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必修2第七单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检测题

时间:2021-10-21 10:20:34 来源:网友投稿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检测题 一、选择题(共 共 20 小题)

  1.苏联在实施斯大林经济模式时,实行了居民证制度。只给城镇居民发放居民证,农民没有居民证。没有居民证和其他有关证明文件,苏联公民是不能异地流动的。这一制度实施的主要目的是(

 ) A. 服务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B. 强化城市政权便于镇压反革命 C. 实行劳动力的计划管理 D. 杜绝城乡人口的流动 2.针对曾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视为投机倒把并予以惩办的做法,某国领导人指出:“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体现该领导人这一观点的措施是(

 ) A. 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 B. 推行农业集体化 C. 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 D. 实行余粮征集制 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这表明他(

 ) A. 是一个坚定的社会主义者 B. 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充满了失望和忧虑 C. 赞赏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 D. 认识到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 4.1982 年美国的《世界经济导报》曾这样评价一位刚去世的苏联领导人:“他确实是一位真正懂得经济的领导人,他的经济改革使苏联国力逐渐赶上了美国,虽然他想称霸世界而没有成功。”这主要是针对其改革的哪一措施(

 )

 A. 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B. 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C. 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等措施,增加农民收入 D. 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5.以下材料反映了不同时期苏俄(联)的经济政策,这些政策中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的是(

 )

 ①玉米是最高产的谷物,应该在我国所有的地区广泛推广 ①使全体份地变为统一的大块土地,归劳动组合集体使用

 ①在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全权处理 ①任何人如被发现存有未按规定呈报交售的余粮,即将其粮食无偿收走 A. ①①①① B. ①①① C. ①①① D. ①① 6.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先后有多位领导人进行改革,有人评价其中某位领导人“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这位领导人是(

 ) A. 赫鲁晓夫 B. 勃列日涅夫 C. 戈尔巴乔夫 D. 叶利钦 7.下图是 1953~1983 年苏联与世界实际 GDP平均增长率对比示意图。下列对 1958、1963、1973、1978 年 GDP平均增长率对比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1958 年苏联 GDP增长率高于世界是因为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 B. 1963 年苏联 GDP增长率低于世界是因为赫鲁晓夫改革的提前结束 C. 1973 年苏联 GDP增长率高于世界是因为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进行 D. 1978 年苏联 GDP增长率低于世界是因为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失败 8.“他们对苏联这项事业先表示怀疑,后表示兴趣。但他们仍对苏联人缺乏自由、住屋糟糕、消费品匮乏感到震惊,不过他们也同意这项事业让苏联在二次世界大战中有极大的贡献。”“这项事业”应该是(

 )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B.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 农业集体化运动

 D. 五年计划的实行 9.苏俄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从经济规律的角度讲,主要“新”在(

 )

 A. 加强国家政权对经济的管理 B. 实行余粮收集制

 C.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D. 目的是为了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10.1973 年 3 月,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工业管理的若干规定》的决议,决定通过合并企业,建立生产联合公司和工业联合公司并减少管理层次来改进工业管理体制。此后,联合公司在苏联普遍建立起来。到 1979 年,联合公司达 3947 个,参加的企业共有 17516 个。这一措施(

 ) A. 仍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B. 使苏联一跃成为超级大国的重要因素 C. 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重要内容 D. 拉开了苏联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序幕 11.1929 年,苏联用短短 10 个月的时间建成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参加建设的有苏联人、美国人和德国人,先后在这里工作的美国工程师有 730名。材料说明苏联的工业化建设( )

 A. 继承发展了新经济政策 B. 得到欧美国家大力支持 C. 引进了欧美技术和人才 D. 开创了新型工业化道路 12.“因为经济上允许资本主义而在政治上加强了控制。……权力向少数人甚至一个人手中集中,逐步形成高度集权的官僚体制。这样,一个人就可以决定新经济政策的命运。”该观点认为新经济政策(

 )

 A. 是“斯大林模式”的雏形 B. 违背了自由竞争的市场原则 C. 因受到政治体制的制约难以持续 D. 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方式行不通 13.赫鲁晓夫对苏联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进行改革,首创了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之先河,我国可以从中获得的借鉴是(

 )

 A. 大规模开垦荒地种植玉米 B. 苏共“二十大”的政治批判勇气 C. 扩大集体农庄经营自主权 D. 以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 14.“赫鲁晓夫是一个勇于否定过去而又不能彻底摒弃历史遗产的人物”,李鸿章曾自嘲为“大清朝这座破屋的裱糊匠”。这表明赫鲁晓夫改革与中国洋务运动共同的失败原因是(

 ) A. 没有彻底改变旧体制

 B. 国家面临灭亡的危机 C. 缺乏勇于变革的精神 D. 改革没有任何的效果 15.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粮食。”这一措施实行于(

 ) A. 1917 年十月革命时期

  B. 三年国内战争时期 C. 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

  D. 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 16.小说《静静的顿河》中的一位暴动士兵说:“青天白日里就进行疯狂的抢劫!把我们家的粮食全搞走啦,连小石磨都抬走啦,法令上是说这样为劳动人民吗?”士兵的话主要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

 ) A. 余粮收集制

 B. 企业国有政策 C. 粮食税 D. 义务劳动制 17.有苏联领导人在 1925 年评论某项经济政策时指出:它“是无产阶级国家所采取的一种特殊政策,它预计到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预计到消灭阶级和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下列符合这一经济政策的是(

 )

 A. 利用军事特殊时期将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 B. 利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C. 尽快实现工业化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物质基础 D. 扩大集体农庄自主权刺激生产积极性 18.下列对扭转苏维埃战争局势具有关键作用的政策是(

 ) A. 将大型工业收归国有

  B. 实行余粮收集制 C. 实行义务劳动制 D. 实行粮食税制 19.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有人对列宁说:我们过去认为可以一举消灭商品经济,走向社会主义,但实际情况表明,必须发展商品经济。此后,苏俄政权( )

 A. 采取余粮收集制 B. 建立战时经济体制

 C. 实施新经济政策 D. 颁布新的土地法令 20.他是一个勇于否定过去而又不能彻底摈弃历史遗产的人物,是一个顺应历史潮流步入苏联最高决策层,而又在理论上准备不足的人物。他谴责了独裁,但未触及专横的权力。以下言论或行为符合该领导人的是( ) A. “延缓速度就是落后,而落后是要挨打的 ” B. “发展重工业,过去和现在都是苏联经济的不变原则” C. “玉米能够使农庄像插了翅膀一样飞腾起来” D. “用人道、民主的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 二、非选择题(共 共 5 小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践作出判断。” ——《苏联的共产主义》 材料二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公就越优越;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加强党的领导就是一切越来越集中于党,社会主义越发展阶级斗争越尖锐。

  ——《苏联的共产主义》 材料三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我们讲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列宁的话表明了什么?为此列宁进行了哪些探索?效果怎样? (2)据材料二归纳斯大林模式的特征。

 (3)材料三中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怎样的观点?这种观点与前两则材料有何联系?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增加财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的和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的大工厂,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于一个农民国家

 来说更谈不上社会主义了……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会灭亡而不成其为独立国家。

 ——摘自《列宁全集》 材料二 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如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借款给苏联。

 ——摘自《斯大林选集》 材料三 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现国家工业化。——摘自《斯大林选集》 材料四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 1953 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 20 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八大进一步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即“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中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苏维埃政权为什么要实施快速工业化战略。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是如何为工业化打基础并找到资金的。

 (3)材料三中所说的“通常的”工业化道路是什么?结合材料二、三,以英国为例加以说明。

 (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明新中国初期工业化的基本设想,并分析这一设想与苏联的工业化道路有何不同。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列宁曾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材料二 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其生产率……应当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这种国家收集粮食、原料和饲料的方法……如果不在工业和农业之间实行系统的商品交换或产品交换,无产阶级和农民在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就不可能建立正确的关系,就不可能建立十分巩固的经济联盟。——齐世荣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材料三 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着手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 材料四 苏联 1928 年和 1940 年全国钢、谷物产量对比表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列宁所说的“办法”是什么?你认为这一“办法”错在哪里? (2)根据材料二,苏俄实行了什么经济政策?这一政策的特点是什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四,斯大林时期形成了怎样的建设模式?应怎样正确评价这一模式? 24.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斯大林成为苏联最高统治者之后,很快结束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击败了坚持新经济政策的布哈林,1929 年公开宣布停止实施新经济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加速开展农业全盘集体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在事实上采纳了托洛茨基的“超工业化”的建国思想。

 ——老曲《苏联的颜色革命始于赫鲁晓夫》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时代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重大调整。

 25.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列宁时代,国家的经济政策具有相当的弹性;斯大林则以强硬的手段,加快了国家工业化的步伐……斯大林认为,我的工业化资金只能靠我自己内部来积累,内部来积累呢,那主要当然要来自于农业……在那个时代,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

 ——以上材料均据《大国崛起·解说词》整理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在向社会主义过渡中列宁和斯大林是怎样探索的?概要评述斯大林时代所形成的经济体制。

 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只给城镇居民发放居民证,农民没有居民证,这意味着农民不能异地流动。苏联对农民实行严格管理,结合斯大林经济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特点,由此可以分析出主要目的选 A 项。当时反革命已被镇压,故 B 项不正确;“给城镇居民发放居民证,农民没有居民证”不能体现实行劳动力的计划管理,故 C 项不正确;D项不是主要目的。

 2.【答案】A 【解析】材料强调投机倒把活动与“正当”贸易区分不开,说明该领导人不...

相关热词搜索: 单元 苏联 学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