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易经证释,旅卦

时间:2021-10-21 10:55:09 来源:网友投稿

 易经证释 旅卦

  旅卦。离上艮下

  孔子《宣圣讲义》

  旅上离下艮。亦三阳三阴。阴阳平均。与丰同。而为往来。以震易艮。而离易其上下而已。离为两阳一阴。阴在阳中。震艮皆两阴一阳。而震阳在下。艮阳在上。反之则一卦也。故丰旅之异。即上下异其位。颠倒其卦象耳。旅与丰。皆以两阳互于中爻。互成大过。所谓大者过也。亦即阳刚之过。阳刚互于中。而阴包其外。是本末皆弱之象。惟丰有离之一阳在初。旅有离之一阳在上。遂与大过殊。丰以阳始。故名丰而称大。以其志升腾也。旅以阳终。故名旅而称小。以其无可进也。凡阳皆升。升至极者反降。降而不降。则同于剥。为其将自敝也。如瓜果之剥。则必自腐烂。不能长保其生存。此旅以离在艮上。亦如艮一阳在巅。不得久留。遂沦为羁旅。故名旅。旅者寄寓也。客居曰旅。如浮萍。如游丝。无根无本。则将流逐胡底。此旅也。言阳失其本始。虽据于崇高。而无可依系。则漂泊之忧。逃亡之惧。故旅与丰反。丰得其助。旅成其孤。丰志于大。旅趋于弱。丰若人之多财。则友好众。势力厚。旅若人之失所。则亲近离。行影单。此传曰丰多故也。旅寡亲也。其别则在离之上下易位。离有附丽与分离二义。在下则多附丽之情。在上则多离散之志。以阳不可骄。亦不可纵。骄纵之敝。远近离心。在上则易生骄纵之心。在下则恒怀戒慎之念。此离在上者。易肇离散之祸。携贰之忧。如火泽睽是也。而其往来卦风火家人。则有家庭之乐。睽则成乖异之悲。同属离所为。而一则以聚。一则以分。旅之与丰。亦犹是也。丰至上六。亦渐变于旅。以上反下。成离之大象。故有天际飞翔。窥户无人之辞。所谓前之聚者已散。合者已分。而明者乃藏。大者乃弱。故丰以终。丰终而旅始。旅则离反自下上。而震倒为艮矣。离艮之合。山火难明。盖与贲同体。贲则艮在离上。柔来文刚。尚可自饰。旅则艮在离内。柔惟顺刚。转以生疑。其情不投。其志自异。其地失正。其行亦违。艮为山而止于内。则无上进之心。离为火而焚于外。则成燎原之势。此旅之不得多助。而若客于异乡之孤孑。莫可依存也。

  旅卦艮止而离明。原有守有为之象。而以艮一阳。与离之下爻连接。重刚失中。内外正位皆柔。不得相应。柔乃顺乎刚。以失其主位。正如人之失其居。遂流逐无定所。故名旅。传曰丰大也。穷大者必失其居。故受之以旅。可见旅之由丰变来。丰之穷。乃失其居。如富者忽贫。必至

 鬻其居宅。终至寄寓于外。此丰上六虽丰其屋。而(“门臭”)其无人。言有大屋不克自居。遂至家于蔀屋。以羞赧不能见人。遂自藏而逃避于异地。故曰旅寡亲。言自别亲友。而逃亡于外。遂为羁旅之人也。是丰上六之藏。非隐其本处。而系遁于外耳。以上有天际翔之语。犹窜走天涯。不复惜其丰大之屋。而寄居异土。反为蔀编茅舍之氓。则前之富者。今变为贫民。前之丰者。今变成寒苦。既失其安居之地。不得不成流荡之身。故继丰以旅也。由卦言丰上为柔。旅下亦为柔。幽暗不明。相随而望于刚。初二之柔。乃顺于三四之刚。六五之柔。亦因之顺于上九之刚。此旅以刚在外而无家。如阳不得阴。男不得女。不相谐协也。贲则柔来文刚。得其相济。此贲为文明之象。而旅有焚如之灾。其得失异也。然以同体故。丰之与噬嗑。旅之与贲。其用大同。丰之折狱致刑。即噬嗑之明罚勅法。旅之明慎用刑而不留狱。即贲之以明庶政。毋敢折狱。为其卦用原本于元卦也。丰噬嗑以多人多物而易争。故利用刑狱以平之。旅贲以寡助寡交而少讼。故不必刑狱以苦之。且贲文明以止。善自文饰。不罹于法。旅亦以柔顺乎刚。得守其正。克自贞固。不干于罪。故刑狱不用。势所必至。旅犹行客。无守土之志。无贪得之情。则到处为家。何所系恋。此离在外。有其自知之明。而艮止于内。得其知止之道也。艮山本崇高。而离火加其上。明照之功可期。而焚燎之害亦至。故旅不可大用也。为其如未济火在上。炎上而乖其地位。则无以致其生成之功。况下有两阴暗拒于内乎。阴柔之用。必得高明胜之。生成之功。必自交合见焉。故地天交泰。水火既济。皆刚下柔。阳从阴也。而旅悖是例。此其多离异。而少协助也欤。然旅固自有独善之道。以能止于内。明于外则虽寡亲。仍克自淑。此彖称贞吉。而占小亨。言小亨非大亨。则不通于一切。言贞吉。非贞利。则惟守之得宜。守正则吉也。柔以为守。而内外正位皆柔。是秉坤安贞之吉者也。亦与丰同。故虽互大过。而仍有亨吉之占。此视夫时地之所宜。人事之所适也。贲旅皆细小之象。不足语于大用。习易者当先知之。

  旅。小亨。旅。贞吉。

  孔子《宣圣讲义》

  此旅卦彖辞也。旅以内止外明。明而知止。是有亨德。亨于一切也。而以山火背用。行止殊科。故惟小亨。小字。承上接下言。旅之用小。而其亨亦小。犹言旅之为道不大。则其德用亦不大。故曰旅小亨。旅以离在外。行之志。不协于止之情。不似贲之艮止在外。故虽亨而小。而只宜于旅。谓其不克守也。离心离德。虽有其位。不能一朝居。虽有其众。不能相与保。此旅之大

 用。惟旅于外为宜。故曰小亨旅。此旅字与上旅字应。而异其义。上指卦名。下指卦用。言卦用与名恰孚。则其所为。限于羁旅之行。亦不得失所守。守其行之位也。行无定位。自有其可守之位。位即分也。守位即安分。安分守己。于德为贞。贞固有持。始成其德。此旅以贞而占吉也。合之四德有其二。而皆不足。虽亨而小。虽贞而限于旅行。如坤之利牝马之贞。以全卦上下正位皆柔。秉坤之德。安贞之道。不得违也。违则非吉。故吉由贞言。不贞安有吉哉。旅以刚中。大过在内。惟反于贞固。以守其位。方免于过。此亨之德由刚来。而贞之德由柔见。柔得其正。乃有可贞之机。刚主其中。乃有小亨之用。此火山旅。上下虽不协。而中外能互调。如人之失其家者。果以忠信笃敬为重。亦无往而不宜。此旅之所以得亨而占吉。正如言忠信。行笃敬。行蛮貊之邦亦可。故重在贞。贞则致其亨。亨而贞则客居亦足以安。羁旅亦无所害。盖失其所者。仍得其暂留之地。破其家者。仍保其寄寓之身。此卦名旅。而在合明止之道。协刚柔之情耳。全卦柔皆顺刚。而得内外之正。此可以无大过矣。论语所称数年学易。可以无大过。斯本乎旅之道。此吾周游列国不敢自寗。盖与卜得贲者相应。贲旅固同体也。用之于外。则为人文。止之于身。则为独善。而小亨不可大用。劳于行不敢自逸者。天之命也。

  彖曰。旅。小亨。柔得中乎外。而顺乎刚。止而丽乎明。是以小亨。旅贞吉也。旅之时义大矣哉。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旅彖辞之义也。旅以小亨称者。以卦中柔得内外正位。而顺于刚。言二五两柔。中指六二。外指六五。得字贯中外。以乎字分内外之界。以卦自下上。先称得中。次即得外。皆正位也。而柔秉坤。实以六二为正位。今六五亦柔。犹曰得中位。且兼外正位也。柔降刚升。似不相得。而卦上行。自下言。是皆顺乎刚。初二之柔。顺三四之刚。六五之柔。顺上九之刚。则刚为先。柔为后。相随而进。如水之顺流。刚不能俯以下柔。遂失交泰之用。既济之功。故惟小亨。不似泰之大亨也。艮止而丽乎离明。阳以从阳。虽止而不克自止。乃随离丽之义。以希于外来之明。离有光明而在外。艮善知止而在内。上不能卑以自牧。外不能高明柔克。此旅以不能大用。而称小亨旅贞吉也。旅而有所止。行而得其明。故上曰小亨。下曰贞吉。皆属于旅。是非旅者。不得有之。故卦名旅。重其为羁寓而无家也。以丰志于大。而行已穷。则欲不客于外。不可得矣。故申之曰。旅之时义大矣哉。以旅之为旅。时为之。时也者。前因后果。而系于位。着于行。成

 于变也。以旅承丰来。丰亦中刚。而内外正位皆柔。此位之同。丰之求大而初遇配主。四遇来主。至上六而天际翔。虽丰屋而蔀其家。虽有户而不见其人。此行之至。而数之变也。盖位失其正。而刚过乎中。则不克长保其尊荣。志慕于外。而行动于躁。则不觉失其故居。数当其穷。气至则泄。理至刚迁。则不得不变其旧。而图其新。弃其本来而暂栖于羁旅。此旅之道。应丰之极。而为时之移易者也。故旅之用。时义也。如人之为客。必有其时。果非其时。流亡逃窜。是已凶矣。何亨吉之占。今占亨吉者。应乎时宜。而得旅之正也。苟不审夫时。不知其变。贪于权位。溺于安逸。希其久大。而悖夫穷变之数。戾乎迁徙之理。是将以旅道而自濒于危亡。以忘其贞。而不识小亨之诫也。则刚过而自焚。童仆资斧皆丧。将何以遂其旅居亨吉哉。故释彖特以时义之大。为旅之所先。旅而顺乎时。应夫变。则旅何害。丰之永大。终乃就于小。丰之志远。终乃失其居。此盈虚消息。与时偕极者也。人之客寓于外。何非时世所逢。亲友不闻。孤孑自保。云山迢遽。俗尚悬殊。此羁旅多悲伤。而怨嗟时之不齐。命之多舛。非释彖时义之所指乎。艮止不得止。而丽乎明。正位不得安。而顺乎刚。其势所迫。即时所为。山上之火。明于远而蔽于近。故旅以羁寓为其所志。设不求丰。何至为旅。此二卦为往复。即因果也。占得旅者。亟戒求丰。自孚于小亨贞吉矣。

  象曰。山上有火。旅。君子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狱。

  孔子《宣圣讲义》

  此旅卦总象辞。申彖辞之义。而明人道也。旅以艮在离下。为山上有火之象。离固可象日或电。而在山之上。则以火为当。以日虽若居山之上。而不久留。电虽可发于山之巅。而必在雷雨时。则不孚于旅卦之用。以旅为羁寓。而卦以下为主。上为宾。如客之寓于此地。必有其暂憩之所。必经历一定之时日。故日与电。不得如客寓。惟火则可比类为喻。山上之火。照远则明。视下则暗。光之所及。愈远则微。愈近则散。微而散。非明之至。此旅之用不可大。而其时不可久。久大则非旅矣。暂明而不久。暂留而不大。故谓之旅。言非其本居。不得安其心。而快其志也。此象辞释卦名之由来。亦即指卦用之所在也。君子以人顺天。以行应时。以义制事。以道成德。故于旅则与丰异。丰重刑狱。言以求其平也。旅则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狱。言为慎于行也。丰志于外。故对物明平施之心。旅志于内。故对己先明慎之诫。虽同一用刑狱。而丰属于开展。旅则求其收缩。此与同体贲同而有异。贲以外止内明。人文之象。故无敢折狱。示有刑而不用也。旅则

 以明于上止于下。与贲反。故明慎于刑与狱。而不稽留。言虽用。而务审约也。则以旅寓之情。暂时之所为。许可权之所制。仅及于细近也。用刑以明慎。期无大过。狱之不留。期免后患。既尽其权时之责。复不贻他日之忧。此旅之用。以贞得吉也。柔而顺乎刚。止而丽乎明。故不敢疏忽。而有所纠牵。明以断其争。慎以致之平。则狱不留。而囹圄可静。下皆得其情。事无不立决。此君子于旅。善体其小亨之道。而孚于贞吉之占矣。

  初六。旅琐琐。斯其所取灾。

  孔子《宣圣讲义》

  此旅初六爻辞也。初六在下。而为柔。坤履霜之时。以艮之止。而旅之始。故有旅琐琐之辞。琐琐者。细小琐屑。不大方也。旅之象。非如在家之丰。初六承丰上六来。已有丰屋蔀家之情。窥户无人之象。是由丰而啬。由大而细。不复堂皇光大。故有琐琐之称。以失所居。而为琐琐之旅客。则其行之穷困可知。行之不裕。身之有眚。志之不达。害乃时至。斯其所者。言应得也。所亦指所处言。以琐琐而旅行。则事事为穷所迫。在在为人所侮。宜其随所至而取灾害也。取犹召也。柔而在下。位卑而势微。乃欲应上之九四。顺承之志固善。刚暴之害难逃。故以琐琐而取灾。亦如诗云自贻伊戚者也。坤以安贞之道。犹有履霜坚冰之虞。况旅之刚中而失正乎。虽有六二之位。不得拒三四之刚。虽有九四之应。不得免上九之侮。此所谓柔顺刚。而反为刚所陵也。柔降也。而反求升进。是自趋穷绝。斯灾害不能幸免矣。

  象曰。旅琐琐。志穷灾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言初六卦之始。固不得为穷。而柔以降为志。今初无可降。不得不反求诸升。是当时之穷。而非旅之利。以旅志于行。而不克守。守则非旅。久旅不行。斯反客为主。今既名旅。不得无行。行而违时。灾害必至。易称大畜时也。无妄灾也。灾即由非时来。时之不宜。灾何由免。此初六之旅。适为柔之穷。即位之极也。极者位也。而赅时。故柔之穷。即时之穷。亦行之穷。时而不行。犹可自脱。非时而行。斯取其害。故曰志穷灾也。言其行即所志。行之穷。即志于穷。志于穷者。奚能免于灾害乎。可见初六之旅。实有其取灾之道。欲不逢灾。则不得志于旅行。而时势迫之。仍不免于旅。而成琐琐之情。斯不得不取穷绝之灾矣。以下艮虽知止为无咎。今以旅称。何免于灾。故曰旅琐琐。亦明其有不已之苦心。而系迫于时势。囿于天数

 也。

  六二。旅即次。怀其资。得童仆贞。

  孔子《宣圣讲义》

  此旅六二爻辞也。六二内正位。得坤安贞之德。而有柔静之用。艮止以合于坤静。此道所孚。为有守有为之基。而以旅志于外。不得不旅。行以成其用。有位亦暂安而已。有守亦权保而已。故爻辞曰旅即次。言就其所在。而旅居之。次犹第也。俗称所居曰第。如门第。府第。次第。即今之数号。以甲乙分辨其所居。曰次者。以别于其本居也。如今曰客次旅次。皆指所寓地言。即者就也。就于所...

相关热词搜索: 易经 旅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