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商鞅变法》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 共 25 小题)
1.有学者认为“用现代的说法,可以说战国的军队在硬件上大都相同,即弓弩、青铜武器与盔甲。可是秦国在软件上更胜一筹”。秦国“软件”是指(
) A. 有效的管理制度 B. 优越的地理位置 C. 承继了西周疆土 D. 首创了郡县制度 2.下列对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B. 连坐法的推行,加重了人民的痛苦 C. 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D. 变革了社会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3.公元前 4 世纪中叶,秦国颁行 “分异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即分家)者,倍其赋”。也就是说,“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财”,实行 “诸子有份”。此规定( ) A. 受分封制影响的产物 B. 推动了郡县制的建立 C. 冲击了传统的宗法制 D. 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4.商鞅变法加强了中央集权,下列措施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
) A. 移风易俗 B. 富国强兵 C. 推行县制,国君掌握任免权 D. 重农抑商 5.中国古代最早提出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是(
) A. 魏文王 B. 李悝 C. 吴起 D. 商鞅 6.《容斋随笔》说:“七国虎争天下,莫不招致四方游士。然六国所用相,皆其宗族及国人。独秦不然……卒之所以兼天下者,诸人之力也。”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 任用外来人才是秦国统一全国的原因之一
B. 秦国对人才的待遇高于其他六国 C. 战国时人才不能自由流动 D. 秦国只任用外来人才 7.如果张三是商鞅变法法令颁布时秦国的平民,因外出经商而被逮捕,最有可能的后果是(
) A. 证据不足,无罪释放 B. 执法者进行说教后释放 C. 因邻里说情而减刑 D. 因触及法令禁止的内容而被重罚 8.“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这一条法令是商鞅变法中的(
) A. 奖励军功 B. 废除“世卿世禄制” C. 连坐制度 D. “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 9.据《吴子·料敌》载:“秦性强,其地险,其政严,其赏罚信,其人不让,皆有斗心,故散而自战。”这表明秦国改革的有利条件包括(
) ①秦国国君拥有较为集中的权力 ①秦国拥有较多的贤能之人 ①秦国的国君热心变法 ①秦国尚武精神充斥 A. ①①① B. ①①① C. ①① D. ①① 10.商鞅变法后,一个由奴隶转化来的农民,要想担任一定的官职、并拥有一部分耕地和奴隶,那么他最合法的途径是( ) A. 世袭 B. 多生产粮食布帛 C. 经营工商 D. 取得军功 11.王安石曾写诗说:“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君能令政必行。”这主要说明(
) A. 取信于民是商鞅新法得以实施的重要原因 B. 物质奖励是商鞅推行新法的重要手段 C. 奖励军功是提高军队战斗力的重要举措
D. 奖励耕织是促进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12.“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A. 生产力的发展 B. 争霸战争频繁 C. 思想文化繁荣 D. 社会动荡变革 13.商鞅变法引起了秦国各阶层的强烈反响,对其变法措施恨之入骨、坚决抵制其变法的应是(
) A. 自耕农 B. 工商业者 C. 国君 D. 贵族 14.春秋战国是我国社会制度的变革时期,春秋与战国改革的不同之处主要是( )
A. 改革的内容不同
B. 改革的方式不同 C. 改革的发动者不同
D. 改革的结果不同 15.根据你对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状况的了解,X处应填( )
A. 铁器牛耕的使用 B. “相地而衰征”的实行 C. 各诸侯国的变法 D. 宗法分封制解体 16.下图是秦国疆域扩大的形势图,商鞅变法与它的内在联系应是(
)
A. 变法直接导致了秦国的统一 B. 变法为秦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C. 变法与秦国完成统一无关 D. 变法减缓了秦国统一的步伐 17.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与春秋时期的变法运动相比,其最大特点是
(
)
A. 客观上瓦解了井田制 B. 事实上承认了土地私有 C. 瓦解了西周所形成的分封制 D. 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 18.商鞅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商鞅变法使秦国向封建化过渡的根本性措施是(
) A. 实行中央集权,推行县制 B. 废井田,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C. 发展小农经济,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D. 废除贵族特权,军功授爵 19.商鞅在秦国变法,“商君虽死,秦法未败”。造成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秦孝公大力支持变法 B. 变法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拥护 C. 变法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 D. 变法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20.吴起在楚国变法时重用有才能的人,赏罚严明;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这些措施(
) A. 彻底摧毁了贵族势力 B. 使贵族子弟失去了参政资格 C. 沉重打击了贵族特权 D. 导致新兴地主与贵族对立 21.商鞅之死是悲惨的,造成他悲惨结局的主要原因是(
) A. 商鞅失去了最高统治者的保护 B. 商鞅变法不符合秦国发展的需要 C. 商鞅本人刚愎自用得罪了众人 D. 商鞅变法遭到旧贵族的强烈反对 22.《战国策》在评论商鞅变法时说:“①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①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
①道不拾遗,民不妄取,①兵革大强,诸侯畏惧。”以上评论明显有夸大之嫌的是( )
A. ① B. ① C. ① D. ① 23.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重要时期,其根本性的变化是(
) A. 统治中心的变化 B. 统治方式的变化 C. 社会性质的变化 D. 思想文化的变化 24.《吕氏春秋》记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这一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
A. 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 B. 春秋时期井田制已经开始瓦解 C.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D.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25.某同学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开展研究性学习,拟定了以下研究题目。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
A. 《孔子办学:谱写古代教育新篇章》 B. 《诸子百家:筑就中华民族的精神》 C. 《铁犁牛耕: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D. 《商鞅变法:开创大秦帝国的百年基业》 二、非选择题(共 共 5 小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选择天下之贤者,立为天子。”“虽有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墨子》 材料二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孟子·梁惠王》 请完成:
(1)根据材料概括墨子和孟子的用人标准。
(2)上述用人标准的提出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 (3)分析发生上述变化的社会根源。
27.材料一
材料二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 有渰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诗经·小雅·大田》 材料三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商鞅 (1)根据材料二,指出生产关系领域出现了什么变化?结合材料一说明其原因。
(2)材料三体现了什么主张?其理论基础是什么?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魏文侯问李克曰:“为国如何?”对曰:“臣闻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文侯曰:“吾尝罚皆当,而民不与,何也?”对曰:“国其有淫民乎?臣闻之曰: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其父有功而禄,其子无功而食之,出则乘车马、衣美裘,以为荣华,入则修竽琴钟石之声,而安其子女之乐,以乱乡曲之教,如此者,夺其禄以来四方之士,此之谓夺淫民也。” ——《说苑·政理》 材料二 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以为地方百里,提封九万顷,除山泽邑居。参分去一,为田六百万亩,治田勤谨则亩益三升,不勤则损亦……若依此说,则魏之废沟洫,必废阡陌,其事尚早于商鞅矣。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李悝总结了春秋末期以来各诸侯国立法司法的经验,结合魏国的具体情况,制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的法典——《法经》。《法经》是一部诸法合体而以刑为主的法典。
材料四 魏用李克(当作李悝),尽地力,为强君。自是之后,天下争于战国。
——《史记·平准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魏文侯变法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四回答魏文侯变法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边远地区的秦、楚、燕等国的社会经济也发展到相当水平,新兴地主阶级也逐渐壮大起来。然而这些诸侯国的政权仍然控制在旧贵族手中。各国地主阶级的普遍发展壮大及其与旧贵族的对立,必然导致政治上的一场更大变革,这种变革,就是各国的变法运动,亦可称法治运动。
——张文喜、刘焕曾《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公元前 651 年,齐桓公召集诸侯在葵丘会盟,周天子派代表参加,对齐桓公极力表彰。这是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会盟中最盛大的一次,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业达到顶峰。
材料三
材料四 公元前 445 年,魏文侯即位。他任命李悝为相,主持变法。通过这次变法,魏国在战国诸雄中率先强盛起来。
[探究]
(1)结合材料一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的政治原因是什么? (2)齐桓公称霸的标志是什么?他的称霸与管仲是否有关?说明理由。
(3)李悝在变法中颁布了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统治法典是什么?其颁布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这次改革对魏国有何影响? 30.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风起云涌,管仲、商鞅、吴起等改革者的变法是其中的代表。他们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
A.实现富国强兵
B.建立地主阶级专政 C.发展封建经济
D.推动社会转型
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秦国比其他六国更胜一筹的表现,结合所学可知秦国在商鞅变法中,实行军功爵制,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故 A正确;其他选项错误。
2.【答案】D 【解析】D项是商鞅变法的积极作用,不是局限性。
3.【答案】C 【解析】材料中“分家”“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财”“诸子有份”等信息与传统宗法观念不符,故本题选C。其他选项与材料无关。
4.【答案】C 【解析】抓住题干要求“加强了中央集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实行县制,其长官由君主任免,向君主负责,这就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 C 项正确。A 项是社会风尚习俗方面的措施,对中央集权影响小;B 项是变法的目的;D 项是经济措施,与题意不符,A、B、D 均与加强中央集权没有直接关联,故排除。
5.【答案】B 【解析】重农抑商产生于战国时代,最早由李悝在魏国改革内容中体现,商鞅变 法中第一次明确提出。
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B 项不能从材料中得出;C 项说法是错误的;D 项不符合实际情况。材料中提及“独秦不然”即用相并非必是其宗族及国人,任用外来人才是秦国统一全国的原因之一。
7.【答案】D 【解析】从商鞅法令的内容及变法理念可知,商鞅变法中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这样最有可能的结局应是 D。
8.【答案】C 【解析】”而相牧司连坐”体现的是连坐制度。
9.【答案】D 【解析】“政严”“赏罚信”说明秦国国君拥有较为集中的权力;“皆有斗心”说明秦国尚武精神充斥。而①①材料没有体现。故选 D。
10.【答案】D 【解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是考查商鞅变法中的军功制——奖励军功,根据军功的大小来授予不同级别的官职,所以他最合法的途径只能是 D选项。
11.【答案】A 【解析】“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说明王安石认为取信于民是商鞅新法得以成功实施的重要原因。
1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能力。材料中“乱井田”说明井田制遭破坏,“礼乐散寒烟”说明奴隶社会礼乐崩溃,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特征是动荡变革。
13.【答案】D 【解析】商鞅变法侵犯了秦国贵族的利益,他们对商鞅变法进行各种形式的抵制,商鞅之死就是他们反对变法造成的结果。
14.【答案】D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不同之处较多,其中最主要的是改革的结果不同。其中春秋时期的改革并没有改变社会性质,而战国时期的改革则改变了社会性质。各诸侯国逐渐向封建社会过渡。
15.【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春秋战国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为开垦荒地、扩大耕种面积和兴修水利提供便利条件,出现了大量的私田。与之相伴,出现了封建生产关系和封建剥削方式,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走向瓦解。本题 X 处应选 A 项“铁器牛耕的使用”。
16.【答案】B 【解析】商鞅变法增强了秦国的国力,使秦国逐渐成为七个诸侯国中最强大的国家,这就为秦国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
1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A,B 不正确,因为这两种表现出现于春秋时期;C 只是吴起变法的内容,D是最主要的内容和影响。故选 D。
18.【答案】B 【解析】
19.【答案】D 【解析】
20.【答案】C 【解析】由“重用有才能的人,赏罚严明”“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可知用人依据才能和军功,沉重打击了贵族特权,故本题选 C;其他三项说法错误。
21.【答案】D
【解析】商鞅变法触及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秦孝公死后,他们诬告商鞅谋反,秦惠文王下令捕杀商鞅。
22.【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①①①符合对商鞅变法的评价,而①却有夸大的意图,在严刑峻法下,人们的行为受到了法律的约束,但却不会出现①所说的状况。所以答案选 C。
23.【答案】C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也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故其根本性的变化是社会性质的变化。
24.【答案】D 【解析】“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体现了分田提高了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反映了...
相关热词搜索: 变法 选修 学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