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参评论文
说说现实政治语境中的《卢沟桥烽火》
霍山县迎驾厂学校
康家全
说说现实政治语境中的《卢沟桥烽火》
[摘要]:《卢沟桥烽火》写得大气磅礴,气吞山河。读后让人豪气干云,但小学生在理解课文时却频频出错,他们不知道抗日的是国民党军队,另外学生往往低估了日军的战斗力,同时盲目乐观,过高估计了共军的战斗力。本文将从现实政治与写作的角度分析原因,找出问题,寻求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共产党
卢沟桥
抗日
引言:
火热的七月快要到了。七月七日,是中国人民绝不能忘记的日子。那是东亚岛国日本开始全面侵华的日子,也是中国人民开始全面抗战的日子。大半个世纪风云变幻,沧海桑田,事情已经渐渐远去,记忆似乎逐渐模糊。当时情况究竟如何?如今亲历这件事的人已经越来越少,我们这代人也仅是从史书上才了解到一部分史实。更为痛心的是,对于《东北抗联》《在太行山上》《保卫华北》《保卫黄河》《地雷战》《地道战》等等激发民族勇气的英雄形象,在新一代身上似乎变成了电脑游戏,这恐怕是那些为了中华民族独立解放而殉难的三千多万血肉之躯万万没有想到的①。要想详察史实,真实全面地了解那个时代里触目惊心的一幕,可能会越来越困难了。而今,既已找不到老人那点残存的记忆,只有从史书中找点蛛丝马迹,或能窥斑见豹,略知端倪。
一、读后感受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执教过《卢沟桥烽火》一课。课文在此不必赘述,但那同仇敌忾的豪气、保家卫国的热情、血战到底的民族精神让人读后精神为之一振,这一点毋庸置疑。尤其是其中的“守桥的中国士兵当即严词拒绝”、“立即开枪还击”、“早有防备的中国守军同仇敌忾,奋起还击,打得日本鬼子人仰马翻”、“ 明晃晃的大刀,冒着敌人的炮火,在杀声中冲出了县城。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顷刻间刀光闪闪,鲜血四溅。在硝烟和火光中,日寇被杀得哭爹喊娘,狼狈而逃”、“ 一个个人头滚落,尸横桥头”、“ 又从敌人背后杀来,两面夹击,打得日寇鬼哭狼嚎,抱头鼠窜”等句子写得大气、豪迈,让班上的学生热血沸腾,甚至摩拳擦掌,恨不得马上穿越历史,也亲自走进卢沟桥,舞起大刀血战一场,当一个抗日小英雄!
这节课让我感到欣慰:课文读得非常有感情,而且学生读后内心里燃烧起了强烈的爱国之情,连当兵的心都有了!然而学生在交流感受时,却说出了让人意外的话:1、我们共产党就是厉害!2、打日本还不容易,要是我去了,刷刷刷,三下五除二!叫它人仰马翻!
二、出错原因
听到这些,我感到十分意外。学生以为卢沟桥抗日军队是中国共产党的;另外,把抗日看得这么容易!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错误理解呢?是我教学有误吗?没有,我没发生过口误;这些内容我也没提,而是让学生在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的。我仔细看看课文,终于明白了,是这篇课文有点问题。导致学生理解有误。原因归纳起来,就是史料片面且语焉不详。详情如下:
此文作者有意突出了日本军队的野蛮与险恶用心,故意丑化人物形象,并且双方激战时只写中国军队抗战的英勇,却不交待日本战士战斗的顽强。这些内容,在原文中都容易找到根据。
1、日本军队的野蛮与险恶是众所周知的,但从另一层面一讲,所有带侵略性质的军队都是这样的。军队以打仗为目的,野蛮是必须的。日本向中国军队谎称有一名士兵丢失,要进宛平城搜查,这是侵略者惯用的伎俩,目的是要惹怒对手,却又要嫁祸于人,是要告诉不明真相的人:大家看,我才是受害者,我打人,是因为人先冒犯我!其实,在《水浒传》中,鲁智深拳打镇关西时,也是这样做的。作者强调了这一点,让学生看到了日本人的居心叵测。
2、日本与中国语言风俗等有所不同,作者用“偷偷摸来”、“‘哇哇’地吼叫着”、“哭爹喊娘”等词语,巧妙地达到了丑化日本人长相及行动特点的目的。中国军队与之比较,二者是一致的:中国军队“悄悄地向卢沟桥进发”、“齐声呐喊”等词语,其具体行为与前者并无不同。但二种句子表达效果不同,前者在读者眼中,让人觉得不光人坏,连长相都是丑的。在写作中,这叫做“脸谱化倾向”,但凡坏人,要让读者一看便知是坏人,就把他写得丑一些,从肖像、语言到行为举止等,无一不坏。
3、从全文来看,给人的感受就是中国军队英勇善战,日本军队不堪一击。课文用较多的笔墨,详写大刀队员们英勇无敌的形象:“大刀队员们手握大刀,腰佩手榴弹,又悄悄地向卢沟桥进发。到了桥头,大刀队员们齐声呐喊:‘小鬼子,看刀!’日寇猝不及防,一个个人头滚落,尸横桥头。这时,我们的援军又从敌人背后杀来,两面夹击……”等语句,给学生造成误解:用大刀真能打倒鬼子!这是对日本的蔑视,但同时也是对历史的歪曲:日本军队训练有素,装备精良,且作战勇敢,机动作战能力强,一个个久经沙场,绝不是“哭爹喊娘,狼狈而逃”的孬种。八年侵华战争期间,日本阵亡人数只有两百多万,而中国阵亡军民竟达两千多万,除却武器装备方面的原因,至少可以说明,日本军队的战斗力远远高于国军。但在本文中,作者对于这方面守口如瓶。这样做,目的是什么呢,是要鼓起小学生的勇气与信心吗?可实际上,却是隐瞒了真相,给小学生带来了错误的认识,麻痹了他们的神经。试想,万一真的开战了,这批不明真相的小爱国者们,肯定会狂妄自大地走向战场,那样,只能给他们带来灾难,甚至是毁灭。
4、“中国军队”这个词语,对于现在的小学生来说,是个陌生的名词。在他们的印象中,中国军队指的是共产党的军队。全班同学几乎无人怀疑这个词语的真实意思。作者在本文中,做了个大大的“夹子”:前面在叙述的时候一直使用“中国军队”这个词,后面却写着:“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就……”,让缺乏历史知识的小学生理所当然地以为卢沟桥抗战的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军队。
三、探究根源
有意思的是,作者为什么不交待这是中国国民党的军队在抗战呢?为什么对国民党抗战这样的史实讳莫如深呢?是笔误,还是有意为之?这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在我看来,笔误可能性小。一篇课文从入选到改编、审定,要经过许多人的手。有错,早就改了。那么,就是第二种可能。作者是有意为之。笔者妄自揣度:现实语境中,作者不得不这样写。且这样写有许多好处:
1、突出了中国共产党的正面形象。这点毋庸赘述。天下是共产党的,共产党是恩人。吃水不忘挖井人嘛。这样写也淡化了国共之间的那点事儿,避免横生枝节。
2、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起爱国热情。
其实,不光文学作品这样做,现在的影视作品也这样做。看现在的电视剧吧,对付小日本,在他们肩膀上拍一下,他就死了;但共产党人就不同了,他们飞檐走壁身中数枪依然不死。共产党人骁勇善战,且百战百胜,这已经成为战斗片的基本套路了。现在的影视作品充斥着这类情节,大多数作品情节结构一样,本文这样写,倒也无可厚非。
讲到底,还是作者拥有那颗爱党爱国的小小的心,但情感过于强烈,以致强烈的爱憎形诸笔墨后,措辞未免失真,让我们的小学生也跟着快活了一场。虽然当时我们打了败仗,但是竟然衍生出许多爱国之情,作者的目的达到了。
四、现实意义
作文给现在年轻的孩子造成了误解,单凭课文有限的文字资料又无法弄清史实,就对不起年轻的这一代了。他们远离历史的真实,就无法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历史观、价值观。了解历史真相的方法有很多,只是现在他们不知道罢了。有一天,这些孩子终将走向社会,他们终将要了解到这些事情,当他们知道的那一天,他们会怎么想?有可能他们会觉得,这个社会,包括老师在内,都是大骗子!
纸是包不住火的,隐瞒事实,并不是长久的办法。并且伟大的中国要想成为文明的国家,就必须弄清历史,正视现实,客观公正地看待事物,不能凭一已之需罔顾事实,掩人耳目。
有意思的是,本文作者怀着强烈的爱国热情写出第五课《卢沟桥烽火》这部作品时,把日本的形象大大地糗了一下;可是翻到第七课《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时,却发现,原来日本人民倒也明辨是非知恩图报,并非第五课那样咿哩哇啦的都不是好东西。两篇作品放在同一个单元,似冰火同炉,我们忍不住想:日本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国家?自己想吧!
当今天下,中日争端依然如故,虽然战争并未打响,可双方剑拔弩张,那边,靖国神社年年参拜,这边日系车子都烧了,足以说明问题。半个世纪以来,台湾依然漂泊在外,何时两岸才能统一呢,我们升斗小民无法说清。但是,我们相信,只要双方都能正视历史,开诚布公,不欺骗,不隐瞒,以一颗平常心对待过往,甩掉历史的包袱,全力以赴奔向未来,和平、统一的道路就不会太远。
注:
①、该句摘自网络
相关热词搜索: 语境 现实 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