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江西师大附中 0 2020 届高三历史三模考试试题(含解析)
第 第 I I 卷(选择题)
一. . 单项选择题
1.商周之际,人们普遍认为,君主受上天的旨意统率万民,是身负天命不可替代的。纣王自恃“天命在身”而肆意为虐。自从武王伐纣代商而兴之后,周人试图转变这种固有的政治意识,将天命与君主的道德牵系在一起,制造“天命在德”的政治舆论。这一变化旨在 A. 强化君主专制 B. 塑造政治认同 C. 否定“君权神授” D. 宣扬道德教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君主受上天的旨意统率万民”“将天命与君主的道德牵系在一起”并结合商周政治制度来看,周朝改变政治意识以获取百姓的认同、支持。B 正确;君主专制出现于秦朝,A 排除;“君权神授”是汉代董仲舒提出的,C 排除;道德教化是春秋末期的孔子提出的,D 排除。故选 B。
2.据文献典籍记载,汉代出现了大量以出产地命名的特色商品,如鲁缟、齐纨、蜀锦、济南剑。西北出土的肩水金关汉简和居延汉简里也出现“河内甘两帛”“广汉八稷布”等字样。此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 官营手工业的迅速发展 B. 国家统一促进商品流通. C.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D. 区域长途贩运开始兴起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反映的西北地区出现内地生产的商品可以看出,汉朝时期国家统一促进了商品流通,故答案为 B 项;材料主旨不是官营手工业的发展状况,排除 A 项;材料涉及到的商品多为手工业产品,且“商品化程度提高”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C 项;区域长途贩运现象是在明清时期出现,排除 D 项。
3.宋代的一些地方官在审判中重视调解,并提出情、理、法相结合的理论,不再把民事诉讼视为“民间细故”,而是认为“此其有关于朝廷上下之纪纲”。这一做法 A. 促进了儒学的新发展 B. 推动了地方司法独立 C. 有利于加强地方治理 D. 旨在强化君主的权威
【答案】C 【解析】
【详解】宋代地方官员强调“情、理、法”三者的结合,重视“民事诉讼”“调解”,这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强化社会治理,故选 C 项;宋代诉讼调解活动受“情、理”的影响,但这并未直接推动儒学的发展,排除 A 项;宋代地方司法受到中央管控,无法“独立”,排除 B 项;地方司法调解与君主专制权威之间不存在直接关联,排除 D 项。
4.康熙年间,安徽新安人汪文琛在苏州一带创立了“益美”商号,承诺凡有裁缝交来本字号商标 布头即奖励两分银了。“缝人贪得小利,遂群誉布美,用省竞市,计一年销布,约以百万匹。……二百年间,漠南漠北,无地不以‘益美’为美也。”这反映出 A. 苏州发展为清代纺织业中心 B. 当地布商之间充斥恶性竞争 C. 徽商获得对晋商的竞争优势 D. 品牌经营产生良好市场效应 【答案】D 【解析】
【详解】“益美”商号建立品牌模式,促进了布匹销售,说明品牌经营产生良好市场效应,故选 D;材料内容无法体现苏州成为纺织业中心,不能说明布商之间存在恶性竞争,更无法体现徽商对晋商的竞争优势,排除 ABC。故选 D。
5.晚清大臣何桂清在《通商章程善后条约:海关税则》订立后,又向咸丰皇帝明确提出,“驭夷之术,不外待之以礼、示之以信二者”。“将天津所定条约与上海所订善后章程,通行经办通商各衙门,一体知照。”并且得到了咸丰的谕准。材料说明清政府 A. 内部存在着重视条约倾向 B. 严格要求外国侵略者守约 C. 外交向西方先进国家学习 D. 制造些摩擦摆脱条约束缚 【答案】A 【解析】
【详解】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中何桂清为代表的官员,希望皇帝对外国人“待之以礼,示之以信”,将《天津条约》等中外约定,“通行经办通商各衙门,一体知照”,得到认可,说明清政府内部趋向重视条约、遵守承诺,A 项正确;“严格要求外国侵略者”守约与材料内容不符,B 项错误;向西方先进国家“学习外交”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 项错误;材料没有“制造些摩擦”、“摆脱条约束缚”等信息,D 项错误。
6.毛泽东在“三大”期间表示:“在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行不通。因为,资产阶级没有力量,无产阶级也人数太少。或者出现一个和平时期,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无产阶级人数大大增加;
或者出现一场世界革命,因为不推翻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国民革命就不可能出现。”这说明 A.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力量较为薄弱 B. 中国应过渡到无产阶级革命 C. 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D. 中国革命势必推动世界革命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无产阶级也人数太少”“因为不推翻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国民革命就不可能出现”等信息可以看出,毛泽东强调在当时的中国因为资本主义发展不够,无产阶级力量弱小,革命基础薄弱,故 A 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向无产阶级革命过渡的问题,而是强调革命力量的问题,排除 B 项;材料没有指出中国革命道路的问题,排除 C 项;材料强调中国革命力量薄弱,而没有体现中国革命所产生的影响,排除 D 项。
7.有学者在分析中国某一时期政治形势时说:“国民党被赶出长江中下游地区,并丧失了精锐部队,同时中国共产党正在广阔农村扩大力量,并赢得民众的支持。”据此推断,此后 A. 农村革命根据地广泛建立 B.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C. 中共取得三大战役的胜利 D. 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战主战场 【答案】D 【解析】
【详解】题干描述的是抗战时期,尤其是防御阶段,国民党节节败退,丧失了长江中下游地区,而同时期共产党大力发展敌后根据地,获得民众支持,说明敌后战场逐渐成为主战场,D正确;材料描述的是抗战时期,A 是土地革命时期,排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时间是在1937 年 9 月,这一时期国民党尚未被赶出长江中下游,排除 B;三大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与题干描述内容不符,排除 C。
8.如图所示是中国对外援助变化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我国
A. 以对外援助为工作中心 B. 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C. 对外政策逐渐趋于实用 D. 对外援助规模有所下降 【答案】C 【解析】
【详解】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对外援助援助方式有明显的计划形式,援助原则体现意识形态,援助比例占 GNP 比例较高,而改革开放后的援助以责任制为主,且讲求平等、互惠互利,占GNP 比重下降,说明这一时期的对外援助更加实用,C 正确;改革开放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排除 A;21 世纪初我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 B;改革开放后,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上升,虽然援外占 GNP 比重下降,但是不代表规模下降,排除 D。
9.公元前 7 世纪克里特的德勒鲁斯城的法律以城邦的名义规定,如果一个人担任过科斯摩(某司法官职),则 10 年内不得再任此职,否则他做出的所有判决将归于无效,他本人除终身不得再担任此职外,还要受到他所做出的判决双倍的惩罚。该措施主要目的是 A. 限制公民参政 B. 确保司法公平 C. 维护法律权威 D. 捍卫城邦民主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如果-个人担任过科斯摩(某司法官职) , 则 10 年内不得再任此职”、"受到他所做出的判决的双倍惩罚”等内容可以看出,该法律主要是为了防止个人专权现象的出现,以捍卫古希腊城邦的民主政治,故选 D 项;城邦的规定是为了限制个人长期担任某一职位,并没有限制公民参与民主政治,故排除 A 项;对司法人员的任职条件进行限制,有利于司法公正,但仅靠这一措施不能保证司法公平的实现, B 项夸大了该措施的作用,故排除;材料不涉及法律的判决与实施,无法看出限制个人长期任职与维护法律权威的关系,故排除 C 项。
10.下表 1881~1953 年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数量变化表(单位:人八)
皇家学会作为英国最具名望的科学学术机构,吸纳了各行业的人才。据表可知,当时英国 A. 科学研究的职业化趋势日益明显 B. 自然科学摆脱了宗教神学控制
C. 业余爱好者的科研兴趣持续降低 D. 科学转换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答案】A 【解析】
【详解】作为英国最具名望的科学学术机构,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从 19 世纪后期来自多个行业甚至门外汉,到 20 世纪前期绝大多数为职业科学家,船员、牧师等其他非科研人员锐减,说明英国科学研究的职业化趋势日益明显,A 项正确;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的从业情况变化不能说明“自然科学摆脱了宗教神学控制”,B 项错误;业余爱好者成为皇家学会会员的机会减少不能说明其“科研兴趣持续降低”,C 项错误;“科学转换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与皇家学会会员的从业情况无关,D 项错误。
11.下图 发表在美国《精灵》杂志上一幅题为“外交新政策”政治卡通画,表现了当时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以“大棒政策”对付“非文明人”(亚洲人和拉丁美洲人,左侧呼喊者)。同时以“仲裁政策”与文明国度(右侧)协议外交。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A. 试图凭借国力全面武力扩张 B. 运用外交手段拓展国家利益 C. 改变追随欧洲列强外交政策 D. 取代英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20 世纪初,名为“外交新政策”政治卡通画中,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以“大棒”和“仲裁”两个政策,对付美洲以外的亚洲人、拉丁美洲人和欧洲人,反映出当时美国运用外交手段拓展国家利益,B 项正确;“全面武力扩张”与“仲裁政策”不符,A 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美国外交政策的前后区别,C 项错误;20 世纪初美国并未取代英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D 项错误。
12.欧共体成员国签署《单一欧洲协定》,旨在实现“没有疆界的欧洲”,即消除抑制欧共体成员国之间自由贸易的壁垒。该协定正式生效后,美国明确表示这对美国构成了威胁,认为这将“是一座拒绝美国商品于国门之外的欧洲堡垒”。这表明当时欧共体
A. 设置贸易壁垒遭到美国反对 B. 挑战美国霸权动摇两极格局 C. 违背美国追求的全球化目标 D. 推进一体化与美国形成竞争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消除抑制欧共体成员国之间自由贸易的壁垒”,“美国明确表示这对美国构成了威胁”等信息可以得知,西欧签署《单一欧洲协定》,加快了西欧的一体化进程,增强了西欧经济实力及与美国竞争的实力,故 D 项正确。材料信息主旨并不是设置贸易壁垒,故 A 项错误。西欧的一体化并没有动摇两极格局,故 B 项错误。材料与违背美国追求的全球化目标无关,故 C 项错误。
第 第 I II 卷(非选择题)
二. . 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的统治者认识到疫病的流行会对社会安定造成巨大危害,所以他们通常都非常重视医疗卫生工作,采取了设立专门疫病隔离机构、创办医学专业学校等措施来防治疫病。西汉元始二年(公元 2 年),郡国大旱蝗,平帝诏“民疾疫者,空舍邸第,为置医药。”这也是我国最早见于记载的公立临时疫病隔离医院。清人入关之后,采取了驱逐隔离痘疹患者的措施,规定“凡城中之民出痘者,即行驱逐。城外四十里东西南北各定一村,使其居住。” ——王文远《古代中国防疫思想与方法及其现代应用研究》 材料二
中国近代卫生事业肇始于光绪三十二年,是年清政府设立民政部卫生司,以掌理全国卫生行政。宣统二年,又另设京师临时防疫事务局。进入民国时期,北京政府改民政部为内务部,其下之卫生司一级清制。后南京政府于 1928 年设立卫生部,是为中央设置卫生行政专管机关之始。卫生部设置六司,其中第三司为防疫司。民国时期,中央还设有一些专门的疫灾防治机构,如海港检疫处等。抗战时期,中国战时环境卫生学会等学术团体也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934 年以后,省、县也陆续设立卫生防疫机构。
——孙语圣《民国时期的疫灾与防治述论》 材料三
新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莫基于 20 世纪 40—50 年代 1949 年 10 月,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并颁布多项除疫法规条例,以及开展预防为主的大规模爱国卫生运动。1949 年 11 月,设立专管卫生防疫工作的公共卫生局。国家注意统筹公共卫生城市乡村协调发展,建国初期,
西医人才少又都集中在城市,而数量在十倍以上的中医大夫们活跃于乡村与域市中,为了更好的服务人民群众,中西医结合成为新中国卫生医疗系统组织的指导方针之一。通过努力,我国逐步组建了卫生防疫、地方病控制、妇动保健等比较完整的公共卫生机构体系。
——摘编自胡克夫《新中国社会主又卫生事业和防体系的创立与发展》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防疫措施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和新中国卫生防疫的异同点,并说明产生差异的原因
【答案】(1)措施:以隔离为主要方式:建立专业医药学校科学医治。
特点:防疫意识较强,发展历史悠久;国蒙直接管理设立专门机构,以国家为主导;推行较为粗暴,人治色彩浓厚 (2)相同点:均有设立中央领导卫生机构;均设立有各级医疗机构;均重视卫生防疫事业发展 不同点:近代王生防疫以私有制为基础,新中国以公有制为基础;近代卫生机构繁多复杂,缺乏统筹规划;新中国更注重调节城乡矛盾,建立较为完整的公共卫生机构体系 原因:影响来源不同,近代受西方影响较多,新中国受苏联影响;社会性质的不同;管理体制的差异等 【解析】
【详解】(1)措施:根据“采取了设立专门疫病隔离机构、创办医学专业学校等措施来防治疫病”可得出以隔离为主要方式,并建立专业医药学校科学医治。特点:根据“古代的统治者认识到疫病的流行会对社会安定造成巨大危害”“这也是我国最早见于记载的公立临时疫病隔离医院”得出防疫意识较强,发展历史悠久;根据“所以他们通常都非常重视医疗卫生工作”得出国家直接管理设立专门机构,以国家为主导;根据“采取了驱逐隔离痘疹患者的措施,规定“凡城中之民出痘者,即行驱逐。城外四十里东西南北各定一村,使其居住。””得出推行较为粗暴,人治色彩浓厚。
(2)相...
相关热词搜索: 南昌市 江西省 江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