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塑造功能合理引导大学生政治倾向 摘要:大学生在面对政治热点事件时经常出现政治倾向上的信仰迷茫或真空。主要因为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全球化境遇下西方不良思潮,大众网络传媒等的负面影响所致。因此应确立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增强自身包容性;积极借鉴西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高引导的灵活性;将意识形态教育融入文化载体中,确保引导的易接受性措施加强和引导大学生正确的大学生价值取向。
关键词:大学生;意识形态;政治倾向;思想政治教育
一、台湾“太阳花运动”背景
2014 年大概见证了台湾岛最骚动的一个春天,台北城可谓满城风雨,一波波的浪潮无言地见证了运动的惊人能量。太阳花学运,是指 2014 年 3 月 18 日起台湾的大学学生和公民们共同发起占领中华民国立法院所引起的社会运动事件。3 月 17 日下午内政委员会中,中国国民党立法委员张庆忠以 30 秒之速草率宣布完成 《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的委员会审查,引发一群大学与研究所就读学生的反对,并于 18 日 18 时在立法院外举行“守护民主之夜”晚会,抗议轻率的审查程序;之后有 400 多名学生趁着警员不备,而进入立法院内静坐抗议,接着于晚间 21 时突破警方的封锁线占领立法院议场。在双方的对峙与博弈中,4 月 6日,立法院长王金平赴议场探视学生,承诺两岸协议监督条例草案完成立法前,不召集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相关党团协商会议。表示感受到王金平释出善意后,抗议者于 7 日晚间宣布将于 10 日晚上 6 时退出议场。这次事件是中华民国历史上,国会议场首次遭到公民占领。
1
二、关于“太阳花”学运的微调研 2.1 背景介绍 “社科微调研”是本学期社科学院团委推出的一项活动,旨在通过问卷调研的形式,把握时事热点,了解社科学院学生思想动态。本次调研的受众为社科学院全体本科生,在调研的形式上采取微信问答,有别于传统问卷调研方法。
我们认为,本次活动有如下三点意义:
1 、了解社科学院学生思想情况
通过本活动,可以进一步了解我院学生的近期思想动态,发现其中的发展趋
1
来自维基百科
势和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寻找有效的解决方式和渠道,深化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也可以帮助同学们发现自己的认知盲区,引导同学们关注社会与人生。
2 、为院系培养方案和各种活动开展提供学生思想动态背景
宏观方面,社科学院的教育培养方案离不开学生的思想动态反馈。通过了解和掌握学生自身的情况,可以为培养方案的改进提供坚实的基础,拓宽培养方案的完善空间,避免僵化和千篇一律的培养形式,为学生发展提供个性化的发展方案。微观方面,各种班级、院系活动的开展往往也对受众的思想反馈有极大需求。活动开展之前,我们可以通过有效的微调研了解同学的思考和取向,完善活动的计划方案。活动开展之后,通过事后的微调研,及时获得同学们的感想和收获,进一步反思活动的影响和为下一次活动开展提供借鉴案例。
3 、深化社科学院学生的思考能力,培养家国情怀、拓宽全球化视野
每次热点事件发生之后,我们会及时开展相关的微调研活动,了解同学们的想法、意见。并汇集成相关的资料,运用社会科学的方法,进行整理、分析和反馈,返回到同学们手中,让他们更加深刻地了解到在宏观境遇下自己的思考深度,使之反思与提高。同时,在这过程中,能够加深同学们的家国情怀,拓宽眼界,使之成为一个有健全人格的清华人。
有利条件:通过社会科学的学术调研方法,有效收集学生的思想情况;在社科学院内进行调研,受众较少,能够更加深入对同学们思想的了解,更有可能进行后期跟踪调查;形式新颖,简洁有力,提高了受众的参与意愿;运用微信这个有力工具,能够缩短调研时间,获得及时反馈。
限制条件:囿于微型调研的简洁形式,学术氛围不太浓厚;样本较少,反映情况的普适性不强;调研对象同质性较强。
2.2 调研问题与数据结果
针对“太阳花”学运的调研问题是:
1、您知道台湾此次爆发的反服贸示威活动么? A、非常清楚,时刻都在关注这方面的信息。
B、比较清楚,知道大概的发展情况。
C、不太清楚,稍微有点听说而已。
D、完全不了解,不太关注这方面的消息。
2 、 总体而言,您如何看待本次台湾的反服贸示威运动? A、实在是太过分,不够理智
B、保持中立态度,对具体内容不是很清楚
C、情有可原,但是做法太过极端
D、比较支持他们的示威活动 通过统计第 1 题的调研数据,我们发现,同学们对于此次事件还是比较关注的,知道大概发展情况的同学占半数以上。在加入“年级”这一变量进行交叉分析时,我们发现各年级的比例基本协调,但依然是大二与大三年级关注程度较高。
通过统计第 2 题的调研数据,我们发现答卷选项集中于 B、C 两项,多数人觉得情有可原,但不同意这样的做法。
三、从数据入手看当代大学生政治倾向现状及问题 3.1 政治倾向现状
1. 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向多元化发展 费孝通先生在描述 20 世纪的局面时说:“20 世纪是一个世界性的战国世纪”,“未来的 21 世纪将是一个个分裂的文化集团联合起来,形成一个文化共同体,一个多元一体的国际社会。而我们现在的文化就处在这种形成的过程中” 2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变革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大学生政治价值取向始终是我们坚持的主要方向,但是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各国文化的交融和渗透,造成了当代大学生群体思想日趋多元化的现实,既多元的文化、多元的经济体制、多元的价值观念、多元的信息等等。在尊重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多样性情况下,怎样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不动摇?怎样引导学生加强认识提升自身的辨析能力,以达到趋利避害?这些都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2. 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由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倾斜 我国主导的政治价值观要求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整体利益高于一切。自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深入,在全球化经济的浪潮中,我国在经济建设等多方面取得巨大成就。但是西方各种文化思潮的涌入对我国传统政
2
林艳.试论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理念创新.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05):P113- 114
治价值观念形成冲击和挑战。我们在改革原先所有制的同时,也彻底打破了社会意识形态单一化的模式,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要求,必然导致人们思想意识和价值观的多样性。随着改革的深入,大学生面对就业压力、竞争压力、经济压力越来越大,且仅仅重视专业技能教育忽视意识形态教育造成大学生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受到冲击,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过分追求个人的价值,走向了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等误区。如何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的价值观,确定人生坐标,树立为“他”服务的思想;如何帮助大学生面对个体与集体、自我与社会、事业与奉献等问题上,寻找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并重的结合点。
3. 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向现实性发展 当前,随着中国改革进程的加快,加之西方资本主义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渗透和国内新的思潮的影响,形成了新旧价值理念的碰撞,过去从以奉献精神和实现共产主义的思想目标为判断标准,而到了今天,人们的价值评价出现了多元化和复杂化,西方资本主义试图利用他们所谓的“民主”、“自由”思想推翻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地位从而颠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当代大学生思想自由开放,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他们在政治价值评价上表现出从中国传统的价值取向向现实生活转变,有的甚至丧失了更高目的的理想追求,所以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指导地位;如何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多元化思潮抵制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念对大学生的侵蚀。
3.2 问题
3.2.1 政治价值取向 有的大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迫于残酷的市场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形势,根本无暇顾及对崇高信仰和理想信念的追求,把握不住人生方向,出现信仰迷茫或真空。价值取向由理想主义变得更加务实与功利,或采取“价值中立”,或趋于多元化,或“放逐理想”。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逐步消解了对民族、国家、社会、集体的责任与义务,缺乏必要的政治责任感、强烈的民族使命感和坚定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有的大学生入党动机也不再单纯为了个人的全面发展与进步、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2.2 道德价值取向 部分大学生随着主体意识的觉醒和不断增强,只关注自身的感受,只突出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思想道德观念不断向个人本位转移。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急剧膨胀。“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有用即价值”。有的甚至为了个人私利,而不择手段,缺乏必要的集体意识和全局观念。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精神缺失,诚信意识、为人民服务意识和法制观念淡薄。
3.2.3 人生价值取向
割裂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片面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和个人幸福的满足,是非观念不分,无视对社会的责任,忽视对他人的义务;片面追求物质利益,忽视精神方面的修养,“金钱至上”、拜金主义观念盛行,追名逐利成为学习、工作的唯一需求;注重外在价值的实现,忽视内在价值的培养。部分大学生面对新情况和新问题,尤其是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感情受挫和人际关系的紧张等,心理承受能力差,产生消极悲观情绪,失却健全的人格,有的甚至产生轻生的行为与念头。
四、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意识形态性很强的社会实践活动,意识形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二者本质相同,都反映了一定阶级和群体的根本利益,同时又要兼顾其他阶级和群体的利益。思想政治教育要得到认同,离不开意识形态功能的发挥。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塑造功能,即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体系,并以此指导和规范自己行为的作用。简言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的向受教育者传播和灌输意识形态的作用,其目的就是达到社会整合,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 2] ( 56) 。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的指向对象是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系统,其核心内容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 (59) 。意识形态具有辩护功能、认知功能、育人功能、控制功能、价值引导功能、整合和规范的功能等。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塑造功能同样具有上述功能与效果。
4.1 增强自身包容性,确立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
对大学生政治倾向的引导并不代表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一概否定, 首先应该鼓励大学生了解各种社会热点事件的全貌以及社会思潮,扩大自身包容性。在为大学生提供核心价值观念的同时, 兼顾他们多样性需求和价值观念的满足, 使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主流意识形态更具吸引力、说服力和亲和力, 而不是给予一幅冷冰冰和枯槁的面孔, 更易达到心理和认知上的认同, 使学生欣然接受。
任何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都带有一定的意识形态性。这就要求我国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自觉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流意识形态功能,用占主导地位的为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对学生加以引导,保持各种价值取向间的合理张力,增强大学生的向心力与凝聚力。这就需要马克思主义时俱进地建立自己的合法性与话语权,借鉴一切成功经验和优秀成果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增强有效性和吸引力。
4.2 积极借鉴西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提高 引导的灵活性
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性。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之处在于其方法的灵活运用。他们非常重视对学生的熏陶及潜在的影响,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注重学校、家庭、社会大环境的优化和密切配合,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各种理性的分析与教育,通过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价值澄清理论等的运用,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把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的发挥渗透在学生一点一滴的行动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熏陶与感染, 将外在的教育要求自觉内化为自己的行动,并努力去践行,进而形成统治者所需要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 促成学生道德价值观念、人生价值观念的形成,无意识地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提升了他们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心和义务感。这无不值得我们去积极借鉴和反思。
4.3 将意识形态教育融入文化载体中,确保引导的易接受性 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重要载体,拓展了意识形态的传播空间,使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世俗化,并且客观上形成了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调侃, 使思想政治教育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越发失去应有的吸引力, 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主流意识形态功能的发挥,从而使人价值观、人生观的发展失去了有力的平台。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发挥需要一定的文化支撑,将意识形态融入文化载体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从而确保对大学生价值取向引导的易接受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辽宁. 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研究[ M] .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 【2】林艳.试论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理念创新.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05):P113- 114 【3】赵刚. 风雨台湾的未来:反思“太阳花运动”. 文化纵横, 2014(3)
【4】费孝通. 从反思到文化自觉和交流[J]. 读书,1998(11):8
相关热词搜索: 辅导员 意识形态 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