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小白”如何“淬炼”出一篇好文章
一直以来,对于如何写出好文章,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相信很多公文起草者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看到观点新颖、文采飞扬、独树一帜的好文章时,心里十分羡慕和钦佩,但轮到自己提笔时,往往却是“紧张焦虑、满头大汗”。要知道写好文章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需要我们坐得住板凳、耐得住寂寞、稳得下心神。笔者结合自身实践,就公文“小白”如何“淬炼”出一篇好文章,浅谈几点体会。
立意框架打好底。“文章之道,必先立本。”文章是现实情况的文字反映,在起草文稿之前做到脑中有立意、心中有框架,如此下笔,才能不慌不乱。打个比喻,起草文稿就好比种庄稼,只有在播种之前充分了解气候、土壤、庄稼生长特性,才能有一个好收成。想得明白才能写得明白,别人才能看得明白、听得明白。但现实情况中,一篇文章往往涉及面广,写作者对于有些知识一知半解,这就要求我们不仅仅只是“埋头拉车”,亦要“抬头看路”,主动去学习知识、搜集资料,充分掌握情况。要时常学习理论政策,如学懂弄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密切联系国内外最新政策动态,从而把握正确方向;要加强日常实践锻炼,全面掌握第一手资料,多深入基层一线,向领导同事、基层干
部了解工作最新进展,从而以明确立意、牢固框架提升文章整体的“魂”。
内容素材勤积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相信很多写作“小白”都有这样的感受,想要表达某个想法却始终不能想到合适的方式,有时是一句话,有时是一个词甚至是一个字,这背后的原因就是知识储备量不够。俗话说“心中有粮,手中不慌”,文章写作亦是如此,只有多看多记,建起资料素材“仓库”,才能在起草文章时做到信手拈来、应付自如。要定期看,尽可能了解掌握各行各业知识,日积月累成为一个“杂家”;要留心看,精于业务,增强自身本领,千方百计成为一个“专家”;要用心看,善于总结,熟能生巧成为一个“行家”。
逻辑结构求严谨。“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无论是哪种类型文章,行文中都应当包含着逻辑关系。倘若东说一句、西凑一句,即便语言再优美、内容再全面,也会给人杂乱无章、质量堪忧的印象。因此,一篇好文章应当是部分与部分、段落与段落、句与句之间都有一定逻辑关系,做到论从事出、理足据丰。只有把事物之间的关系理清了,文章脉络才会自然呈现,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读者,使文章所传达的思想深入人心。这就要求写作者主动培养哲学思维,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善用辩证法,对文章主题进行解析,由表及里、深入浅出,让读者阅来豁然开朗。
逐字逐句细雕琢。“三分写,七分改。”路遥写《平凡的世界》第 1 段时,短短 124 个字却数改其稿,为此写了 3 天;马克思写《资本论》,也经过多年多次的修改。不难发现,中外文学史上,凡是文章写得好的作者,都在修改上下过功夫。正如毛主席所说: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事物是曲折复杂的,必须反复研究,才能反映恰当。因此在完成文章撰写后,要细读内容改,对文章的遣词造句、论点论据仔细审阅,不放过任何一个小问题;要换位思考改,站在文章读者角度,采用为读者着想方式去修改,对布局、逻辑再优化;要遵照事实改,客观事实不是一次就可以认识到位,在修改过程中对客观事物再认识、对文章体系再完善,从而“炼”出一篇好文章。
相关热词搜索: 好文章 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