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一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潮流第11讲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

时间:2021-10-21 10:51:13 来源:网友投稿

 第 第 1 11 讲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目标定位·明考向 明确考向 把握主线 课程标准 列举 1840 年至 1900 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本讲主要讲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继两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先后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考纲要求 1840 年至 1900 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主干梳理·理思路 基 础 排 查 理一理 一、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 (1)日本明治维新后军事实力上升,蓄谋侵略中国。

 (2)1894 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日本乘机入侵朝鲜。

 2.过程 (1)战争爆发: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挑起战端。

 (2)平壤战役:清军陆战失利,退回国内。

 (3)黄海大战:中方主力尚存,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港,日军控制黄海制海权。

 (4)辽东之战:日军占领大连、旅顺等地。

 (5)威海卫战役:日军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结果:1895 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条约内容 主要危害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 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 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二、八国联军侵华

 1.原因 (1)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人民反帝斗争日益高涨。

 (2)1900 年间,义和团运动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

 2.过程 (1)1900 年 6 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借口镇压义和团,从大沽口向北京进犯。

 (2)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官兵在廊坊和天津打击侵略者。

 (3)1900 年 7 月,八国联军占领天津;8 月,攻陷北京。

 3.结果:1901 年签订《辛丑条约》 (1)赔款各国白银 4.5 亿两,分 39 年还清,本息合计 9.8 亿两,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

 (2)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

 (3)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4)拆除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

 (5)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4.影响 (1)《辛丑条约》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2)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精 微 点 拨 想一想 1.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侵华的经济手段主要发生了什么变化? 提示: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2.甲午中日战争后资产阶级掀起了哪些救亡图存的运动? 提示:政治上的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经济上的实业救国;文化上的新文化运动。

 3.你怎样评价义和团运动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 提示:(1)进步性:鲜明地反映出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挽救民族危亡的强烈愿望要求,具有爱国性质,反映了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已成为主要矛盾。

 (2)局限性:“扶清”在一定程度上麻痹了农民群众对清朝统治者的警惕;“灭洋”又表现出笼统的排外色彩。

 4.你如何理解《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 提示:经济上,中国完全失去了关税自主权;政治上,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军事上,列强在战略要地驻扎军队,使清朝的都城置于帝国主义列强的武装控制之下。最终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侵华的工具,表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

  教材补遗·拓视野从多角度认识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角度 影响 列强侵华特征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侵华进入新的阶段,呈现出以资本输出为主要特征的侵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社会主要矛盾 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经济结构变动 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步发展,洋务运动破产 阶级关系变动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维新派、革命派政治团体成立,救亡图存的运动高涨 向西方学习 先进的中国人逐渐认识到单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不能挽救中国,向西方学习从技术层面转向制度层面

 考点探究·释难点

 探究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史料一 李鸿章……认为“列强必有区处,必有收场”,命令部下“静守勿动”“保舰勿失”。

 ——《中国近代史新编》 史料二 中国人在鸭绿江上(指黄海海战)是可以得胜的,假使他们的炮弹不是实着泥沙。这不是海军提督的过错,而是军需局的坏蛋官吏的罪恶。

 ——摘编自《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 史料三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劝奉教,真欺天,不敬神佛忘祖先。……烧铁道,拔电杆,海中去翻火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美俄德哭连连。

 ——义和团揭帖一则 史料四 下图漫画中的那个人物得意地说:“嘿嘿,你们的地盘,我做主。”

 史料五 但从间接的影响来讲,八国联军的侵略行径也同时惊醒了中国这个东方睡狮。……八国联军敲开了中国的国门,也让中国从此开始现代化进程,开始参与全球化。

 ——新华网:某学者的评论

 问题:

 (1)据史料一、二,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2)据史料三分析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生的原因,并依据史料四、五说明这场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史料导读] (1)史料一和史料二认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李鸿章的战略失误以及日本的蓄谋已久导致了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

 (2)史料三说明义和团运动的斗争矛头指向帝国主义,同时也反映了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的局限性。

 (3)史料四说明清政府彻底成为“洋人的朝廷”。

 (4)史料五说明西方列强的侵略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探究答案] (1)原因:内因:清政府的腐败;李鸿章避战自保的战略失误。外因:日本侵华蓄谋已久,准备充分。

 (2)原因: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义和团运动。影响: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史论总结] 1.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1)认识不足: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军事思想落后,不能适应近代化战争。

 (2)战略失误:一味依靠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力量上;采取消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放弃和丧失制海权。

 (3)政治军事:统治腐朽,政治腐败;“防民甚于防寇”,脱离群众;军队腐败,纪律松弛,战斗力低下。

 (4)外部因素:日本明治维新后综合国力迅速提高,对外扩张蓄谋已久,战前准备充分;列强怂恿和支持日本侵华。

 (5)根本原因:封建专制主义制度无法抵御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2.近代西方列强侵华的双重影响 (1)破坏性 ①剥夺了中国无数人的基本生存权,疯狂地掠夺中国人民的财产和国家财富。

 ②政治上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特权,使其侵略“合法化”,中国领土、司法、海关等主权遭到严重破坏。

 ③经济上控制中国经济命脉,使中国经济丧失了独立地位,造成中国近代贫困和落后,

 阻碍了近代经济的发展。

 (2)建设性:西方列强把工业文明带入中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①冲击了中国的旧制度、旧观念。促使晚清政局发生重大变化,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对外关系逐步近代化,同时扩大了中外交流的范畴和规模。

 ②冲击了中国传统的经济秩序(自然经济趋向瓦解;中国被迫卷入世界经济一体化中),为中国近代经济的出现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③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西方启蒙思想传入,儒家传统思想受到强力冲击。

 ④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开始与国际接轨。

 考向研习·悟考技 考向 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南京条约》 及其附件 《天津条约》 (英法) 《北京条约》(英法) 《马关条约》 《辛丑 条约》 割地 割占香港岛

 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

 通商 口岸 广州、厦门、福 州、宁波、上海 增开沿海沿江10 处通商口岸 天津 沙市、重庆、苏 州、杭州

 赔款 2 100 万银元 英 法 军 费 各200 万两白银,英商损失 200万两白银 对英法的赔款 各 增 至800 万两白银 赔偿军费 2 亿两白银 白银 4.5 亿两,本息共计 9.8 亿两 主权 丧失 关税主权;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租赁土地权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内河航运权;内地游历、通商、传教权 开设工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 海关权、驻兵权、外交权、反抗权等 影响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秩序确立 [针对训练] (2020·宁夏石嘴山期中)鸦片战争后,英国提出了“协定关税”,甲午战后,日本提出“在华设厂”,共同点是( D ) A.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B.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C.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D.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经历了由商品输出向资本输出的转变,“协定关税”和“在华设厂”分别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需求,故 D 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创造有利条件”适用于“协定关税”,因此 A 项表述片面,故 A 项错误;“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创造有利条件”适用于“在华设厂”,故 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于 19 世纪中后期,此项仅仅适用于“协定关税”,故 C 项错误。

 真题研析·立标杆 真 题 体 验 试一试 视角 1 (史料实证)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 1.(2020·江苏高考·7)《申报》曾报道,“奉天为我圣祖神宗当日发祥之地,今虽势不能敌,岂可轻以尺寸与人”,还有旅顺、威海皆军事要地,因而“中国万不可允倭人割地之请”。与此报道相关的战争应是( C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解析] 在 1894 年甲午战争中,倭人(日本军队)在旅顺制造了大屠杀,在威海卫围攻北洋舰队,因此与此报道有关的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故选择 C 项;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侵华战争,排除 A 项;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联军发动的侵华战争,排除 B 项;八国联军侵华没有提出“割地之请”,排除 D 项。

 视角 2 (史料实证)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的昏庸 2.(2018·全国卷Ⅰ·28)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 “包装”成野蛮和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C )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解析] 材料信息是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大肆进行舆论的宣传,而清政府则无动于衷,说明清政府根本不知道舆论宣传是近代外交的一种形式,即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故 C 项正确;欧美舆论宣传不可能左右甲午战争的进程,故 A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出日本企图变更中国的政体,故 B 项错误;D 项是对材料信息“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的误读,排除。

 视角 3 (历史解释)《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3.(2018·北京高考·16)1903 年,林纾编译的《伊索寓言》出版,书中有一则故事:狮王与群兽立约,羊由狼管辖,兔子由狗管辖,彼此友好,和平共处。兔子感叹说,我期待这一天很久了,但真能实现吗?故事后的按语说:“今有盛强之国,以吞灭为性,一旦忽言弭兵,亦王狮之约众耳!弱者国于其旁,果如兔之先见耶。”林纾意在( A ) A.提醒中国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险 B.颂扬人类社会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 C.呼吁世界列强承担保护弱国的责任 D.鼓动中国民众推翻清政府残暴统治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1903 年”正值《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已经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结合材料中的“今有盛强之国,以吞灭为性”“弱者国于其旁,果如兔之先见耶”可知,作者旨在提醒国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险,故 A 项正确;从材料中分析可知,作者旨在提醒国人警惕西方列强的侵略,而不是颂扬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呼吁列强保护弱国,排除 B、C 两项;题干材料并没有体现出要推翻清政府的统治,排除 D 项。

 视角 4 (历史解释)《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危害 4.(2017·浙江高考·8)有学者痛陈:“当 20 世纪揭开帷幕的时候,中国是那样贫穷、衰败,任人摆布,仿佛已经奄奄一息,濒临灭亡的边缘。”下列各项中体现这一说法的是( C ) ①民族工业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 ②北京东交民巷被侵华列强划为“使馆界” ③美国商品借资本输出完全垄断中国市场 ④侵华列强丧心病狂地毁坏中华文明遗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进入 20 世纪初,列强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占领北京城后,火烧圆明园,毁坏了中华文明的遗产,签订《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故②④符合题意,故选 C 项;民族工业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是中国社会进步的表现,美国在当时并未完全垄断中国市场,故①③不符合题意。

 【考情分析】

 1.重点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清政...

相关热词搜索: 高考 甲午 侵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