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意识形态教育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策略探究
高校网络舆情即现实的社会矛盾通过青年学生群体在网络空间中直接或间接的、显性或隐性的体现,较之社会舆情来看,其具备了网络舆情裂变性、匿名性、突发性、多元性、偏差性等特点;较之网络舆情而言,其又将舆情主客体限定在高校范围内,是高校学生群体的网络舆情。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持续深化,高校网络舆情逐渐表现出自由开放、众声喧哗、群体极化、反复难控四大特点。因此,新时代紧抓意识形态教育,加强阵地建设,有效开展舆情引导工作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为谁引导: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方向 方向问题是原则性问题。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明确工作的性质和目的,即把高校网络舆情引向何处去的问题。高校网络舆情问题作为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定地以马克思列宁主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繁荣社会主义文艺。”[1](P41)
我国开展意识形态教育的目的是多方面的:其一,为了提高人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平和文明素养,从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其二,为了抵制西方“普世价值”“宪政民主”“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对共产主义事业的消极影响。苏东剧变的教训表明,资本主义和平演变战略对新时代的革命意识形态具有严重的腐蚀作用,必须时刻抓住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抵制西方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其三,意识形态作为观念上层建筑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巨大的、能动的反作用。加强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必然要求。意识形态教育就是要用“理论”去说服“人”,成功说服人民,就能掌握和引领人民,进而指导人民,从而成为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意识形态教育是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强大助力,是精神力量向物质力量转化的关键所在。
意识形态教育不是有意识的利益教化,而是科学解放的学说,是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之一。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青年学子作为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极易受到各
类错误价值观的影响,且其本身热点问题也颇多。因此,切实加强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纷繁的网络环境中引领当代青年大学生,不仅是我国当前教育事业的现实命题,同时也是我国意识形态教育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为何引导: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困境 近年来,高校网络舆情事件依旧频发,这一方面说明持续深入开展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必要性,另一方面也表明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仍存在诸多困境。
1.网络舆情环境导致的困境。从目前我国网络空间大环境来看,导致网络舆情事件频发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其一,社会改革进程中新矛盾与新问题的影响。在社会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诸多矛盾与问题。当各类社会矛盾通过某些事件的激发,借助网络迅速发酵,便会引发恶性网络舆情事件,直接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其二,西方反动势力的恶意渗透。比如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近年来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少数人打着“重写近代史”“去宏大叙事”“还原历史真相”的幌子,树重评翻案之风,行歪曲抹黑之实,具有很大的迷惑性、欺骗性和渗透性。其三,相关网络法规的不完善不健
全。虽然我国早已开始填补网络相关法律法规,但就网络舆情方面来说,是极其匮乏的。
2.高校队伍建设导致的困境。由于网络舆情作为教育系统新的问题,且各类引导方式方法都还在试验摸索阶段,教育管理和教学人员对此大多缺乏经验,使得目前高校队伍建设存在以下诸多困境:其一,引导队伍专业性较差。现有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人员,以髙校宣传部门及学院辅导员为主,人才构成单一,缺乏专业性人才,教育工作人员因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只能简单执行学校的规章制度或校领导的意见,极易造成更大的网络舆情事件,甚至影响学校教学活动的正常运行。其二,部门沟通协作较弱。高校的职能部门诸多,往往会因各个部门的沟通不畅导致事件恶化。例如某校发生学生非正常死亡事件,保卫部门设法隐瞒事件,直接导致宣传部门在舆情引导工作中处于被动地位,导致事件恶化。其三,舆情引导方简单粗暴。高校在应对网络舆情事件时,仍采用“删“”堵”等传统应对网络贴吧、BBS 论坛等方法,殊不知随着微信、微博、拍客而来的自媒体时代,使信息裂变式地传播,采取此类“急刹车”式方法,只能引发青年学生逆反情绪,导致事件进一步恶化。
3.大学生身心发展阶段导致的困境。青年学生处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逐渐形成的重要时期,迫切希望通过自己的认识来判断世界和社会,这给舆情引导工作带来了诸多困境:其一,强烈的参政意识。我国当代青年学生关心国内外经济政治的发展变化,积极讨论国家大事。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大学生参政议政愿望可以通过网络评论和交流得以实现,但由于其政治敏锐性较差以及西方错误思潮的恶意渗透,导致大学生易受到影响。其二,严重的逆反心理。青年学生远离父母、脱离老师“监视”,初尝“自由”的味道。在这种情形下,学校对其进行教育甚至干涉,往往会引起反感与抵触,反而事倍功半。其三,较差的辨识能力。青年学生具有感性化、情绪化等特征,容易人云亦云,容易情绪激动,无法对事件进行理性合理的分析。
三、如何引导: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策略 引导就是利用思想、行为、技术上的先进以帮人走出困境。引导者虽处于被引导者的前方,但绝不是驾驭、控制,而是说服。对此,开展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必然要从内、外两个方面来统摄。
1.“内”的约束力。第一,打造高校网络思政工程。其核心在于传统思政教育向网络转变、发展,注
重以文化人,实践育人的理念。多形式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多样化打造文化课堂品牌、多维度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多方位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如一些高校在打造网络思政工程中,开展“青年之声·清朗网络”网络文明志愿行动、创新“舞台课堂、展馆课堂、通识教学、实践课堂”的育人模式、举办“网络文化节”的网络文化作品活动等,都是打造高校网络思政工程的重要手段。
第二,建设专业舆情引导队伍。建设新型专业性舆情引导师资队伍可以从两方面入手:其一,全面强化教师教育培训。如采用在入职培训时开设思政教育专题模块,组织青年教师教学会讲,建设辅导员论坛、系列实务工作坊等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整体工作水平;其二,深入创新工作模式。如某高校在其组织建设上推进实施“151 计划”,创设书记工作室 10 个,师生党支部结对 50 对,机关与一线联系 100 对,此类方法同样适用于舆情引导工作。
第三,培养青年学生理性思维。其重点在于了解青年学生的心理、兴趣、文化及情感,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加强与青年学生群体的互动交流,了解其物质与精神需求,挖掘其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与时代特点。如要求辅导员定期与学生谈心,构建师生网络互动社
区,开展师生联谊活动、设立“校长信箱”等都有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助于青年学生理性思维培养工作的展开,有助于开展舆情引导工作。
2.“外”的约束力。第一,完善网络舆情信息搜集机制。信息搜集研判在整个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中至关重要,只有充分掌握关于舆情事件的各类信息,积极的、消极的,正面的、负面的,隐性的、显性的信息,才能有效地开展舆情引导工作。在当前的高校系统内,一方面缺乏网络舆情信息搜集的设备和技术,另一方面缺乏网络舆情信息搜集的专业人才。因此,可以采用与大数据公司合作、利用网络爬虫技术等手段来增强网络舆情信息的搜集机制,进而加以研判和引导。
第二,发挥校方媒体舆论导向作用。目前,我国几乎 100%的高校有自己的官方媒体,诸如官方微博、官方网站、公众号等一应俱全。从硬件上看,我国的官方媒体的发展是十分完善的。但是,从软件上看,官方媒体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万年更”、内容陈旧老套、脱离现实等现象比比皆是。因此,构建富有学校特色和社会影响力的网络集群和矩阵式新媒体联盟,抢占互联网思政工作阵地至关重要。
第三,构建透明网络舆情交互平台。信息公开不足、交互不畅,处理方式简单粗暴是引爆网络舆情事件的助燃剂。构建公开、透明、及时的交互平台是网络舆情引导的必要条件。在网络舆情事件发生之初,及时对各类疑问、谣言作出解答、辟谣,并在线上公开,能够有效降低舆情事件扩大化概率,有效规避相关利益群体恶意渗透。要加强校领导联系学生组织的工作制度,党委宣传部会同相关部门应定期通过访谈、问卷调查、青年教师专题座谈会等多种途径了解师生思想动态,并将此类方法进一步推广到线上开展。
综上所述,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是我党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和我国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其艰巨性、复杂性、多变性需要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同时要求高校网络舆情工作者不断更新自身的理论知识和科学技术水平。这对于当今抵制西方普世价值思潮的渗透、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关热词搜索: 舆情 视域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