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砂产生与否主要取决于熟料液相量和液相性质(主要是表面张力)。飞砂有两类:一类是熟料液相量太少而产生;另一类是由于液相表面张力太小所致。碱、硫和 MgO 等微组分含量高能使液相表面张力降低,特别是碱的硫酸盐含量高将使液相表面张力降低更明显。
一、飞砂料对生产的影响
1、对火焰形状的影响
当出现飞砂料时,窑前尘粒飞扬,窑内火焰形状不易观察。在燃烧器上容易堆积形成“蜡烛”,有时也可在燃烧器下部形成“胡须”。当飞砂严重时,篦冷机内混浊看不清,二次风温忽高忽低,窑内煅烧温度不易控制。火焰形状极不规则,火焰上飘发叉,甚至产生不完全燃烧和尾燃。随二次空气入窑的料粉中 CaO、SiO2 含量高,变相改变了入窑物料的化学成分,使物料变得更加难烧。
2、对篦冷机操作控制的影响
飞砂料的出现,改变了篦床上的料层特性,使料层厚度不易控制,篦下压力波动大,篦速调节频繁。当料层厚时,冷却风吹不透,物料易结块。反之,则腾涌吹穿,甚至发生冷却风短路,大大增加熟料烧成热耗。同时,风室漏料增多清理强度大,篦床上由于物料冷却不好也容易形成“红河”现象,危及设备安全。有时在沉降室斜坡沉积,频繁出现塌
料,造成熟料拉链机瞬时负荷大,而且地坑溢料清理强度大,存在安全隐患。
3、其他的影响
飞砂随三次风进入三次风管沉积,减少炉内通风量,影响炉内煅烧,间接造成窑内负荷大窑电流高。飞砂冲刷磨削破坏性强,对浇注料和窑皮损伤大。煤磨从窑头取风,飞砂温度高被拉入磨内,常出现磨头着火,危及煤磨系统稳定安全运行。
二、中控判断与处理
1、KH 升高引起的飞砂
在煅烧过程中,烧成带温度和火焰颜色基本没有变化,窑电流有轻微的下降,但离窑熟料中开始出现细粉,升重下降,f-CaO 增高。随着细粉的增多,飞砂现象逐渐明显,离窑物料呈现欠烧状,只有大幅度地调整煅烧控制参数,使窑内温度、火焰颜色以及窑电流均高于正常控制水平,才能遏制细粉料的增多。这时升重虽会大幅度地升高,但 F-CaO 下降较少,依然高于正常控制指标。这种情况大多是由于入物料中 CaO 含量增加,KH 升高所致。由于 KH高,在正常的煅烧温度下不能形成足够的液相量,从而使熟料中残存的 f-CaO 偏高。在操作上可采取加大旋流风量,使火焰变得短粗,温度释放集中,便于提高窑头温度。分解炉温度偏高 10~20℃控制,提高入窑分解率,加强物料预烧。同时适当减料,降低窑速,在保证物料填充率的前提下,延长物料在烧成带的停留时间。
2、SM 过高引起的飞砂
因 SiO2 含量高引起的飞砂比较容易判断,其熟料表面粗糙,晶体闪亮且比正常熟料多,砸开后孔多,升重低,f-CaO 低。还有种情况,从配料看 SM 并不高,由于原材料中存在结晶硅(常见于使用高硅砂岩配料),f-SiO2 多,在煅烧时,物料表现为耐火,不易结块,飞砂大,细粒熟料容易在燃烧器上堆积形成“蜡烛”,不会长很高,多在 1m 以下,且比较容易处理。在操作上应以保证窑内热工制度的稳定为主,煤风调整要小,严防大加大减,控制火色均匀。篦冷机高温区用风在保证入窑煤粉能完全燃烧的情况下可适当减小(或者蓖床料层控厚),防止细粒熟料发生二次飞扬,干扰窑内火焰。
3、IM 变化引起的飞砂
料子易烧,窑内火色白亮,能明显看到粉粒状物料随热气流上升,总感觉火焰短烧不进去,二次风温高,烧成带前部窑皮恶化快,局部出现沟槽状。燃烧器前端上部易长“蜡烛”,下部易出现“胡须”,篦冷机易堆“雪人”,都比较硬不好处理。熟料砸开后内部致密,砂状料粉多呈青灰色,f-CaO低。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是 A2O3 含量增加,料子烧结范围变宽,液相大量出现太迟所致。在操作上应勤移动燃烧器,使其靠里一些。加大轴流风量,使火焰变得细长,用长火焰煅烧,以适应窑内的各种变化。窑速比正常慢(0.1~0.2)r/min,出窑物料温度高时,篦冷机用风应偏大控制,确保物料迅速冷却,防止因冷却不好而产生粉化现象。
还有一种情况是在正常用煤量的情况下,火色偏暗,火焰较长,烧成带温度波动大。离窑熟料既有大块又有细粉,
密皮极不稳定,黏挂慢掉落快,烧成带后部窑皮恶化快。温度稍低,飞砂料就大量增多,篦冷机和窑内出现浑浊状态。由于操作参数变化频繁,煅烧不好控制。热工制度不稳定,甚至出现周期性波动,还容易产生结蛋现象。烟室和缩口结皮较硬,不容易处理,此种飞砂主要是 Fe0 含量高(还原气氛,Fe3+转变 Fe2+),液相量减少,熟料烧成温度较低,烧结范围过窄引起。火焰色差大,窑皮垮落容易黏挂难是其显著特征。在操作上,应适当減小外风,燃烧器向外移动,保证火焰顺畅。同时控制分解炉出口、窑尾烟室温度比正常低 10~20℃来控制物料在煅烧进程中液相提前出现,減少结皮堵塞情况的发生。此时窑速应比正常窑速快0.1~0.2r/min。
4、硫碱比变化引起的飞砂
硫、碱含量的波动超过其控制范围进而影响窑的煅烧。中控观察到的现象是:火焰颜色不是很亮,窑电流偏高波动大;窑皮厚长,窑后还容易出现结圈现象;窑尾温度不是很高,但烟室斜坡、分解炉锥体结皮量明显增多,需频繁清理。熟料形状极不规则,圆形物料少,粒度差大,粉状物料多,一捻即碎,f-CaO 高。这些现象的产生,都是由于硫碱比过高引起的。虽然硫碱比的增高增加了液相量,降低了液相黏度,有利于煅烧。但硫碱比又降低了液相的表面张力,黏度和表面张力的降低,物料在窑內翻滚时难以形成较大颗粒。
对应的操作方法是,首先应加强清堵的频次,必要时可人工定时处理结皮。压低窑尾、分解炉出口、C5 下料管温
度,加快窑速,燃烧器适当退出些,采用较长的高温火焰,通过控制煅烧温度来控制液相量和液相表面张力。
相关热词搜索: 中控 判断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