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山东省滕州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写作解析及例文)

时间:2021-10-15 13:07:03 来源:网友投稿

  2020 ——1 2021 学年第二学期 5 5 月单元过关考试高一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5 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Ⅰ (本题共 5 5 小题,9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鲁迅先生曾说:“《红楼梦》的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据此创作原则观察,红楼女子们构成了一个各美其美的真实世界。其显著特征有三: 特征一:美,是散落的,不追求集大成。红楼梦女性美是不偏不倚地散落在多数女子特别是少女少妇身上的。每个年轻女子都拥有某种单向优势,却没有全能冠军,是一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态势。

 特征二:美,又是有分寸的、适度的,不追求绝伦超群。就像作者借石头之口所宣告的,他书中的女子没有班姑蔡女之类的女性样板,而是一群“小才、微善”“或情或痴”的寻常“异样女子”,各有一份智慧,一份善良,一份真性情,是古往今来凡身心健康之女子人人拥有的普泛的基础的美。

 特征三:红楼女子的美,又是有个别性、互补性的。小才,有种种;微善,有种种;真性情,更有种种。单以真性情而论,可谓千姿百态,呈现出中国文化人所喜爱的种种文化人格。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任情之美,而另一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之美。少有重合,少有雷同。

 任情美的性格核心是较多地推重个性和自我。这种女子或活得洒脱(如湘云、芳官等),或心智锐敏(如黛玉、龄官),或性格刚烈(如直面戕害的鸳鸯、尤三姐等),是古已有之的“不谄”“不趋”“不惕”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任意流淌。

 中和美的性格核心是尊重自己、体恤他人,是对儒家“修己安人”“和而不流”等积极内涵的认同与实践。这种女子大都活得安详(如李纨、麝月等),待人谦和(如薛宝钗、花袭人等),且品行坚韧(首推平儿,还有薛宝钗),是古已有之的“不矜不伐”“不卑不亢”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清醒高扬。

 (取材于刘敬圻《<红楼梦>的女性观与男性观》)

 材料二:

 薛宝钗是一位“冷人”。曹雪芹写宝钗的冷性格,最为精彩的是写她有一种莫名的病症,需要服食一种名为“冷香丸”的药。

 从第七回制药用药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宝钗的天性并非真冷,她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是热毒。她放不下世俗功名,总是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让宝玉觉得她也入了国贼禄蠹之流,这正是热的表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分明也是热毒。但她为人处事却端庄大方,竭力掩盖自己内心深处对荣华富贵的

  追求与迷恋,这样就形成内热外冷的分裂,变得十分世故。“冷香丸”的意义,是解热毒的意义,也是治疗内外分裂的意义。

 这种解释虽能自圆其说,但近乎苛评。我倒很欣赏胡菊人先生的另一种见解。他的立场有所不同,对宝钗有一种理解之同情。

 他说:“这药丸可非同小可,是全书大悲剧的象征。”薛宝钗是个才、德、貌三全的人物,但她毕竟是个青春少女。她和林黛玉等少女一样,有生命激情,有爱恋向往,但她接受了一套儒家的道德规范,竭力掩盖、压抑自己的内热,以至用“冷香丸”来化解自己的内热。在封建道德观的威慑下,她竟然把自己的生命激情视为一种病,需要药治。林黛玉的悲剧固然是悲剧,但她毕竟把自己的情感毫无掩饰地率性表露过、宣泄过,任自己的眼泪挥洒过、畅流过,而薛宝钗则把一切真情感深深地压在心底,然后装出一副冷清的面孔去对付那个虚假的缺乏真情真性的世界。她是真正的封建道德的点缀品、牺牲品,她的心性表面上是被冷香丸化解掉的,实际上是被封建道德专制理念埋葬掉的。薛宝钗的悲剧是对青春热情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自己屈服于外部社会规范而牺牲自身心性的结果。这种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更深刻的悲剧,所以胡菊人先生称之为“大悲剧”。

 以往的评“红”者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太过强调薛宝钗是封建关系的维护者,而忽视了她是封建规范、封建理念的牺牲者。而胡菊人先生则站在同情者的立场上,发现宝钗是一个不得不用冷香丸来冰冻青春热情,又不得不带着“冷人”面具去面对邪恶社会的人。

 (取材于刘再复《红楼人三十种解读》)

 材料三:

 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说宝钗“孜孜以求的是‘甜如蜜’的小人之交。她常常给人送东西,有时是有一定同情心的善行。但我们应看到,她的动机是复杂的。首先是求得美名,目的是“邀时誉,笼络人心”。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

 比如,说她破坏宝黛爱情,觊觎宝二奶奶的位置,甚至还为此耍了阴谋——移祸黛玉。我承认,宝钗是有缺点的。但读者如果不存先入之见,实事求是地分析此事的前因后果,则不难发现,指斥其“奸”过于严苛。那日正值芒种,宝钗与凤、纨、迎、探、惜等在园中玩耍,因独不见黛玉,故去潇湘馆找她。由于忽见宝玉进去怕自己也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她便抽身回来。这恰好证明她心地纯正,不存妒忌之念。接着见一玉色蝴蝶,十分有趣,遂追扑起来,又证明她当时并无醋意与不快。这时听见亭内红玉与坠儿说话,宝钗认为“奸淫狗盗”,固然反映了她的封建正统观念,实不足取,但她装着追寻黛玉,却是彼时彼境合乎实情之言。人们情急之下做出的反应往往与当时正在进行的事有关。宝钗当时就是为找黛玉而来,因此,说寻黛玉实在是最正常不过的。毕竟,处境窘急,脱口而出,情有可原。

 比如,在金钏自杀的问题上,宝钗说她“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确实是无情到了冷酷的程度。但说她将自己两套新衣拿来给金钏装裹,是为了对照贬损黛玉,实在有失偏颇。

  因为黛玉“素日是个有心的”之类的话是王夫人所说,且宝钗历来心胸宽大,从不计较琐事,连庭院花木、房间布置、衣服首饰等都不大讲究,所以在姨妈精神上承受巨大压力这一情境之下,她主动提出此议是十分自然的。她在宽慰王夫人时说的一席话,除了表现其惊人的无情外,确实有讨好巴结之嫌,但也仅仅是嫌疑而已。因为人们为了安慰亲人、朋友,有时会说一些减轻其责任的话,这并不能完全代表她心中真实的判断,只能说有讨好之嫌。断言其“奸”,并无铁证。

 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从而增加了对人物释读与评价的多种可能性,拓宽了审美的艺术空间。

 (取材于周思源《探秘集》)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楼女子之美是各美其美,美得适度,体现了一些古已有之的人文精神。

 B. 红楼女子的美是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的任情之美与中和之美。

 C. 材料二曹雪芹创造出以“冷香丸”治疗宝钗的“热毒”,是一种精彩的写法。

 D. “冷香丸”对宝钗治疗内热外冷的分裂性格有益,对宝钗扭曲真实心性又有害。

 2. 材料二,胡菊人先生认为薛宝钗是大悲剧人物,下列说法不属于其理由的一项是(

  )

 A. 只能用假面对付虚假的世界 B. 把生命激情视为疾病 C. 内热外冷的分裂,使其世故 D. 不曾像黛玉那样率性 3. 根据材料三,下列证明宝钗不“奸”的理由中,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

 A. 去潇湘馆寻黛玉,因见宝玉进去怕有不便,便没有前往,可见她不存妒忌 B. 担心红玉与坠儿怀疑自己,便假装是在追黛玉,这是情急之下的正常反应 C. 提出拿自己的新衣给金钏装裹,是为了给王夫人减压,不是为了贬损黛玉 D. 认为金钏死不足惜,是特定情境下的话语,目的是安慰人,而不是讨好人 4. 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 对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概括说明造成对宝钗的评价众说纷纭的原因。

 【答案】1. B

 2. C

 3. D

  4. ①全文采用总分总结构:开头提出观点,主体部分采用并列结构进行论证,最后总结全文。②主体部分运用例证法,论证了“有待商榷”这一观点,进而证明曹雪芹塑造宝钗这一形象的特点与成功。③主体两段都运用让步思维和转折思维来证明论点,先承认对方观点有道理,再转而阐述观点的不合理性,以退为进,说理严密。④文章论证时有破有立,既批驳了“指责宝钗‘奸’”这一不合理的观点,又树立起“宝

  钗性格是复杂的”“作者塑造宝钗的成功性”的观点。(答出其中任意 2 点即可)

  5. ①从创作原则看,《红楼梦》是要塑造“真的人物”,人物形象不再单一、单薄。

 ②从读者角度看,读者选取的立场及对人物的评价是否先入为主,都会影响对宝钗的评价。

 ③从写作手法看,《红楼梦》运用了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的任情之美与中和之美”理解错误,依据材料一第四段为“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任情之美,而另一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之美”分析可知,任情之美与中和之美并不是所有红楼女子的美,她们的美是各美其美。

 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内热外冷的分裂,使其世故”不属于,依据原文第二段“这样就形成内热外冷的分裂,变得十分世故”分析可知,这种解释不是胡菊人先生的,最后“我倒很欣赏胡菊人先生的另一种见解。他的立场有所不同,对宝钗有一种理解之同情”,认为薛宝钗是大悲剧人物的内容在第三段。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 .“目的是安慰人,而不是讨好人”理解错误,依据原文第三段“只能说有讨好之嫌”分析可知,原文语意“是讨好人”。

 故选 D。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从论证结构上看,材料三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文章第一段提出“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之观点(提出问题);文章三、四段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作者采用并列结构,从两方面分开论述为什么说“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之话题(分析问题);文章第四段总结全文,指出“曹雪芹使宝钗形象复杂化”之目的,和第一段的观点“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相呼应,总结全文。

 在论证方法上,文章主体运用例证法证明观点,文章第三段列举“宝钗担心红玉与坠儿怀疑自己,便假装

  是在追黛玉,”的例子,论证宝钗所为是情急之下的正常反应,以此证明“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之观点;文章第四段列举“宝钗提出拿自己的新衣给金钏装裹”的例证论证“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之观点,例证典型且有说服力。

 文章开篇提出“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属于作者要驳倒的观点,文章结尾:“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属于立论。作者先承认对方观点有道理,再转而阐述观点的不合理性,以退为进,说理严密。

 文章采用先破后立的方式提出自己的观点,材料三通过举例分析来驳斥对薛宝钗“奸”的评析,在第四段总结且提出自己的观点“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本题应从文意入手,理解文中的观点和看法,抓住重点语句。材料一“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红楼女子们构成了一个各美其美的真实世界”,这是人物形象的真实塑造角度; 材料二“以往的评‘红’者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而胡菊人先生则站在同情者的立场上”,可见立场不同,评价不同; 材料三“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从而增加了对人物释读与评价的多种可能性”,可见作者手法也影响了读者对人物的评价,可综合这些分析作答。

 (二)现代文阅读 Ⅱ (本 题共 4 4 小题,6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草原深处的笑声

 唐均 很久没去祝桑乡了。周末,我和几个轮休的同事一起去祝桑乡回访帮扶过的贫困户,其实称其为贫困户已不合适,因为他们都在去年集体脱贫了。我们像以往帮扶时那样,说去走亲戚,才最为恰当。

 祝桑乡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县境内。汽车爬上 3800 米高的黑石山,辽阔的祝桑草原映入眼帘。

 远方,一顶牛毛帐篷冒出牛粪饼燃烧散发出的余烟。成群的牦牛,安静地散落在山坡上。草坪中,各种花儿争奇斗艳,格桑花和着微风跳起了弦子舞,蒲公英把成熟的花籽伞兵般轻轻地放飞到空中,孕育来年的繁盛。

  平整的柏油马路边,两条木凳,一块门板,便是我们的回访对象仁青措一家出售高原特产的简易店铺。圆柱形的酥油饼整齐地码在木板上,在阳光下闪耀成一块块“金砖”;玻璃罐里黄灿灿的虫草,宛若熟睡的金蚕;一方不锈钢托盘里,珍珠般的贝母堆成了小山。

 脱贫后的仁青措打扮得精致干练:混编着红色丝线的麻花辫盘在头上,戴着一副小巧的藏式金耳环,穿着一身褐色暗花拉萨长裙,搭配一双黑色小羊皮矮跟鞋。仁青措在遮阳伞下,望着来来往往的自驾游小汽车,不断地向游人们招着手:“买酥油,买酥油吗?新鲜的。还有今年新采的虫草、贝母,货真价实。” 我们的车在不远处停下来,仁青措不失时机地跑来向我们招揽生意。待我们取下遮着脸的口罩,她见是熟人,一下子害羞起来,用手捂着嘴偷笑,脸上悄然绽放出两朵粉红的高山杜鹃。

 “哎呀,辛苦了!”仁青措的丈夫丁则尼玛迎了过来,热情地与我们打着招呼。

 ...

相关热词搜索: 滕州市 解析 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