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道行经序第一
释道安
道行经後记第二
未详作者
放光经记第三
未详作者
合放光光赞略解序第四
道安法师
须真天子经记第五
未详作者
普曜经记第六
未详作者
贤劫经记第七
未详作者
般舟三昧经记第八
未详作者
首楞严三昧经注序第九
未详作者
合首楞严经记第十
支敏度
首楞严经後记第十一
未详作者
新出首楞严经序第十二
弘充法师
法句经序第十三
未详作者
阿维越致遮经记第十四
出经後记
魔逆经记第十五
出经後记
慧印三昧及济方等学二经序赞第十六
王僧孺撰
圣法印经记第十七
出经後记
文殊师利净律经记第十八
出经後记
王子法益坏目因缘经序第十九
佛念法师
合微密持经记第二十
支恭明
○道行经序第一
大哉智度,万圣资通,咸宗以成也。地含日照,无法不周,不恃不处,累彼有名。既外有名,亦病无形,两忘玄漠,块然无主,此智之纪也。夫永寿莫美乎上乾,而齐之殇子;神伟莫美於凌虚,而同之涓滞;至德莫大乎真人,而比之朽种;高妙莫大乎世雄,而喻之幻梦。由此论之,亮为众圣宗矣。何者?执道御有,卑高有差,此有为之域耳。非据真如,游法性,冥然无名也。据真如,游法性,冥然无名者,智度之奥室也。名教远想者,智度之蘧庐也。然存乎证者,莫不契其无生而惶眩;存乎迹者,莫不忿其荡冥而诞诽。道动必反,优劣致殊,眩诽不其宜乎,不其宜乎!要斯法也,与进度齐轸,逍遥俱游,千行万定,莫不以成。众行得字而智进,全名诸法参相成者,求之此列也。且其经也,进咨第一义以为语端,退述权便以为谈首。行无细而不历,数无微而不极,言似烦而各有宗,义似重而各有主。
巢见者庆其迩教而悦寤,宏 者望其远标而绝目。陟者弥高而不能阶,涉者弥深而不能测,谋者虑不能规,寻者度不能尽。既杳冥矣,真可谓大业渊薮,妙矣者哉!然凡谕之者,考文以徵其理者,昏其趣者也;察句以验其义者,迷其旨者也。何则?考文则异同每为辞,寻句则触类每为旨。为辞则丧其卒成之致,为旨则忽其始拟这义矣。若率初以要其终,或忘文以全其质者,则大智玄通,居可知也。从始发意,逮一切智,曲成决著,八地无染,谓之智也,故曰远离也。三脱照空,四非明有,统鉴诸法,因後成用,药病双亡,谓之观也。明此二行,於三十万言,其如视诸掌乎。颠沛造次,无起无此也。
佛泥曰後,外国高士抄九十章为《道行品》。醒灵之世,朔佛赍诣京师,译为汉文。因本顺旨,转音如已,敬顺圣言,了不加饰也。然经既抄撮,合成章指,音殊俗异,译人口传,自非三达,胡能一一得本缘故乎?由是《道行》颇有首尾隐者。古贤论之,往往有滞。仕行耻此,寻求其本,到于阗乃得。送诣仓垣,出为《放光品》。斥重省删,务今婉便,若其悉文,将过三倍。善出无生,论空特巧,传译如是,难为继矣。二家所出,足令大智焕尔阐幽。支谶全本,其亦应然。何者?抄经删削,所害必多,委本从圣,乃佛之至诫也。安不量末学,庶几斯心,载咏载玩,未坠于地。检其所出,事产始,犹令折伤玷缺,戢然无际。假无《放光》,何由解斯经乎?永谢先 ,所蒙多矣。今集所见,为解句下。始况现首,终隐现尾,出经见异,铨其得否,举本证抄,敢增损也。幸我同好,饰其瑕讠 也。
○道行经後记第二
△未详作者
光和二年十月八日,河南洛阳孟元士。口授天竺菩萨竺朔佛,时传言译者月支菩萨支谶,时侍者南阳张少安、南海子碧,劝助者孙和、周提立。正光二年九月十五日,洛阳城西菩萨寺中沙门佛大写之。
○放光经记第三(二十卷者。)
△未详作者
惟昔大魏颍川朱士行,以甘露五年出家学道为沙门,出塞西至于阗国,写得正品梵书胡本九十章,六十万馀言。以太康三年遣弟子弗如檀,晋字法饶,送经胡本至洛阳。住三年,复至许昌。二年後至陈留界仓垣水南寺,以元康元年五月十五日,众贤者共集议,晋书正写。时执胡本者,于阗沙门无罗叉,优婆塞竺叔兰口传,祝太玄、周玄明共笔受。正书九十章,凡二十万七千六百二十一言。时仓垣诸贤者等,大小皆劝助供养,至其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写
都讫。经义深奥,又前後写者参校不能善悉。至太安二年十一月十五日,沙门竺法寂来至仓垣水北寺求经本。写时捡取现品五部并胡本,与竺叔兰更共考校书写,永安元年四月二日讫,於前後所写校最为差定,其前所写可更取校。晋胡音训畅义难通,诸开士大学文生书写供养讽诵读者,愿留三思,恕其不逮也。
○合放光光赞略解序第四
△释道安
《放光》、《光赞》同本异译耳。其本俱出于阗国持来,其年相去无几。《光赞》,于阗沙门只多罗以泰康七年赍来,护公以其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出之。《放光分》,如檀以泰康三年于阗为师送至洛阳,到元康元年五月乃得出耳。先《光赞》来四年,後《光赞》出九年也。
《放光》,于阗沙门无罗叉执胡,竺叔兰为译,言少事约,删削复重,事事显炳,焕然易观也。而从约必有所遣於天竺辞及腾每大简焉。
《光赞》,护公执胡本,聂承远笔受,言准天竺,事不加饰。悉则悉矣,而辞质胜文也。每至事首,辄多不便,诸反覆相明,又不显灼也。考其所出,事事周密耳。互相补益,所悟实多。恨其寝逸凉土九十一年,几至泯灭,乃达此邦也。斯经既残不具,并《放光》寻出,大行华京,息心居士翕然传焉。中山支和上遣人於仓垣断绢写之,持还中山。中山王乃众僧城南四十里幢幡迎经。其行世如是,是故《光赞》人无知者。昔在赵魏,迸得其第一品,知有兹经,而求之不得。至此,会慧常、进行、慧辩等将如天竺,路经凉州,写而因焉。展转秦雍,以晋泰元元年五月二十四日乃达襄阳。寻之玩之,欣有所益,辄记其所长,为《略解》如左。
般若波罗蜜者,成无上正。真道之根也。正者,等也,不二入也。等道有三义焉:法身也,如也,真际也。故其为经也,以如为首,以法身为宗也。如者,尔也,本末等尔,无能令不尔也。佛之兴灭,绵绵常存,悠然无寄,故曰如也。法身者,一也,常净也。有无均净,未始有名,故於戒则无戒无犯,在定则无定无乱,处智则无智无愚,泯尔都忘,二三尽息,皎然不缁,故曰净也,常道也。真际者,无所著也,泊然不动,湛尔玄齐,无为也,无不为也。万法有为,而此法渊默,故曰无所有者,是法之真也。由是其经万行两废,触章辄无也。何者?痴则无往而非徼,终日言尽物也,故为八万四千尘垢门也。慧则无往而非妙,终日言尽道也,故为八万四千度无极也。所谓执大净而万行正,正而不害,妙乎大也。
凡论般若,推诸病之疆服者,理彻者也。寻众药之封域者,断迹者也。高谈其辙迹者,失其所以指南也。其所以指南者,若《假号章》之不住,《五通品》之贡高,是其涉百辟而不失午者也。宜精理其辙迹,又思存其所指,则始可与言智已矣。何者?诸五阴至萨云若,则是菩萨来往所现法慧,可道之道也。诸一相无相,则是菩萨来往所现真慧,明乎常道也。可道,故後章或曰世俗,或曰说已也。常道,则或曰无为,或曰复说也。此两者同谓之智,而不可相无也。斯乃转法轮之目要,般若波罗蜜之常例也。
○须真天子经记第五
△未详作者
《须真天子经》,太始二年十一月八日於长安青门内白马寺中,天竺菩萨昙摩罗察口授出之。时传言者安文惠、帛元信,手受者聂承远、张玄伯、孙休达。十二月三十日未时讫。
○普曜经记第六
△未详作者
《普曜经》,永嘉二年,太岁在戊辰,五月,本齐菩萨沙门法护在天水寺手执胡本,口宣晋言。时笔受者沙门康殊、帛法炬。
○贤劫经记第七
△未详作者
《贤劫经》,永康元年七月二十一日,月支菩萨竺法护从 宾沙门得是《贤劫三昧》,手执口宣。时竺法友从洛寄来。笔受者赵文龙。使其功德福流十方,普遂蒙恩,离於罪盖。其是经者,次见千佛,稽首道化,受菩萨决,致无生忍,至一切法。十方亦尔。
○般舟三昧经记第八
△未详作者
《般舟三昧经》,光和二年十月八日,天竺菩萨竺朔佛於洛阳出。菩萨法护。时传言者月支菩萨支谶,授与河南洛阳孟福字元士,随侍菩萨张莲字少安笔受。令後普著。在建安十三年於佛寺中校定,悉具足。後有写者,皆得南无佛。又言,建安三年,岁在戊子,八月八日於许昌寺校定。
○首楞严三昧经注序第九
△未详作者
首楞严三昧者,晋曰“勇猛伏定意”也。谓十住之人,志当而功显,不为而务成。盖勇猛伏之名,生於希尚者耳。虽功高天下,岂系其名哉。直以忘宗而称立,遗称故名贵,训三千,敷典诰,群生瞻之而弗及,钻之而莫喻,自非奇致超玄,胡可以应乎?圣录所谓勇猛者,诚哉难阶也。定意者,谓迹绝仁智,有无兼忘,虽复寂以应感,惠泽仓生,何尝不通以仁智,照以玄宗。所以寂者,未可得而分也,故其篇云,悉遍诸国亦无所分,而於法身不坏也。谓虽从感若流,身充宇宙,岂有为之者哉!谓化者以不化为宗,作者以不作为主,为主其自忘焉。像可分哉,若至理之可分,斯非至极也。可分则有亏,斯成则有散。所谓为法身者,绝成亏,遗合散,灵鉴与玄风齐踪,员神与太阳俱畅。其明不分,万类殊观,法身全济,非亦宜乎?故曰不分无所坏也。
首楞严者,冲风冠乎知丧,洪绪在於忘言,微旨尽於七住,外迹显乎三权。洞重玄之极奥,耀八特之化筌。插高木之玄标,建十准以伺能,玩妙旨以调习,既习释而知玄。遗慈故
慈洽,弃照而照弘也。故有陶化育物,绍以经纶,自非领略玄宗,深达奇趣,岂云究之哉!沙门支道林者,道心冥乎上世,神悟发於天然。俊朗明彻,玄映色空,启于往数,位叙三乘。余时复畴谘,豫闻其一,敢以不敏,系于句末。想望来贤,助删定焉。(安公《经录》云,中平二年十二月八日支谶所出。其经首略“如是我闻”,唯称佛在王舍城灵鸟顶山中。)
合首楞严经记第十(胡文同,晋音“勇伏定意”。支敏度三经谢敷合注,共四卷。)
此经本有记云,支谶所译出。谶,月支人也。汉桓灵之世来在中国。其博学渊妙,才思测微,凡所出经,类多深玄,贵尚实中,不存文饰。今之《小品》、《阿阇贳》、《屯真》、《般舟》,悉谶所出也。
又有支越字恭明,亦月支人也。其父亦汉灵帝之世来献中国。越在汉生,似不及见谶也。又支亮字纪明,资学於谶,故越得受业於亮焉。越才学深彻,内外备通,以季世尚文,时好简略,故其出经,颇从文。然其属辞析理,文而不越,约而义显,真可谓深入者也。以汉末沸乱,南度奔吴,从黄武至建兴中,所出诸经凡数十卷,自有别传记录。亦云出此经,今不见复有异本也。然此《首楞严》自有小不同,辞有丰约,文有晋胡,较而寻之要不足以为异人别出也。恐是越嫌谶所译者辞质多胡音,所异者,删而定之;其所同者,述而不改。二家各有记录耳。此一本於诸本中辞最省便,又少胡音,遍行於世,即越所定者也。
至大晋之初,有沙门支法护,白衣竺叔兰,并更译此经,求之於义,互相发明。
披寻三部,劳而难兼,欲令学者即得其对,令以越所定者为母,护所出为子,兰所译者系之,其所无者辄於其位记而别之。或有文义皆同,或有义同而文有小小增减,不足重书者,亦混以为同。虽无益於大趣,分部章句,差见可耳。
《勇伏定记》曰:“元康元年四月九日,敦煌菩萨支法护手执胡经,口出《首楞严三昧》,聂承远笔受。愿令四辈揽综奉宣,观异同意。”
○首楞严经後记第十一
△未详作者
咸安三年,岁在癸酉,凉州刺史张天锡在州出此《首楞严经》。于时有月支优婆塞支施仑手执胡本。支博综众经,於方等三昧特善,其志业大乘学也。出《首楞严》、《须赖》、《上金光首》、《如幻三昧》,时在凉州,州内正听堂湛露轩下集。时译者龟兹王世子制延善晋胡音。延博解群籍,内外兼综。受者常侍西海赵氵肃、会水令马亦、内侍来恭政,此三人皆是俊德,有心道德。时在坐沙门释慧常、释进行。凉州自属辞。辞旨如本,不加文饰,饰近俗,质近道,文质兼唯圣有之耳。
○新出首楞严经序第十二
△释弘充
首楞严三昧者,盖神通之龙津,圣德之渊府也。妙物希微,非器像所表;幽玄冥湛,岂
情言所议。冠九位以虚升,果万行而圆就,量种智以穷贤,绝殆庶而静统。用能灵台十地,扃 法云;罔象环中,神图自外。然心虽澄一,应无不周,定必凝泊,在感斯至。故明宗本则三达同寂,论善救则六度弥纶,辩威效则强魔忄习沦,语众变则百亿星繁。至乃徵号龙上,晦迹尘光,像告诸乘,有尽无灭。斯皆参定之冥功,成能之显事,权济之枢纲,勇伏之宏要矣。
罗什法师弱龄言道,思通法门。昔纡步关右,译出此经。自云布已来,竞辰而衍。中兴启运,世道载昌,宣传之盛,日月弥懋。太宰江夏王该综群籍,讨论渊敏,每鉴兹卷,特深远情。充以管昧,尝厕玄肆,预遭先匠,启训音轨,参听儒纬,仿佛文意。以皇宋大明二年,岁次奄茂,於法言精舍略为注解,庶勉不习之传,敢慕我闻之义。如必纰谬,以俟君子。
○法句经序第十三
△未详作者
昙钵偈者,众经之要义。昙之言法,钵者句也。而《法句经》别有数部,有九百偈,或七百偈及五百偈。偈者结语,犹诗颂也。是佛见事而作,非一时言,各有本末,布在众经。佛一切智,厥性大仁,愍伤天下,出兴于世,开现道义,所以解人,凡十二部经,总括其要,别有四部《阿含》。至去世後,阿难所传,卷无大小,皆称“闻如是”处佛所,究畅其说。是後五部沙门,各自钞采经中四句六句之偈,比次其义,条别为品。於十二部经靡不斟酌,无所适名,故曰《法句》。
夫诸经为法言,《法句》者,犹法言也。近世葛氏传七百偈,偈义致深,译人出之,颇使其浑漫。唯佛难值,其文难闻。又诸佛兴,皆在天竺,天竺言语与汉异音,云其书为天书,语为天语,名物不同,传实不易。唯昔蓝调、安侯世高、都尉、弗调,译胡为汉,审得其体,斯以难继。後之传者,虽不能密,犹尚贵其实,粗得大趣。始者维祇难出自天竺,以黄武三年来适武昌。仆从受此五百偈本,请其同道竺将炎为译。将炎虽善天竺语,未备晓汉,其所传言,或得胡语,或以义出音,近於质直。仆初嫌其辞不雅,维祇难曰:“佛言‘依其义不用饰,取其法不以严’。其...
相关热词搜索: 出三藏记集 释僧佑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