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检测题
一、单选题 1.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曾回忆说: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的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那时党的口号是“学会做生意”,这里的“学会做生意”主要指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 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这两次会议的共同之处是 A.都是为制裁德国 B.消除了欧美列强的矛盾 C.由少数大国操纵 D.都维护中国的国家主权 3.毛泽东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不只是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对第一个“新纪元”的准确理解是( )
A.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B.整个人类社会开始向社会主义阶段过渡 C.在俄国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D.不再参加帝国主义战争 4.“……幻想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以后可以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最终危及苏维埃政权的生存。”针对上述局势,苏俄开始采取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政策 D.工业化政策 5.1918 年,苏俄大批工人纷纷从城市逃往乡下,成为搞粮食投机的“背口袋的人”,仅该年的 6、7 月份,苏俄政府就从这些人那里没收了 200 万普特的面粉,这说明 A.国家支持合法的自由贸易 B.经济政策不符合时局需要 C.苏俄政府维护农民的利益 D.粮食垄断影响民众生活 6.学者指出:20 世纪 20 年代巴黎公约的发起人使用的“宣布战争为非法”的术语意味着存在一种普世的未成文的法律,违反这一法律而进行的战争被宣布是一种犯罪。这里的发起人主要是指 A.法国和德国 B.法国和美国 C.苏联和德国 D.英国和法国 7.“在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自己全权处理,可以用来改善和巩固自己的经济,
也可以用来提高个人的消费。”材料表明苏俄政府 A.解除了对商品贸易的限制 B.大力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C.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D.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8.1947 年,尼赫鲁在庆祝印度独立时说:“今天我们结束了一个厄运的时代,印度再次发现了自己。尼赫鲁所说的“厄运时代”是指 A.受英国的殖民统治 B.持续的国内战争 C.印巴战争 D.东南亚金融危机 9.20 世纪 20 年代初,美国企业家哈默克服种种困难来到苏俄,他为眼前饥荒所引起的灾难而震惊,立刻用 100 万美元在美国购买了 100 万普特小麦,用船运到苏俄去销售。据此推断苏俄当时推行了 A.余粮收集制 B.固定粮食税 C.集体农庄制 D.义务交售制 10.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人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平主义、人道主义思潮普遍兴起。这些反思从本质上反映出 A.人类对和平的渴望 B.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恐惧 C.人类对友好的向往 D.人类文明程度得到提升 11.下图是 20 世纪 30 年代德国的一张宣传海报:一只挣脱锁链的高举的手。这根“锁链”指
A.德意志的四分五裂 B.缺少广大的海外殖民地 C.经济大危机的打击 D.《凡尔赛和约》的束缚 12.1921 年 8 月,一位 23 岁的美国青年走进了克里姆林宫,他的名字叫阿曼德·哈默。当年 10 月 28 日,苏俄第一份给外国人特许权的合同正式签署,哈默获得了一所石棉矿的特许经营权,开始了他真正的商人生涯。苏俄的做法 A.背离了社会主义的原则 B.得益于经济政策的调整 C.旨在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D.不利于向社会主义过渡 13.1947 年 6 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发表演讲提出:“美国应尽自己所能,帮助世界恢复正常的经济状态,以
防止欧洲性质非常严重的经济、社会与政治的恶化。”该演讲说明美国(
) A.主动承担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的责任 B.努力恢复和推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 C.引导欧洲国家走向联合发展的道路 D.力图以经济手段稳定资本主义阵营 14.1917 年 11 月 5 日,俄国临时政府宣布戒严,对此资产阶级的《新时代报》写道:“为什么要宜布戒严?临时政府己经不再是一个权力机关了,它既没有道义上的权威,也不具备必要的机构来使用武力。”由此可见此时的俄国 A.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B.布尔什维克已掌控国家政权 C.无产阶级和平夺权胜利在望 D.无产阶级革命条件基本具备 15.1921 年,经济学家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在俄共(布)十大上指出,粮食税政策与地方商品流转会使大工业瓦解,建议用强制的办法迅速实现农业集体化,使苏俄经济快速进入新阶段。由此可见,该经济学家 A.不赞同新经济政策 B.主张优先发展农业 C.强调农业的重要性 D.主张恢复商品流通 16.某位学者在其著作中写道:“那是一场到目前为止人类最了不起的冒险之一,它引领劳苦大众傲然走进历史。大庄园的土地将在农民中进行分配;工会和工企委员会,将在那里着手让工人来支配工业。每一个村、镇、市、区和省,都将有工人、士兵和农村代表,准备承担地方上的行政事务。”这位学者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A.巴黎公社的成立 B.十月革命的胜利 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D.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17. 二战结束后,中法围绕处置在华战犯问题爆发了一场治外法权存废之争,并由此导致了“白尔丁号事件”。借助战后高涨的民族主义热潮,中国政府迫使法国政府在中法新约签署前关闭了在华领事法庭,随即两国 1946 年 2 月签署了中法新约,彻底废除了法国在华治外法权。这反映了 A.中国借助治外法权存废之争进行主权宣示 B.二战后审判战犯与恢复国家主权相互脱节 C.法国在华治外法权废止时间早于英美两国 D.中国在二战中的贡献赢得了治外法权废止 18.1920 年 6 月,英国工党秘书布克斯顿访问俄国后,在报告中写道:农民赞成革命,而现在苏维埃政府又是革命的代表。他们也抱怨它,咒骂它,但是当有机会推翻它时,他们又说“不”。由此可知当时
A.英国工党全力支持俄国新政权 B.苏维埃政府缺乏群众基础 C.农民为政权巩固做出了贡献 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刻不容缓 19.与下图所示德国疆域相符的时间是
A.1936 年 3 月~1937 年 2 月 B.1937 年 3 月~1938 年 9 月 C.1938 年 10 月~1939 年 2 月 D.1939 年 3 月~1939 年 9 月 20.苏联在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过程中,迫使民族地区搞单一经济,经济发展严重失衡。如:阿塞拜疆发达的石油业、旅游业和棉花生产业的主要收入都归国家所有,且失业率很高。这表明苏联工业化建设 A.强调国家利益忽视地方利益 B.高度集权漠视民生改善 C.导致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失衡 D.导致地方的失业率偏高 21.1933 至 1938 年,英国的工业产量大约提高了 50%,其中粗钢产量从 710 万吨增加到 1000.6 万吨,汽车产量从 28 万辆增加到 44.76 万辆,发电量从 212 亿度增加到 338 亿度。这主要是因为 A.扩军备战导致军需物资需求增加 B.凯恩斯主义指导下加强经济干预 C.第二次科技革命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D.二十年代大危机对英国的打击较小 22.1921 年 10 月,列宁在文章中表示苏俄之所以不能立即消灭资本主义,反而需要利用资本主义,应该从它文化落后的事实中找原因。据此可知他认为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未适应苏俄的需要 B.苏俄急需提高自身的文化发展水平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苏俄生产力不符 D.苏俄尝试新经济政策消灭资本主义 23.学者对某历史事件分析指出,由于俄国资本主义的欠发达,工人运动的早熟,所以“一个阶级的任务经由另一个阶级之手去加以解决,这就是落后国家特有的叠合方式之一”。这一历史事件(
)
A.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的专制统治 B.完成了和平夺权的既定方针 C.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首次实践 D.开辟了俄国社会发展的新道路 二、简答题 2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0 年,许多农民给各级苏维埃机关提交请愿书……奥格涅茨省的一个农民在信中写道:与穷凶极恶的资产阶级强盗斗争已经三年了,这需要国家做出巨大的牺牲和忍受极度的困苦,而这一切都给我们带来新的沉重负担……我们毫无怨言地承受着这些重担;但是,1920 年对余粮征集额的增加,这是我们无力负担的,农村缺少鞋子、衣服和日用品。
――陈新明《苏联演变与社会主义改革》 材料二粮食税减轻了全体农民的负担,这是用不着证明的。问题不在于拿农民多少粮食,而是在于实行粮食税以后,农民觉得心里更有数了,经营的兴趣也提高了,实行了粮食税,勤劳的农民在提高生产力方面是大有可为的。
――《列宁全集》第二版第 2 卷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说的“与穷凶极恶的资产阶级强盗斗争已经三年了”指的是什么?在这三年中,苏俄实行怎样的经济政策?农民强烈反对的是什么制度? (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政策?这种政策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实行的?此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三、材料分析题 25.在世界近现代历史的舞台上,欧洲曾扮演过重要的角色。
(近代崛起)
材料一
19 世纪欧洲对世界的支配不仅建立在欧洲工业革命和科学革命的基础上,也建立在欧洲政治革命的基础上……欧洲的霸权不仅在政治领域……以大殖民帝国的形式……表现得很明显,而且在经济和文化领域也表现得很明显……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进入近代以后,欧洲文明强势崛起,猛烈扩张,屹立于世界历史的中心舞台。试说明 17 至 19 世纪初欧洲资本主义能够强势崛起的条件。
(战争之端)
材料二
1914 年,欧洲……陷入一场令人备受折磨的致命战争,战争消耗掉欧洲大量的财富,夺去数以万计的欧洲年轻人的生命…… ——(美)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2)材料二中“令人备受折磨的致命战争”指的是什么?依据材料二指出,这场战争给欧洲带来哪些巨大灾难? (联合之路)
材料三
长达六年的战争结束时,德、意战败国几乎成了一片废墟,国内经济百废待举;英、法等战胜国“赢得了战争,输尽了财富”,实力大为削弱(战后)欧洲传统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沦为二、三流国家,美、苏以欧洲为主战场的“冷战”,更使欧洲人民终于意识到再也不能发生欧洲人打欧洲人的战争了。
——摘自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 11》 (3)依据材料三,指出欧洲国家走向联合的原因是什么?为实现这一梦想,欧洲人在 20 世纪 60 年代和 90年代分别采取了怎样的举措? (历史启迪)
(4)综合材料二、三,你从欧洲发展的历史中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26.
材料
战后,美国海军部不断提出新的造舰计划,旨在使海军实力超过“海上霸主”英国。英国也提出了大规模发展海军计划,宣称“将花掉最后一个金币使其海军优于美国或任何其它国家”。日本则将其财政预算的 1/3 用于海军建设。1921 年美国参议员博拉发起裁军运动,要求授权总统召集一次限制海军的会议。11 月 12 日,华盛顿会议召开,美国国务卿休斯提出了裁减舰船的设想:停止建造新战列舰,确定各国战列舰的吨位比例等。经过两个多月的激烈争论,美、英、日、法、意签订了《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又称《五国条约》),规定五国主力舰的比例为 5:5:3:1.75:1.75。但好景不长,这种局面只维持了一年多的时间。1924 年,英国五艘重巡洋舰下水,一个新的造舰计划在英国实施。日本开始建造 4艘重巡洋舰。美国国会批准建造 8 艘巡洋舰。一场新的军备竞赛又将开始。
——摘编自刘绪贻、杨生茂主编《美国通史》(第四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美国发起限制海军军备竞赛的背景,以及《五国条约》的直接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场新的军备竞赛又将开始”的原因。
参考答案 1.B 2.C 3.C 4.B 5.D 6.B 7.D 8.A 9.B 10.D 11.D 12.B 13.D 14.D 15.A 16.B 17.A 18.C 19.C 20.A 21.A 22.C 23.D
24.(1)与得到帝国主义支持的国内反革命势力进行的三年国内战争;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农民强烈反对的是余粮收集制。
(2)新经济政策;形势:国内战争基本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遭到普遍反对,苏俄面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影响: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国内政治形势。
25.(1)思想上,通过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经济上,进行了工业革命;政治上,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起资本主义制度(或资产阶级统治);科学上,自然科学理论取得重大突破(或得到迅速发展).
(2)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大量人员伤亡等. (3)欧洲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下降(或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国际地位);美苏冷战,欧洲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或为了维护自身的安全).
成立欧洲共同体和欧洲联盟(或欧盟). 区域经济集团化(一体化)、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两个视角,各(如学生写出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也可)
(4)战争导致欧洲各国衰落;合作促使欧洲各国发展. 26.(1)背景:战后美、英、日的军备竞赛导致远东局势紧张;战后各国反战运运动的兴起 影响:它是现代史上第一个通过谈判达成的裁军协议,暂时缓和了各国的军备竞赛。美国在海军车备上取得了与英国同等的地位,英国海上优势势丧失,日本海军实力的发展暂时受到限制 (2)原因:霸权主义是导政军备竞赛的根源。
(或“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美国提出限制军备竞赛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美国既得利益和遏制竞争对手;英国为维护世界霸主地位必然与美国展开军备竞赛;日本为实现称霸远东野心,也必然参与军备竞赛。
相关热词搜索: 两次 学年 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