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内容解读:
1.从地理位置、历史经验、国家政策等方面分析我国建立经济特区的原因,比较它与旧中国的通商口岸有何区别; 2.简述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的原因和有利条件; 3.简述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分析其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掌握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理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认可、支持“对外开放”这项基本国策; (2)掌握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和浦东开发的目的及影响,理解浦东成为中国 90 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3)掌握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分析初步形成的特点,能在地图上找出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
利用历史图片、文字、示意图等,引导学生从多种形式的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做到论从史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
(2)进一步思考如何应对对外开放给国家和个人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增强紧迫感。教育学生关心社会,关心国家,与时俱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 难点:经济特区和浦东新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方法】
要帮助学生养成使用历史地图的习惯,教会学生运用历史地图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可以课前让学生准备中国地图,随着课堂内容的进行,学生自己在地图上进行标注,完成对外开放格局示意图,以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我国对外开放初步形成的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邓小平为什么提出设立经济特区?我国的对外开放又形成了怎样的开放新格局,有何特点?学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我们就明白了。
讲授新课:
一、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背景 1.国际方面:
1.20 世纪 70 年代国际形势走向缓和 表现:1.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中美、中日关系相继实现了正常化; 3.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亚洲“四小龙”等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腾飞。这一切都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难得的国际环境。
2.国内方面:
1“十年动乱”的破坏,致使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 2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出了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
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
3 邓小平认识到“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二、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 (一)经济特区的创办 【合作探究】1:什么是经济特区?“特”在哪里? 含义:经济特区就是一个主权国家或地区在交通便利,条件适合的地方划出一定区域,在对外经济活动中采取开放的特殊政策用优惠的办法,吸引外资,引进技术,从而达到一定经济目的的特殊经济区。中国的经济特区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完全行使主权管辖的行政区域,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
特的表现:①特殊的经济政策,
②不同于内地的经济管理体制。
1.创办:
(1)1980 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
(2)1988 年,中国设立海南省,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2.经济特区特殊在什么地方? 特区的“特”主要体现在中国政府对其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于内地的经济管理体制。
(1)特区建设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
(2)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
(3)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
3.影响:
(1)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 (2)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 (3)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1)开放:1984 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广州等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
(注意江苏省的有两个:南通和连云港)
(2)目的: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
2.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1)开放:
1985 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2)结果:
到 1992 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3)意义:
①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 ②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对促进本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内地开发,都有深远影响。
三、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分别指的什么? “全方位”,就是既对发达国家开放,也对发展中国家开放,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
“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宽领域”不仅在经济领域,也涉及到保险、邮电通信等服务贸易以及环保、科技、医疗卫
生、体育、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开放。
四、对外开放的新发展——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1.目的:
(1)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 (2)尽快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 (3)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
2、时间:1990 年,浦东开发成为 20 世纪 90 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
浦东开发的条件是什么? 上海在对外开放方面所拥有的优势:地理位置、交通条件、人才资源、自然资源以及历史积淀的与国际交往的联系和经验等等。这些,都预示上海有着迅速发展的内在潜质,有着重塑国际化、现代化大都市形象的先天条件。
3、意义:
(1)浦东新区已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 (2)也成为中国 90 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本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改革与开放是推动我国现代化的两个车轮,是相辅相成的。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所取得的成就充分证明,实行改革开放的策略是完全正确的,它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丰富了我们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共同推动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相关热词搜索: 对外开放 学年 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