬以五阳一阴。而阴在上。全易五阳一阴。及五阴一阳者。各六卦。如同人。大有。小畜。履。夬。姤。皆五阳一阴。皆乾所合三女卦。如乾巽。乾离。乾兑是也。夬为乾兑合成。与履同体。兑悦而乾健。兑乾皆太阳。而上爻一阴。不能与五阳争。阴本降而反在上。九五正位为主。上爻在九五之上。故有扬于王庭之象。言夬以一阴为主用之爻。虽不得势。而其尊贵不易也。以比在下者。上升扬于王庭。得君主亲用。扬犹升也。飞扬也。得志飞腾之意。人之得志。受命于天。而为君外。皆以受命于君。而升于王庭。乾为尊贵之极。上六阴爻。不得比于君。故称为扬于王庭。以王之贵臣为喻。虽非要职。而尊贵莫与之并。以在九五之上也。因不得势。故不称其功业。亦不着其爵秩。与益之称王。告公用圭。及赏受者异。柔在上。以顺于九五为本。九五为全卦正位。孚于乾行。故曰孚。号者。如同人九五。先号咷而后笑。同人亦五阳。与大有往来。而夬更以上卦之兑为口舌。为说言。口张在上。有呼号之象。同人之号咷。亦以外互兑也。五阳为之声。一阴哆其口。故象号呼。而非言笑。有厉者。中互乾。五阳皆本乾道。乾九三曰若厉。夬亦曰有厉。其义大同。厉危也。又励也。又砺也。有危害而自励自砺。乃孚于乾惕之训。告自邑者。群情上达。与益之告公同义。此则告王也。以下五爻皆尊九五。而有事必告。自邑者。众人之意。非一人之私。自明所从。邑明所合。五阳连集。如邑之有众。群情上诉。以顺于所尊。此夬之大用。不以一阴阻阳。而以五阳决阴。明其情为快。志为决也。传曰。防民之口如防川。是不许告也。今夬欲辨民之志。扬民之情。故许其下邑以告。此夬以阳刚为德。知立国之本在民。中正为心。知致治之功在政。虽兑悦于上。而不以柔拂刚正之行。故本兑泽之象。求民众之情志。戒于乾惕有厉。而自明其德者也。不利即戎者。乾道至健。而不宜过。行至刚。而必有中。故夬虽五阳合明。而不利即戎。兵戎肃杀之令。当秋之时。今夬春夏之交。生意方张。自不宜于兵伐之事。又夬外为兑。以悦泽为用。泽在天上。如雨泽之下沛。万物咸昭其恩。众生同仰其仁。仁德之施。恩泽之降。皆与兵戎相反。兵戎以毁灭为志。杀戮为功。则戾夫生生之情。
悖于全卦之用。此不利即戎。实与卦情相应也。泽沛于上。刚健至中。则行无不宜。动必有光。以其孚于众。而洽于舆情。行以公而志于光明。虽一阴在上。而因五阳之升。终必去之。则纯乾之行。元亨利贞之德。其利于攸往。已可见矣。故不利即戎。本乾之戒惧。怀乾惕之心也。利有攸往。本乾之刚健中正。孚光辉笃实之行也。二者皆以乾为则。九 X 中正。克率五阳。以决一柔。三四重刚。能自惕厉。以合群志。而履光明。不随阴以自疑。而谐众以有戒。此夬彖辞大义。虽四德仅利有攸往。而全卦皆能从于正。成其自强不息之道。明德溥施之功。兑之悦泽。以顺乾之刚健。虽若相决。而实相和。则凡五阳一阴之卦。阴率能成全阳德。如同人。大有。小畜。履。皆是也。夬与姤异。而阴当将去之际。尤难与阳持。阳日进。刚日长。则其行亦日光。德亦日明矣。后人释此。多未能得原旨。读者宜细玩味之。
彖曰。夬。决也。刚决柔也。健而说。决而和。扬于王庭。柔乘五刚也。孚号有厉。其危乃光也。告自邑。所告为公也。不利即戎。所尚乃穷也。利有攸往。刚长乃终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全卦彖辞之义也。夬卦虽非损益可比。而为阴气将消之象。其所关实重大也。易以阳为尊。故夬姤之用。不似剥复之要。然冬夏为一年寒暑之纽。而夬姤当暑气最盛之时。天地之阴阳方争。人物感而多恙。是所影响者。固匪细也。夬一阴在上。阴不可久留。二气难调。气候日热。故夬与乾为阳过盛。人物虽乐于阳和。而不能无阴以濡育之。此夬后必有姤也。夬因阳道升。阴不得沛。遂相决。故曰决也。决者。如决水而流不止。又如决裂不复相合。又有决断不复因循之象。故曰刚决柔。言刚势至强。不可少留止。柔性至顺。不得少夷。犹其行至决绝也。上兑下乾。乾健而兑协其德。固如是也。二卦合而相决。虽决而犹能和。则一柔不得与五阳争。而二阳且与之相得也。柔之能与刚争者。必刚之衰。如剥是也。今夬刚方长。柔不与和。亦不可得。故曰决而和。此和乃势所迫也。既决矣。而犹无怨。非柔如兑者不能。兑少女也。义不与父抗。故决而和。犹少女之嫁。不得怨尤其亲也。一柔在巅。下近九五。故有扬于王庭之象数语。义已见前。兹更申述之。扬者阳也。今阴称扬。以其乘五刚也。五刚在下。柔乘之而并升。言阴本降。今以五刚在下。遂成乘龙之喻。乾所谓时乘六龙以御天。夬之上六。则乘五刚以扬于王庭。所喻相近似也。势由时迫。时势所使。则降者反为升矣。孚号有厉。以夬柔少刚盛。不克相济。而中互乾。全卦之用与乾孚。而兑为口舌。以情志所发。乃号呼。而其行危。则以刚易折。扬易坠。
五阳过强。如乾之九三若厉。而必自乾惕。以免于危。自砥砺以进其德。自勉励以行于艰险。此虽有厉。而仍能孚。故曰其危乃光。光者光明。因危而戒惧。乃日就光明。如天泽履是也。夬履上下易位。果鉴于危而自卑。因于孚而自下。则可同于履之用。而所行有光矣。光由(犹?)阳德。必下照方成用。如日月之光。以及地为用。若不下照。则不见其光。此阳德贵自下。升而自降。高而自卑。以孚于乾。则行自光明。此与乾卦各爻相应者也。
告自邑下有脱句。系告自邑。所告为公也。应改正之。言告而自下邑。必因众情之同。必本所告之公。则以九五正位。而五阳在下。柔在上能自卑抑。以听其下。则众情得达。政令公平。此九 X 中正之道。为其下所则也。不利即戎。以不宜尚武。为五刚既过。生意方宏。果反尚兵戎。是自败其德。而必逢其殃。故曰所尚乃穷。言上六柔也。原为五刚所决。不可久留。今乃师其志。以从事兵戎。是虽柔道。而同穷尽也。兵戎者阴也。夬以刚胜。与师之五阴一阳相反。故不利即戎。若反其所胜。而尚其所穷。是自取败亡。正如一阴之终被决去也。尚字与上应。阳升直至上位为止。而戎事不与升发同。故尚武者逢刚必毁。况夬柔方失势。虽在上而不得久留。是穷地也。用兵而犯绝地。岂直不利已哉。故明德宜用柔。而兵事不宜用刚。成治宜自下。而尚武不宜自高。兵败于骄。政败于暴。德败于刚愎自用。事败于有始鲜终。此不利即戎。因所尚之穷。不足以占胜也。而利有攸往者。夬一阴既日弱。则五刚自日长。行以刚健为先。乾象曰。君子以自强不息。惟自强方不息。是行动之利。必以刚强为本。若不自强。安利于行。夬之利。在刚长而柔速终也。此句义颇晦涩。以限于言文。应为刚长柔乃终。柔之终。即行之利。健而能进。强而不息。行无不利。乾之道也。虽行徧天下。无不咸宜。以其至刚也。而夬则犹有一柔。然不久即终。亦如乾之健矣。上虽高而被决。中方盛而无碍。合群之情。得下之志。则行有利。而自戒慎。朝乾夕惕。则免于危。利而无危。此夬之大用。其道则由刚长而柔不久耳。若但就原文释之。不能尽其旨也。上言不利即戎。为太过则折也。下言利有攸往。谓得中则有功也。二者之间。即过与中之辨。刚而能中。尚何往而不利哉。
孔子《宗主附注》
夬卦之用。以达于乾为志。五阳之升以去其柔。故阴阳相决。而阳行至快。卦缺其上。则不如乾之全德。故为夬。言缺也。爻中夬夬。犹阙欠之意。不足之象。阳德方张。而犹以为未足。此君子戒惧之道也。乾九三君子朝乾夕惕。方免于咎。可见阳刚不可过。而升扬必自抑。惟虚能
容物。惟谦能下人。此夬与履同体。圣人明履以制礼。明夬以约情。徇夫情。则夬为过。而终不久。顺夫礼。则履为吉。而行可大。上下易位。用乃大殊。夬之彖辞。首称扬于王庭...
相关热词搜索: 易经 夬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