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1 届语文三轮冲刺
古诗词鉴赏练习(五)含答案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② 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①本词作于宋孝宗乾道九年(1173 年),当时作者已被调离南郑前线,在成都就任闲职。②封侯:班超少有大志,尝曰,大丈夫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后汉书•班超传》)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铁骑无声望似水”,运用比喻,从视觉角度,形象地展现了军队整肃的阵容与浩大的声势,侧面反映出军纪之严明。
B.“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与“梦游处、不知何地”形成照应,在欲扬先抑的跌宕中,凸显自己梦游之所在。
C.词的上片写梦境,梦境中的军旅戎马生涯逼真,而现实中理想抱负却无法实现,梦里梦外形成了反差和错位。
D.词的下片“寒灯”“漏声断”“月斜窗纸”,融情入景,借写梦醒后周遭环境的清冷衬托出作者内心的凄苦悲凉。
(2).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书愤》中诗句“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详定试卷( 其二)①
王安石 童子常夸作赋工,暮年羞悔有扬雄。
当时赐帛倡优② 等,今日论才将相中。
细甚客卿因笔墨,卑于《尔雅》注鱼虫。
汉家故事真当改,新咏知君胜弱翁。
【注】①宋嘉佑六年(1061)朝廷春试,王安石与杨畋同任详定官,读其诗,因答之。②王褒因善作赋而蒙汉宣帝赐帛。枚皋曾发牢骚说:“为赋乃俳,见视如倡。”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今的学子们常炫耀自己辞赋写得好,却不知当年西汉的辞赋名家扬雄曾在晚年对自己作赋的经历深感后悔。
B."倡优等" 三字表明,当年因辞赋出众而受赏的王褒和抱怨自己辞赋出众而不受重用的枚皋,地位都不高。
C.宋朝与唐朝相似,也采用科考取士,工于辞赋者不仅可以入朝为官,甚至可以位至宰相,与汉朝差别极大。
D.诗人认为汉朝辞赋家地位低下的情况确实应该改变,本朝不该出现这种情况。杨畋也是认同这种看法的。
(2).本诗表达了哪些情感态度?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2 题。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从户外景色着笔,点明时令、地点和环境的清幽浩渺,表现了诗人在闲逸的江村中的寂寞心情。
B.颔联写庭院之景,引出客至,“不曾”表明客不常来,主人不轻易延客,“今始”更见两人交情之深厚。
C.颈联虚写待客场景,主人因“盘飧市远”酒菜欠丰而不免心存歉疚,但宾主宴饮的融洽气氛丝毫未减。
D.全诗写了迎客、待客的全过程,把门前景、家常话、身边情编织成了富有情趣的场景,生活气息浓郁。
(2).诗歌题为“客至”,尾联却荡开一笔写与邻翁对饮,这样安排有什么妙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2 题 野望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 ,南浦清江万里桥 ② 。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 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释: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多有战争发生故派兵戍守。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由写景入题,远望“西山白雪三城戍”,近看“南浦清江万里桥”,由远及近,开阔辽远。
B.颈联写自己“迟暮多病”“未报圣朝”,含蓄地批判了皇帝昏庸无能,荒
淫误国,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悲叹之情。
C.前两联写景,后两联叙事和抒情,景是情的基础,情是景的生发,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D.诗人虽身居草堂,然心忧家国,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表情达意抑扬跌宕。
(2).诗人“野望”而“涕泪”,实际上是因所望之景而伤感,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伤感的原因。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中书寓直
白居易
缭绕宫墙围禁林,半开阊阖晓沈沈。
天晴更觉南山① 近,月出方知西掖深。
病对词头② 惭彩笔 ③ ,老看镜面愧华簪。
自嫌野物将何用,土木形骸④ 麋鹿心。
【注】①南山:化用陶渊明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②词头:朝廷命词臣撰拟诏敕时的摘由或提要。③彩笔:江淹少时,曾梦人授以五色笔,从此文思大进,晚年又梦一个自称郭璞的人索还其笔,自后作诗,再无佳句,后人因此以“彩笔”指辞藻富丽的文笔。④土木形骸:比喻人的本来面目,不加修饰。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夜间在中书省值班,对自己的身世经历有所感悟,因而写作了这首诗。
B.颔联和颈联对仗很工整,押平声韵,音韵和谐,自然贴切,算得上是工对。
C.本诗语言质朴含蓄、言近旨远,这和白居易部分通俗易懂的诗歌有所不
同。
D.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本诗用了借代、用典、拟人等多种艺术手法。
(2).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晚次鄂州 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估客① 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颦声。
注释:①估客:同行的贩货的行商。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起句点题,述说心情的愉悦,次句突转,透露沉郁的心情,用笔跌宕,思致微妙。
B. 颔联“浪静”“潮生”动静对比,透露出诗人从自然之景中受到安慰,心绪由纷乱变得安宁。
C. 诗人截取了漂泊生涯的一个片段,写得连环承转,全诗淡雅而含蓄,平易而炽热。
D. 诗人用字巧妙,一个‘逢”字,将内心万端愁情与秋色万般凄凉相联系,妙合无垠。
(2). 与王湾《次北固山下》中“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相比,本诗尾联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同官倡和用山字韵①
胡直孺
章句飘飘续小山② ,古风萧瑟笔追还。
海鹏共击三千里,铁马同归十二闲③ 。
功业会看钟鼎上,声华已在缙绅间。
他年记忆怜衰老,为报西川④ 引一班。
【注】①诗人在河北做官的时候,同僚陈亨伯等人倡和“山”字韵诗,于是诗人创作了这首诗。②小山:即淮南小山。西汉时淮南王一些门客的共称,善诗赋。③十二闲:皇帝的马厩。④西川:养老的代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飘飘续小山”,既点明唱和的诗韵“山”字,又表明了集会的盛况和参与者敏捷的才思。
B.颔联和颈联运用典故和借代的手法,状写诗人及其朋友们的情趣及他们的宽广胸怀和功成名就。
C.诗人用大量笔墨描绘群贤毕至、饮酒和诗的情景,与诗人内心深处的无奈与失落形成强烈反差。
D.本诗一方面表现诗人志酬意满的雍容风度,一方面又有功成身退的暗示。语言流畅,结构谨严。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 过洞庭
张孝祥 ① 有洞庭青草 ② ,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③ 共影,表里俱澄澈。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④ 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注]①张孝祥: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张孝祥于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年)知静江府兼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次年因谗落职,由桂林北归,途经
岳阳,故有《过洞庭》之作。②青草:湖名,是和洞庭相连的另一个湖。③明河:银河。④岭表:指从五岭至海南之间的广东、广西地域,即岭南地区。岭表经年,指词人在广南西路任经略安抚使的时期。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秋草无色、秋水无波,画面的空灵使中天的一轮皓月、湖上的一叶扁舟分外突出。
B.“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的景与“孤光自照,肝相皆冰雪”的情交相呼应,交相融合。
C.诗人独以一颗心面对浩瀚水天,欣然领受大自然的慰藉,自信胸怀坦荡,无惧两鬓已斑、前途坎坷。
D.这首词,景中见情,笔势雄奇,境界空阔,风格柔美细腻,有婉约之词风。
(2).本词和苏轼《赤壁赋》中“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都描写了月下水上的美景,但寄寓的思想情感不完全相同。请结合相关内容分析其中思想感情的异同。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行路难
张籍
湘东行人长叹息,十年离家归未得。
弊裘羸马苦难行,僮仆饥寒少筋力。
君不见,床头黄金尽,壮士无颜色。
龙蟠泥中未有云,不能生彼升天翼。
【注】①弊:同“敝”:破旧的。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与李白的《行路难》一样都属于乐府杂曲歌辞,均为古体诗。
B.首句“长叹息”总领全诗,引出下文“湘东行人”对自身境遇的叹息。
C.“壮士无颜色”写出了壮士面对窘境,容貌意态不再像往昔那样昂扬。
D.本诗第七句采用了比喻手法,把泥中的蟠龙喻为盘曲泥泞难行的道路。
(2).结合全诗,分析“湘东行人”的情感。
10.阅读下面词,完成后面各题。
扑蝴蝶 宋 宋• 赵师侠 清和时候,薰风来小院。琅玕① 脱箨,方塘荷翠毡。柳丝轻度流莺,画栋低飞乳燕。园林② 绿阴初遍。
景何限?轻纱细葛,纶巾和羽扇。披襟散发,心清尘不染。一杯洗涤无余,万事消磨去远。浮名薄利休羡。
【注】①琅玕:翠竹的美称。②箨:竹笋上一片一片的皮。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上片主要以景物描写为主,薰风来院,脱箨琅玕,方塘翠荷,清新雅致又不乏生机。
B.下片主要以抒情为主,"纶巾和羽扇"化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对英雄气概的赞美和向往。
C."柳丝轻度流莺,画栋低飞乳燕",句式倒装而形成的错位结构具有妙趣横生的表达效果。
D.下片"景何限"一句承上启下,诗人通过美景何限的惋惜,进而引发世事沧桑的感慨。
E."一杯洗涤无余",形象地写出了词人的心绪在饮酒中释怀,表现了其淡泊名
利的心境。
(2).结合全词,分析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参考答案 1.答案:(1).B (2).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①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②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之情。(意思对即可) 解析:(1).B 项“欲扬先抑的跌宕”错误,没有“抑扬”手法。
2.答案:(1).D; (2).①对科考以辞赋取才制度的不满;对科考太过琐细无益实用的批评;②对杨畋在诗歌中表达出的改革思想的称赞。
3.答案:(1).C; (2).①内容上,把宴客推向高潮。前两联通过写景来写客至之喜;颈联描写待客之景;尾联写邀邻共饮,把席间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表现主客二人酒兴之浓,气氛之欢。
②意境上,余味无穷。诗人邀邻与客对饮,增加了欢快的气氛,以此结束全诗,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诗歌意境更深一层。
③感情上,表现主客情谊之深。前三联已见待客之诚,尾联又用这种生活中常见的方式表示自己难得的兴奋,使感情再进一层。
④结构上,构思奇特绝妙。前借白鸥引客,后让邻翁陪客,构思巧妙奇特,富有生活情趣。
解析:应为“实写”。
4.答案:(1).B; (2).①思念之苦:战乱频仍让诗人与诸弟分离,诗人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苦跃然纸上。
②漂泊之悲:诗人流落天涯一身飘零,不仅孤身漂泊“一身遥”,更想到世人颠沛流离,蕴含无限人世之悲,流离之苦。
③报国之愧:年老力衰的诗人自觉空有报国之心,却无力回天,愧对圣朝。
④忧国之痛:诗人在三城之地看戍边守卫,由蜀地风景想到如今的“海内风尘”,写安史之乱的连年战火由此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局势的担忧,对战火下百姓流离失所的心痛。
解析:(1).B.“批判了皇帝昏庸无能,荒淫误国,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悲叹之情”理解错误。无批判和报国无门之意,应该是“功业未就”的悲叹。故选B。
(2). 首联写作者野望所见的“西山”和“清江”凄清景色,融情于景。
中间两联写作者由所望之景触发的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风尘”指安史之乱导致的连年战火。杜甫四弟:颖、观、丰、占。只杜占随他入蜀,其他三弟都散居各地。此时“一身遥”客西蜀,如在天之一涯。诗人怀念家国,不禁“涕泪”横流。真情实感尽皆吐露不由人不感动。
五六句写暮年“多病”,“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的惭愧。由“天涯”“一身”引出残年“多病”,“未”贡微力,无补“圣朝”的内愧。杜甫时年五十,因此说已入“迟暮”之年。他叹息说:我只有将暮年付诸给“多病”之身,但“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是很感惭愧的。
尾联写出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转“萧条”的隐忧。“人事”,人世间的事。由于当时西山三城列兵防戍,蜀地百姓赋役负担沉重,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转“萧条”的隐忧。
5.答案:(1).D (2).①对当前生活的厌倦。“晓沈沈”“西掖深”“愧华簪”等词,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当前生活的厌倦。②年老多病,虽身居高位,却于国无益的愧疚感。“惭彩笔”“老看镜面”“自嫌野物将何用”等词句,道出了诗人年老多病,很难再写出华丽...
相关热词搜索: 古诗词 冲刺 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