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代讲
以读悟情
——
《乡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乡愁》是现代诗人余光中于 1972 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诗中通过“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啊” “而现在”这几个时序语贯串全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实物,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流露出诗人深沉的历史感。
全诗语言浅白真率,情感深切。
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虽然已接触过一些诗歌,但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六大模块,即“创设情境,进入乡愁——走进作者,了解乡愁——深情朗读,体会乡愁——赏析意象,品味乡愁——升华意象,深化乡愁”,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
教学设想:
新课标要求在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在具体操作上要努力搭建好师生课堂交流的平台,创造一种宽松、祥和、愉快的对话氛围,利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碰撞,激起智慧的火花,从而共同探疑、解疑,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培养个性。
教学 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欣赏、联想等方法,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准确理解诗中的意象,有感情地朗读。
难点:品味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体会蕴涵的浓烈的思乡情怀。
教学方法:朗读法、引导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准备:课件、朗读素材、《思乡曲》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进入 乡愁 课前播入《乡愁》曲,创设氛围。师由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我们怀着永世的乡愁,去寻找心灵的故乡,而故乡永远在大陆的中央”导入本诗的写作背景。
二、走进作者,了解乡愁 1. 学生根据所积累的资料,简要地介绍。
2. 补充(媒体显示):余光中:
当代著名诗人。1928 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
1949年去香港,1950 年赴台。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著名文集有《白玉苦瓜》 《等你,在雨中》等。
三、深情朗读,体会乡愁
1.自由朗读,谈感受。
2.师生共同明确朗读要求,适当指导:第一、二节,语速慢,读出思念之情。
第三节,注“呵”的变调,应读为轻声,读出适当的颤音(生列离别)。第四节,音调上扬,要有荡气回肠的感觉,“在那头”要一字一顿。
3.指名朗读,师生评价。
4.观看名家朗读视频,再次朗读,最后齐读。
四、赏析意象,品味乡愁
1.投影出示:从炼字、修辞、情感、结构说说你的发现。
2.小组合作,交流汇报,教师点拨。例如:
修辞方面:诗人借助“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这些意象来抒发感情,这样就使乡愁有了寄托,变得具体形象,生动感人。这是诗人写诗常用的“托物寄情”法。
结构方面:每段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产生余音绕梁之感(重章叠句)。
顺序方面: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啊 而现在 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炼字方面:“诗以一字为工”——湾。
3.插入一首小诗,了解余光中对母亲的情感。
今生今世
我最难忘的哭声有两次
一次,在我生命的开始
一次,在你生命的告终
第一次,我不会记得,是听你说的
第二次,你不会晓得,我说也没用
但两次哭声的中间啊
有无穷无尽的笑声
一遍一遍又一遍
回荡了整整三十年
你都晓得,我都记得 五、升华意象,深化乡愁 1.师:如果说余光中的《乡愁》是一首海外游子的恋歌的话,老师的脑海里又浮现出了一首名为《相思》的小诗:
打开电视机
台湾——雨
台湾——雨
几乎天天如此
雨多得出奇
说奇也不奇
人类四分之一的相思泪
倾泻在大陆
2.交流对这首小时的理解。
3.读懂余光中的乡愁,读懂他的家国情怀。
4.师:余光中先生视为台湾人,不,他更是一位中国人,他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任然萦绕着那一片厚土……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5.再次配乐深情朗诵全诗。
相关热词搜索: 读代讲 读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