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1届新高考地理二轮微专题复习强化练: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含解析)

时间:2021-10-17 11:24:30 来源:网友投稿

 1 2021 届新高考地理二轮微专题复习强化练

 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一、选择题 读下面“我国生态问题分布示意图”,完成第 1~2 题。

 1、关于图中生态问题描述可信的是(

 ) ①A 区域的生态问题主要是土壤侵蚀,引起的主要原因是风力作用 ②B、C 两区域生态问题相同,B 区域的危害更为严重 ③A 区域的生态问题可能引发石漠化 ④D、E 两区域生态功能相同,生态意义也相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生态环境脆弱区北多南少 ②生物多样性锐减南方地区相对严重 ③图中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分布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 ④图中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分布在人口活动较活跃的地区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答案:1.B 2.C 解析:第 1 题,图中 B、C 区域都表示的是土壤侵蚀,其中 B 为山地丘陵地带,要更严重一些;A 所在的云贵高原由于土层薄,水土流失易造成石漠化现象。D 位于西北干旱区与东部耕作区之间,而 E位于长江上游水土流失区,环境问题不同,两者生态建设的意义自然不同。第 2 题,结合图例可判断南方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较大,同时生态环境问题多发区也是人类活动强烈区,说明人为原因是生态破坏的重要因素。

 读某岛屿的文明生态湖区规划图,完成 3~4 题。

 3.该发展模式所具有的特点是(

 ) A.主要关注经济领域中产值和利润的增长 B.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了资源环境的合理开发与保护 C.快速获得最大经济效益,促进社会财富的积累

 D.不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4.下列属于该湖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表现的是(

 ) ①将林地、草地都开垦为耕地 ②加大科技投入,注重生态经济发展 ③合理开发利用环境资源

 ④培育优良品种,发展高效农业 A.①②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3.B 4.C 解析:第 3 题,读图可知,该岛屿将种植和养殖有机结合,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实现了资源与环境的合理开发与保护,同时注重了经济效益的提高。故选 B 项。第 4 题,读图可知,在海拔 100 米以上地区,主要为水土保持林,并未将林地开垦为耕地,且将林地开垦为耕地不属于可持续发展理念,①错。故选 C 项。

 下图为我国某地农垦糖业循环经济模式图。据此完成 5~6 题。

 5.该地最可能位于我国的(

 )

 A.黑龙江

  B.新疆

 C.山东

 D.广西 6.该循环经济模式(

 ) A.没有产生任何废弃物 B.受市场影响最为显著 C.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 D.只具有经济效益 答案:5.D 6.C 解析:第 5 题,由图可知,该地生产甘蔗,应位于我国南方。广西是我国最重要的产糖基地,有发展农垦糖业循环经济的有利条件。第 6 题,该循环经济模式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废弃物,如沼渣等;该模式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既获得了经济效益,又有利于保护环境;制糖产业是以原料为导向的产业,受原料影响最为显著。

 读哺乳动物、鸟类受威胁因素图,完成第 7~8 题。

 7.下列关于图示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哺乳动物受威胁的主要原因是偷猎和栖息地的丧失,两者比重达30%左右 B.外来物种入侵也是哺乳动物受威胁的重要原因,比重达 40%左右 C.鸟类受威胁最主要的原因是栖息地的丧失,比重达 60% D.鸟类受威胁的主要原因是偷猎、栖息地的丧失和外来物种入侵,三者比重小于 80% 8.该图主要说明了(

 ) A.我们要保护生物资源,禁止捕猎所有野生动物 B.栖息地的丧失是生物受威胁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要保护它们的生存环境 C.外来物种入侵能使生物多样性增加,因此,我们可以大胆引入外来物种 D.生物灭绝只是偶然事件,人类不必采取对策 答案:7.C 8.B 解析:第 7 题,读图可以看出外来物种入侵也是哺乳动物受威胁的重要原因,比重达 20%左右。从图中明显看出,在鸟类受威胁的因素中,栖息地的丧失是主要原因。第 8 题,栖息地丧失使物种减少令人担忧,

 因此要保护生态环境。

 读图,完成第 9~10 题。

 世界主要森林分布示意图 9.从图中可以看出世界原始森林面积最大的两种类型分别是(

 ) ①热带雨林 ②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③温带落叶阔叶林 ④亚寒带针叶林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有关世界森林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森林退化与环境污染无关 B.长期以来森林覆盖率不断减少,尤其是热带雨林损失严重 C.森林破坏以后,大多出现草场 D.各国经济发展对木材需求量不断增长,将使森林面积不断缩减成为

 不可逆转的趋势 答案:9.D 10.B 解析:第 9 题,世界现有的原始森林主要是热带雨林和亚寒带针叶林。第 10 题,森林退化与酸雨有关;长期以来,森林不断减少,但不是不可逆转。

 每年的 2 月 2 日为“世界湿地日”。湿地主要是指沼泽、泥炭地、河流、湖泊、海岸带以及人工水田、水库等。读图,完成第 11~12 题。

 11.图中不全部为湿地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2.湿地的功能或用途应是(

 ) A.扩大耕地面积的后备资源 B.当地径流的调节系统 C.难以利用的淡水资源

 D.扩建城区的理想用地 答案:11.C 12.B 解析:读图可知,①为湖泊附近地区,②为水稻梯田,③为海洋,④为河流沿岸地区。结合教材中湿地的概念得到 C 项符合题意。湿地中的水库、河流、湖泊、沼泽等对径流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促使径流变得平稳,可减轻洪涝灾害,同时又能在枯水期提供较为充足的水源。湿地还能调节局部地区的空气湿度,使气候变得温和湿润。湿地不是扩大耕地的后备资源,也不是扩建城区的理想用地。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使用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从而加剧全球气候变暖,带来气候多变、灾害多发等严重后果。为此全社会在倡导发展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下图示意碳物质在地球各圈层中的循环过程。读图,完成 13~14 题。

 13.图中(

 ) A.①—②—③反映碳物质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的循环过程 B.⑥环节在人类活动的作用下,会导致岩石圈物质循环受阻 C.⑤环节循环速度如果加快,可以减缓碳排放的速度

 D.控制④环节的人类活动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之一 14.下列有关人类活动作用于⑤及可能的后果是(

 ) A.人工增雨改变水资源的空间分布 B.建设水电站后容易加剧洪涝灾害 C.发展火电站可能导致沿海低地被淹 D.北京冬季燃煤取暖导致河流污染 答案:13.D 14.C

 解析:第 13 题,由图可知①—②—③反映碳物质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循环的过程,故 A 项错;⑥环节在人类活动的作用下,会影响岩石圈物质循环,但不会导致其受阻,故 B 项错;⑤环节箭头是双向的,其循环速度如果加快,不会单方面减缓碳排放的速度,故 C 项错;再结合题干材料可判断 D 项正确。第 14 题,人工增雨不能改变水资源的空间分布;建设水电站后可以防治洪涝灾害;燃煤取暖会加剧大气污染;发展火电站可能导致沿海低地被淹的原因是火电站发电要燃烧矿物燃料,产生二氧化碳,加剧全球气候变暖。

 红树林通常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沿海的港湾、河口地区的淤泥质滩涂上,是海滩上特有的森林类型。下图示意海滩上红树林与高、低潮水位位置关系。据此,完成第 15~16 题。

  15.红树林的主要功能是(

 ) A.保护海岸,保护生物多样性 B.降低风速,为船舶提供避风的场所 C.绿化美化沿海环境,吸烟滞尘 D.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16.有人说雨林是“长着森林的沙漠”,这是因为(

 ) ①在茂密的森林下,有着与沙漠地区相同的贫瘠土壤 ②雨林与沙漠都有着脆弱的生态环境 ③雨林与沙漠都有严重的水土流失 ④雨林与沙漠地区都严重缺水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15.A 16.A 解析:第 15 题,红树林是热带海岸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良好的海岸防护林带,也是海洋生物繁衍栖息的理想场所,可以保护海岸,保护生物多样性。第 16 题,热带雨林是“长着森林的沙漠”反映了雨林生态的脆弱性。其脆弱性主要因为雨林系统的生物

 循环旺盛。植物在快速成长的同时形成枯枝落叶,这些生物残体在地表很快就被分解者分解,所释放的养分又直接被根系再吸收以继续维持植物的快速生长。由于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土壤自身很少积累和补充养分,再加上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洗,雨林中的土壤一般很贫瘠。由此可见,“长着森林的沙漠”并非真正的荒漠化,只是反映了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因此①②正确。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汉水是长江最长的支流,丹江口水库位于汉水中上游,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下图为“丹江口水库外围生态过滤库图”。

  分别说明生态过滤库中植物与生态过滤坝的作用。

 答案:植物的作用:减小地表径流流速,使泥沙沉积;阻截、过滤和吸收入库污染物,改善和净化水质;给鱼类提供食物。

 生态过滤坝的作用:滞留和沉降入库泥沙,防止主库泥沙淤积、

 库容减少;可减少进入主库的污染物和营养盐类,防止主库发生水体富营养化。

 解析:丹江口水库作为水源地应该具有良好的水质,因此在河水进入水库前加以治理,使其水质达到标准才能进入水库。从材料可以看出挺水植物位于入口处,植株高大密集,可拦截泥沙、过滤吸收污染物,植物为鱼类提供饵料,鱼类反过来控制植物的数量,使其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循环。生态过滤坝(工程措施)作为最后的一道屏障,只有表层水体可以进入水库。显然它可以降低水速,滞留和沉降入库泥沙,减少进入主库的污染物和营养盐类,防止主库发生水体富营养化。

 18、图示为我国华北某沿海地区景观剖面示意图,图中海岸为沙质海岸。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分别说明图中甲、乙、丙三处植被的主要生态功能。

 (2)近年来,该地区的荒草地不断开垦为农田,指出可能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

 解析:第(1)题,从图中不同植被距海远近、地形起伏和图例可以得出,甲地地势起伏大,植被生态功能主要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乙地植被在沿海的平原地区,主要功能是降低风速、阻挡风沙;而丙地植被在沙质海岸上,主要功能是固沙阻浪。第(2)题,根据题干得知,该地位于华北沿海地区,气候较干旱,特别是春季蒸发旺盛,而且是荒草地,如果将荒草地开垦为耕地,则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盐碱化、水污染。(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答案:(1)甲: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乙:降低风速、阻挡风沙;丙:固沙阻浪。

 (2)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盐碱化;水污染。(答出两点即可)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滇金丝猴,被称为世界上最高贵的猴子,它栖息在海拔 3000 米以上的高山针叶林带,活动范围在高山的2500米到5000米间,以松萝针叶林的嫩叶、花苞等为食。滇金丝猴主要分布在金沙江与澜沧江之间的狭长地带。现存自然种群几乎均处在相互隔离状态,各自然种群之间已不可能进行基因交流。

  (1)描述图示两江地带滇金丝猴种群栖息地的分布特征。

 (2)分析两江狭长地带有利于滇金丝猴生存的原因。

 (3)说明导致两江地带滇金丝猴种群相互隔离的人为原因。

 答案:

 (1)分布在两江南北狭长地带;分布高差大;北多南少;分布相对隔离,呈孤岛状。

 (2)海拔高,垂直高度大,活动空间大;高山针叶林分布广,食物来源丰富;山高谷深,天敌数量少。

 (3)居民点增加;修建道路;当地人口增长,毁林开荒、放牧等人类活动对森林的砍伐,破坏了栖息地环境。

 解析:第(1)题,从整体分布和内部差异(多少、形态)两方面描述分布特征。第(2)题,从活动空间、食物、天敌等角度分析两江狭长地带有利于滇金丝猴生存的原因。第(3)题,结合图文信息,从居民点、道路、毁林等角度说明导致两江地带滇金丝猴种群相互隔离的人为原

 因。

 20、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区域图。图中从甲经乙入海的是一水量较大的河流,C湖泊位于该河中游。A是乙地从B河引水的中继水库,丁处为一面积较大的沿海湿地。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甲地若开垦陡坡,C 地若围湖造田,对湖泊及其下游造成的环境影响可能有哪些? (2)由 A 水库至乙地修建引水明渠后,丙地作为水源保护地,产业发展方针应该是什么? (3)丁地近年来湿地面积缩小很快,这对该地区局部小气候可能带来哪些不利影响? 解析:第(1)题,图示地区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山区甲处若陡坡垦荒会造成水土流失,使下游河流含沙量增加;C处围湖造田可使其调蓄洪水的功能减弱。第(2)题,丙地作为水源保护地,应保护水源、防治污染。因此在发展产业时,应严格限制所有对水源有污染的生产活动,确保水源水质。具体说来必须关停并且不能新建对水源有污染的工业,严格控制农业污染及其他污染。第(3)题,湿地可增加空气湿度,

 降低气温日较差,增加空气含氧量等。

 答案:(1)甲地陡坡开垦,加剧水土流失,下游河流含沙量增加,河床抬高,湖泊淤积;c地围湖造田,会使湖泊面积减少,从而使其调洪蓄水能力减弱。两者都会加大对下游的洪灾威胁。

 (2)严格限制所有对水源有污染的生产活动(必须关停并且不能新建对水源有污染的工业,严格控制农业污染及其他污染) (3)可能使空气湿度减小,空气含氧量下降,气温变化增大。

相关热词搜索: 高考 环境问题 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