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证释 中孚卦
孔子《宣圣讲义》
中孚上巽下兑。风行泽上。四阳二阴。与涣节之三阴三阳者异。节兑在坎下。中孚兑在巽下。涣巽在坎上。中孚巽在兑上。是中孚卦得涣节者各半。即以涣之上。合节之下也。卦由节变来。涣以风行水上。而生离散之情。节以水在泽上。而有节制之用。中孚则以风行泽上。而得中行之道。是中孚者鉴于涣节之过。而折之以中。中则不过。过于离散则涣。过于制止则节。中孚以不涣而有交和之用。不节而有中道之功。此中孚具中庸之德。中和之道。不偏不倚。不漫不枝。而一之于道。齐之于德而无所失也。故中孚与小过往来。中孚致于中行。小过失其中道。此相反之行也。反者刚柔异位。始终异德。刚以孚于中柔。则为中孚。柔以挟于中刚。则为小过。盖即以内外刚柔别之。中孚者。象颐而得其正。颐名养正。以未得正待乎养也。中孚则二五正位。明已得其正矣。四阳居于始末。两阴涵于中间。柔以翕纳其刚刚以卫抱其柔。两情相孚。而同集于中。故曰中孚。以六爻截初上自二至五。成一刚一柔。符一阴一阳之道。此中孚之所由来也。其象即类颐。又类离。以阳包阴。有其始终也。颐以养正为先。离以光明为尚内得其养。外昭其文。充实而有光辉。安贞而具刚健。悦以在内。巽以持外。风行而审于权宜。泽沛而适于和悦。此中孚上下本德。已兼美善。而有其体用矣。卦中互山雷颐。其道亦相近。颐以虚中善受。恢廓有容。中孚更以中正适时。刚柔共济。较又胜之。故中孚者。致其中和。达于中庸。以用其中于一切。则无不适道。无不成德。此周易以中孚殿全易六十四卦之次。而辟卦以中孚始全岁四时之序也。孚者信也。和也。化也。鸟之生雏由于卵之孵化。此生化之机。协于天地。着于人物。莫不信也。信以为德。则天下从之。信以为业。则万事兴焉又信者伸之也。举以为则。昭乎天下。不二也。故信于一。信于中。中一不失。人物同信。此即孚也。和也。化和。蔑以加矣。传曰节而信之。故受之以中孚。以节止之者。或虞其过止。而生抑制之害。或以其多度。而有纷纠之忧。故以道伸之。以德信之。俾不至于过节。过节之节。节之敝也。惟中节为节之善。发而中节。即中和。即中孚。言止而能行。制而能达。限量之而合于度。收纳之而成其利。乃适于中行。从容中道内有其诚。斯外显其信。中正于善。斯表明其德。此合大学之道。中庸之功。而一之者。故中孚。道之至也。德之极也。天地尚不违。况于人乎。以时令言。闭藏之冬。凋残之日。而一阳来复。
生机暗动。此冬至之节。日行南返阳气复育。文德乃昭。生意初胚。天心可见。此中孚与地雷复相应。而斡旋于天地间。交育于无形中。以大其道。以宏其功。使物无穷。使数无终穷而复返。终而有始。周流往还。风行泽止。运以太钧。握其至理。推之无垠建其纲纪者也。阳奇而多。阴偶而寡。寡者主中。多者运行于上下。中以安贞。而有顺承之心。表以刚健。而协中正之位。位以德明。时以位贵。莫之见闻况兮若届。莫之扪搎。芴兮若在。此中诚而信于外。内柔顺而远着其仁爱。衡以不过。而推之咸逮。约以不偏。而彰诸欲盖。此精妙之道。天莫争其功,微茫之德。地莫夺其庸。人道之极。而物情之中。故卦名中孚。已着其用矣。小过与之往来。已显其行矣。细绎爻象与辞。足推衍其不尽矣。
《宗主附注》
中孚为辟卦之始。时当夏冬至。今讲中孚。恰当冬至之前。时与数合。天与人同。此可见讲易非经可比。古人所谓见天心。于兹益信。中孚者。大过之反。而周易则与小过为往来卦。大过则与颐往来。颐与小过则相反。既上下易位也。山雷为颐。雷山为小过。泽风为大过。风泽为中孚。此四卦交错其道。互反其行。而在六十四卦中。皆为独有卦。或曰纯卦。或曰质卦。亦可名之为孤卦。以其象属于独有。不与他卦同。易之独有卦八。乾,坤,坎,离,与此四卦是也。除此八卦外。皆以一卦颠倒成两卦。如屯,蒙,咸,恒,之类。凡五十六卦。实只二十八卦。屯倒即蒙。咸倒即恒。原无异也。惟乾坤八卦真倒差。故名独有。言不与他卦共其体也。周易上经三十。独有卦者,乾坤坎离颐大过六卦。合其余同体而倒为两卦者。虽曰二十四。实止十二卦。则上经实十八卦。下经亦如之。同体成两者三十二卦。实止十六卦。加以中孚小过二独有卦。亦符十八之数。两经合为三十六卦。此周天之数。为天地人物之纲纪。恰尽全易之变。而赅万有之情。故上下经之卦数原平均。无多寡之差也。独有卦上经多。下经者少。上经明天地自然之象。下经明人物生化之形。亦犹先后天也。先天出于独。后天成于偶。独者不合不生。偶者以生为化。此奇偶之变。为变化之机也。下经三十二,皆偶合之卦。而中孚小过独有。是后天孤阳不生。孤阴不化之例。惟中孚小过。虽独而仍未孤。则以原由两卦合成。与颐大过相类。此四卦仍后天之象。生化之原。与乾坤坎离四者。乃有别矣。乾坤者,先天之元精。坎离者,后天之父母。此生于独。成于孤。不得合偶为象。而颐大过,中孚小过。则生于偶合。成为独孤。此即生即化之后。而犹存其元精元质之象。非纯乎先天之者。而下经以中孚小过,殿于三十卦之后。即明示天地之变。
由一而众者。天地之终。亦由众而一。此大还原返本之象。与颐大过在中间奇分偶合之象应。而不以置之全易末。却留即未济以大终者。明天地之道。周流不已。终则有始。返而仍出。伏而又起。故以即未济示其往复无尽之象。而不以中孚小过终。正如一岁之令。终于腊。而中孚则冬至也。以周正建子言。中孚为岁之始。以夏正建寅言。中孚为冬之中。此中孚赅气之终始。物之生成。时之藏发道之伸缩。而握其机。得其本者。故中孚者。中和也。孚又信也。信者必和。和者必信。五德信在中。亦居末。此中孚为岁气之始。一阳来复之时也。阳外内阴。阴以育阳。柔中刚表。刚以卫柔。故曰中孚。孚于中也。
中孚,豚鱼吉。利涉大川利贞。
孔子《宣圣讲义》
此中孚彖辞也。中孚为全易孚于道体之卦。而为道儒示教明行之象。不独为卜筮也。凡六十四卦中有言孚者。六十四卦爻中有称中者。皆关中孚。而以二五正位为中之表率。内外相应为孚之轨范。正位得中。则行不偏。内外得应。则德不孤。此中孚之称。即由不偏不孤来。盖阴阳者,以孚而后生化。上下者,以中而后安和。生化者,万物之原。安和者。众生之本。先有其原。方见其生生不已。先得其本。方致于安安能迁。此中孚为天地之基。人物之母。而莫非本于一阴一阳之道。一合一辟之机耳。以中孚四阳抱于外。两阴育于中。而二五得其中位。三四适于中行。三之与五。二之与四。互为其应。一刚一柔。一内一外相协以育相助以生。三四者人物之纲。生化之纪。尤为后天之本。而二五者。天之垂范。地之成形。实为万有所瞻。今三四以柔立于中。二五以刚正于位。履地之博厚。戴天之高明。人在中央。物与无妄。无妄之象。亦近中孚。以皆外有四阳。中藏两阴也。无妄之外。尚有大畜。亦同具此象。惟二者上下有多寡之异。中爻有偏静之嫌。不若中孚之至道也。而有偏全之分。无妄偏于天。故归于虚。大畜偏于地。故归于实。实者物之徵。故曰畜。虚者数之象。故曰妄。妄则有灾眚之虞。畜则成时用之义。故曰大畜时也。无妄灾也。灾即非时。时即非灾。皆以偏而失全。过而戾中。遂不及中孚之道。合于之善。本乎至德者也。
中孚豚鱼吉者。亦以卦象类乎大畜。故称豚鱼。豚鱼分言之。为家所畜养之物。关乎人之养生。及财用之所孳息者。人以物为食养。豚鱼皆常用品。家中畜之。既以供食。亦以弋利。而有关于祭享祖先,宴会宾客。肥甘之奉以娱老。鲜美之品以序礼。实人生不可少者。故中孚揭出。
以喻人生之养。与颐相近。颐养有涉于噬嗑。则有噬肉之辞观颐自求口实。则关口腹之奉。此中孚以豚鱼为喻。而见养生之义焉。又豚鱼合为一物者。有河豚江豚之名。鱼类生于大泽者。中孚兑在下。泽中所育以豚鱼为最美。而上合巽风。豚鱼知风。水族而能识时。亦中孚之道。时中之用。所由着也。故取为彖辞之所象物。豚鱼之生。关于天时。合乎地利。用及人生。功成物利。此卦之德。而明其为人物之所共信。生化之所同。孚者也。孚于物者。必孚于时。利于人者。必利于德。中孚之时。时中也。中孚之德。中行也。而独取豚鱼者。以易见之理。证深微之道。取恒遇之物。徵不测之象。言近而指远。名细而类大。此易辞之精不可量也。以豚鱼之繁滋。足备吾人之营养。以物力之富庶。足充事业之经纶。此所以着明由豚鱼之肥美。而徵及人生之富尊荣。惟豚鱼之蕃息。而见物力之充盈丰备。信则昭于微物。德可推诸无尽。名则始于日用。功可达于无垠。此中孚之功。足以济时。而中孚之用。足以惠民。济时则天地化育之源。惠民则圣贤治平之本。仍本于风行以立教。泽沛以布政之义。而卦上下合德。共成中和者也。天地以位。万物以育。尚何有于人生。尚何忧乎物力哉。豚鱼之吉。实自山天大畜,推其不尽之用。而由天雷无妄。证其存诚之谛者也。至成无妄。惟诚能生物。不诚无物。大畜者物之畜。既德之畜。而必自诚致之。所谓为物不二。则生物不测。中孚兼无妄大畜。而得其中和。则其生物之功可知。且中庸曰,诚者非自成已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物之道。必先成已。此诚能成物而中孚有其诚矣。推之成物。亦无不宜。故信及豚鱼。则何物不同成哉。吉属豚鱼。则何行而不利哉。故曰利涉大川,利贞。言利及于远。而诚存其中也。以风行泽上。亦如涣。而有舟筏渡水之功。外刚中柔兼乾坤之德。故曰利贞。盖言性情之正也。人道法坤。三四两爻。坤也。而人师之。以为利贞。是本乎性情。推其顺承。以成归于天。人物之始末也。故中孚无不利。而以贞成之。所行无不宜。而以利涉称。本夫乾坤之道。契乎风泽之行。如豚鱼之滋生。其利不可限量矣。
彖曰,中孚。柔在内,而刚得中。说而巽孚。乃化邦也。豚鱼吉信及豚鱼也。利涉大川。乘木舟虚也。中孚以利贞。乃应乎天也。
孔子《宣圣讲义》
孚以利贞称者。由于柔之善顺承。柔以承刚。水乃浮舟。泽乃济木。浮济之利。必始于厚载之德。柔顺之行。必孚于刚健之道。是以利贞合乾坤之用。宏生成之功。故曰应天。以卦言,柔在人爻。上下皆刚。而下者必应其上。以阳主升。志在远也。天以纯阳而后高明。舟以轻举而后
利涉。此刚阳之用。天之道也。更由卦用言。兑泽以承巽木。泽水以行风帆。天之所生。地之所成。如风与水。皆本天所生者。合以为行。仍应乎天。故逆风不良于行。逆流不顺其势。为其不应乎天也。而人亦如之。以法乎地为其始。以应乎天为其成。故安贞以秉坤。刚健以成乾。坤乾既合。利贞斯至。所谓性情也。性以葆其贞。情以致其利则有固孚于乾之正。而九二则属于乾之中。以乾卦言如是也。则两刚得中。一阳居正。乃中孚象。明其为阳德之复。与冬至应为地雷复也。复以一阳起于地下。示气之初生。中孚以二阴接于上下。示道之中正。则天道恒久。而地道随时也。恒久见于中位。随时昭于始终。中孚以阳始。以阳终。与复之刚始柔终者不同。此常变之别。先后天之分也。然中孚象合两柔。卦成二女。亦有其变合之义。而成其生化之功。故曰中孚。以四阳与中阴孚也。上下虽若协。中外却能相信。如男子有室,而不远其行,女子有家。而恒一其志。此上下既夫妻也。巽以伏入而就下。兑以见出而亲上。长女喻夫。以情协其内。少女如妇。以德相其外。此柔刚两得阳阴共孚之象也。故曰说而巽孚。乃化邦也。内说外巽。上巽以就下。下说以尊上。泽而承风。金以御木。相承相制。相弼相求。此五行之情。不相害。反相成。说于内则和。巽于外则乐。和乐无间。家道以兴。此家人卦以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内。为同正也。中孚亦如之。盖中孚九二。虽异于家人之六二。而家人之中女。有类似中孚之少女。以离兑皆阴卦。而离阴在中。兑阴在上中上之异。既近远之殊。故兑近而离远。近者易亲。远者易正。此中孚以兑之上。合巽之初。两柔并行。主持中道。言其虽为柔。而皆主爻也。主其位。以从于正。则上下亦同正矣。正以令于众。则无不化。故曰乃化邦。言如诗二南之化南国。实自男女之正始。夫妇者。人伦之本。男女正则家齐。家齐则国治。国治则天下平。此化邦由其功德。而以内外之孚。巽兑之合。共成其德。乃大其化。故曰孚。和也,化也,信也。
豚鱼吉者,以中孚之德。信及豚鱼。物也犹言。而况于人乎。此中孚无不孚也。利涉大川者。以巽木兼风而加于泽。正如涣之象。乘木舟以行。而舟虚者。虚以载物。舟之中虚。乃能多载。若中实者。将何载哉。而以卦爻中虚。上下皆实。是表有而中空。宜其称利涉矣。斯句盖伏舟船之象。以木能浮。而必虚其中。方便于载重致远。若徒有木。所乘者有限。不足尽利涉之功。此圣人因卦象以制品物。利民而阜生也。中孚以利贞称者。由于柔之善顺承。柔以承刚。水乃浮舟。泽乃济木。浮济之利。必始于厚载之德。柔顺之行。必孚于刚健之道。是以利贞合乾坤之用。宏生成之功。故曰应天。以卦言柔在人爻。上下皆刚。而下者必应其上。以阳主升。志在远也。天
以纯阳而后高明。舟以轻举而后利涉。此刚阳之用。天之道也。更由卦用言。兑泽以承巽木。...
相关热词搜索: 易经 中孚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