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0-2021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3课,春秋战国时期变法运动,,教案

时间:2021-10-17 12:03:47 来源:网友投稿

 第3 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课程标准: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一、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选自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 3 课。从中国改革变法史来看,本节课是开篇之作,利用本课的教材地位,对后续改革加以铺垫。本课分四部分完成,第一,从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三大方面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理解各国变法的必要性。第二,了解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主要内容如何顺势而变。第三,理解各国变法进而推动社会进步。第四,创设情境体会改革家的爱国情感,理解改革的艰难与多样,坚定当代改革的信心。

 二、 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在运用历史学习的方法上,已经具有一定水平,因而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内容自主学习完成。同时高二学生在必修三册对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变动有了一定了解,但是认识相对割裂,利用本课加以系统认识,从而理解春秋战国时期各领域变动使各国变法具有必然性。最后结合学生在必修学习时提及的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以及当代改革开放部分,加以深入学习。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自主学习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主要内容(“相地而衰征”、“初税亩”、魏文侯改革)。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认识改革的必然性。

 (二)能力目标 1、利用学案,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自主学习各国变法的主要内容,提升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教师提供一系列史料创设丰富的历史情境,提高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加强反思、感悟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在学习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历史背景时,渗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等唯物史观。

 2、通过创设情境,体会“改革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的观点,感受改革的多样性与艰巨性,学习改革人物“苟利国家生死以”的精神。

 3、引导学生坚定当今社会变革的信念,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主要内容。

 难点:认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必要性。

 五、 教学方法 1、史料教学法、教师讲授法,结合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 2、运用立、合、分、明,即立标读史、合探明史、分享讲史、明理悟史四步级级深入升华教与学。

 六、课时安排

  1 课时 七、教学手段 自制学案、自制多媒体课件、思维导图式板书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播放中国改革家的图片,教师提问这些人物的共同身份是什么?学生回答改革

 家。

 导语:我们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家远远不止这些。翻开中国改革变法史,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世界范围更是罕与匹敌。我们中国历史能够延绵不绝,文化之根不断,一个重要的缘由就是我们社会懂得变革。每当社会运行出现障碍的时候,社会上改革呼声不断,仁人志士为此冲锋陷阵。在这改革大幕中,有这样五百五十年,改革风起云涌,改革家前赴后继。这五百五十年就是公元前 770 年至前 221 年的春秋战国时期。今天老师与你们共同进一步去学习第三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设计意图】创造情景,激发学习热情。

 (二)

 教学过程 一、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 主要内容 1、课前下发学案,明确学习目标,自主完成变法内容的学习,并用思维导图呈现,同时抛出疑问。

 2、课上利用多媒体展示同学完成出色的成果,并加以点评,进行学法指导。

 3、对变法的主要内容进行当堂检测,多媒体展示表格,对学生提问。

  【设计意图】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学生自主构建思维导图,提升归纳概括历史信息的能力。当堂检测,巩固学生自主的学习成果,同时对个别存在问题加以纠正、点拨。

  根据学情,学生主要疑问集中于变法的必要性,以及为何春秋时期变法主要集中于经济层面而至战国时期更加彻底全面。针对疑问,老师准备系列史料创设情境,小组合作与开放思考回答的形式,加以探讨。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变法的必要性)

 材料一:“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 材料二:(楚庄王)八年,伐陆浑戎(在洛阳西南),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折掉戟的钩尖),足以为九鼎。”王孙满曰:“……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王乃归。

 ——《史记·楚世家》 材料三: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锄斤(斧)……,试诸壤土。

 ——《国语·齐语 》 时期 变法名称 主要内容 春秋 齐国 “相地而衰征”

 鲁国 “初税亩”

  战国

 魏文侯变法 李悝 政治 “选贤任能,赏罚分明”

 经济 “尽地力”“废沟洫”

 法律 强调法治,制定《法经》

 吴起 军事 创建军队“武卒”

 材料四: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

 ——《吕氏春秋·审分》 材料五: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说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

 ——《汉书·艺文志序》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分析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政治: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诸侯争霸。

 经济:铁器牛耕出现并推广,井田制破坏,土地私有制发展。(根本)

 思想文化:学术下移,百家争鸣,社会改革方案涌现。

 【设计意图】根据学情,针对分析文言文史料学生能力相对薄弱,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对此部分加以练习。同时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分析、综合和概括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并将信息归类的能力。学生讲解自己结论如何得出,交流学习方法。

 在学生展示小组合作成果后,教师将三方面高度概括为“大动荡”“大发展”“大争鸣”,并由学生指出,整个社会在变的根源在于经济领域的变化,教师出示示意图,渗透唯物史观。

 【设计意图】1、补充历史概念:社会转型

  2、对学生的疑惑进行释疑,为何春秋时期变法主要集中于经济层面而至战国时期更加彻底全面,究其根本是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不同。

 3、对改革的规律性认识进行普及,历史上重要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需要。

 三、春秋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影响 将开课时学生回答变法内容的表格出示,由学生结合背景加以分析变法的影响。

 时期 变法名称 主要内容 影响 春 齐国 “相地而衰征”

 教师总结:魏文侯变法开启了战国大变法的序幕,随后楚国的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等等。尽管各国变法的规模、影响等不尽相同,但最终汇成了一股时代潮流,形成了中国古代规模最大、历时最长、成效最显著的一场变法运动。

 【设计意图】认识此时变法顺势而变,进一步推动社会的演进。

 四、情感升华:

 分析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并谈谈你从改革成败中得到的认识。

 材料一:当时楚国贵族势力强盛,吴起的变法即从剥夺贵族特权利益入手。……吴起变法在打击贵族势力、富国强兵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遇到了来自贵族的强大阻力。变法实行一年,楚悼王去世,贵族攻杀吴起于悼王灵堂。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商鞅广采博纳,吸取了魏、楚等国变法的经验,结合秦国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宏伟而细密的变法计划……。商鞅在推行新法的过程中,“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将新法推行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深入人心。……商君虽死,其法未败,商鞅的个人命运虽然也是以悲剧结束,但他建立的新法却被后任的执政者继承和贯彻。

 ——张岂之《中国历史·先秦卷》

 材料三:吕惠卿,字吉甫,泉州晋江人,是变法中王安石最为器重的人。……但就是王安石这个最为信任和倚重的人,大权在握之后野心膨胀,做出一系列破坏变法的事。……只要能害王安石的手段无所不用。……推行王安石认为弊端较大而拒绝推行的“以田代役”。王安石任江宁知府后来信说明理由,但吕惠卿却置之不理,又标新立异的实行“手实法”,使“民不胜其困”,放贷青苗钱时,“使结甲赴官,不遗一人,上下骚动。” —— 《试论王安石变法的用人不当及原因》

 材料四:在“百日维新”短短的 103 天内,光绪帝发布各种谕旨约 180 条。

 光绪帝谕令合并衙门,裁汰冗员,“将现在各局所中冗员一律裁撤净尽……限一月办竣”。

 光绪帝下令裁撤绿营,同时让旗人自谋生计。这些人多达 100 万,被突然中止生计后没能妥善安置,以致他们对新政怨声载道。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并谈谈你从改革成败中得到的认。

 识。(学生进行简短的讨论,围绕中心畅所欲言,答案不唯一。)

 秋

 加速井田制的瓦解,促进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鲁国 “初税亩”

  战国

 魏文侯变法 李悝 政治 “选贤任能,赏罚分明”

 削弱旧贵族的特权 经济 “尽地力”“废沟洫”

 促进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法律 强调法治,制定《法经》

  维护秩序,稳定政局

 吴起 军事 创建军队“武卒”

 使“秦兵不敢东向”

  教师点拨并升华:

 老师与你们关于改革成败的认识有共鸣,也有我自己的看法。改革,既要除旧与布新,那么这条道路必然障碍重重。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改革家,他们很大程度上在生前未能看到辉煌,有的甚至“出师未捷身先死”,但是他们“苟利国家生死以”的精神,我们应该铭记。

 中国的历次改革与世界范围内的改革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万物皆在变。社会要发展,就需要改革,这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我们中国先人 3000 年前就知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2500 年前就懂得:“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

 作为当代的中学生,也许你会认为改革离你很遥远,其实不然。老师常说:你的高中生活和我的就不一样。你可以在社团,发挥你的主体作用;你可以参加 3D 打印社,有制成作品的成就感;你可以上金融创新课,懂得读取 K 线图的收获感。可知改革就在你身边,所以我们要坚定改革的信心。最后,运用习总书记的一句话:“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板书设计】

 第 3 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前 770--前 221 年 政治:大动荡

  春秋:齐、鲁 (根本)经济:大发展 变 思想:大争鸣

 战国:魏、楚、秦… 【课后作业——激活练习】

 材料一 在韩昭侯的支持下,首先向挟封地自重的侠氏、公厘氏和段氏三大强族开刀。果断收回其特权,推毁其城堡,清理其府库财富充盈国库,这不但稳固了韩国的政治局面,而且使韩国实力大增。与此同时,大行“术”治,整顿官吏队伍,对官吏加强考核和监督,“见功而与赏,因能而授官”。向韩昭侯建议整肃军兵,将贵族私家亲兵收编为国家军队,与原有国兵混编,进行严酷的军事训练,申不害还提出“四海之内,六合之间,曰‘奚贵,土,食之本也’”。他还特别重视兵器制造,韩国当时就有“天下之宝剑韩为众”“天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的说法。

  ——张文鸣《申不害变法图强》 材料二 李悝,在短时期内帮助魏文侯实施变法。提出“食有劳,禄有功,使有能,赏必行,罚必当”的主张,将无功而食禄者称为淫民,要求“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他还认为土地的收成和为此付出的劳动成正比,主张“尽地力之教”,提出“治田勤谨则亩益三升,不勤则损亦如此”。

 《法经》出现后,魏国一 直沿用,后由商鞅带往秦国,《秦律》即从《法经》脱胎而出,《汉律》又承袭《秦律》,故有“战国《法经》秦汉行”之说。

 ——秦一风《李悝》 (1)根据以上材料,归纳韩、魏两国变法的相同点。

 (2)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诸侯国法律建设的重要性及对后世的影响

相关热词搜索: 变法 选修 学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