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0届重庆市育才中学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及解析

时间:2021-10-15 12:27:59 来源:网友投稿

 2020 届重庆市育才中学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 语文试卷

 ★祝考试顺利★ (含答案) (考试时间:

 150 分钟

 试卷满分:

 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6 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3 小题,9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学是国学吗? 什么是国学?照我的看法:国学就是“六艺”之学,就是诗、书、礼、乐、易、春秋。所以一般的诗文写作,不应该包括在国学的范畴之内,那是另外的功夫。写诗,写文章,这不是国学。古文念得好,现代的文章就能写好。没有古文的功底,现代的文章也写不好。诗本身就是一种修养。但古人还会问他背后的“学”好不好,学问怎么样。所以古人把诗看成学的别体,不看成学的本身。诗就是你的“学”,对不对?不一定对。当然,学问好,诗的格调也会不同。有人也会写诗,平仄韵律对仗,一点挑不出毛病,可是背后没有学问,没有德范的支撑,就索然无味。缺了这两条,诗的价值就降低了。我称赞范曾先生的诗,是因为他的学问根底好。我们两个讲得来,是因为他的诗背后的东西,能和我相通。

 诗分唐宋。唐诗阔大,各种流派,边塞也好,山水也好,写实也好,浪漫也好。可是,到了宋代,诗与唐代完全不同风格了。所以有人说,唐后无诗。这话对不对?唐后无唐诗,但是有宋诗。宋代的诗开了中国诗学的新生面。苏东坡、黄庭坚的诗,也是前无古人。还有诗余做补充。宋代的词又开出另外的新局,大家辈出。宋代的诗,与禅宗有相当的结合。无禅就无宋诗。唐那样的阔大,已经打开那样大的局面,而宋诗又开出一个新格局来,它与思想更好地结合,跟宋代思想最高的点、宋代理学相表里。宋代理学根本的贡献,在于它不单是对孔孟的继承,还吸收了佛教特别是禅宗的思想,也吸收了道家和道教的思想,成为宋代理学。它吸收了各家的思想,形成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奇观,一个大的思想汇流。这是宋代思想的大格局。

 判断诗的好坏,跟学连在一起。有学问的诗跟无学之诗,是完全不同的。有学问的诗,味道深远,有学问衬底,故深。所以陆游讲,功夫在诗外,主要是学问。学问的累积如何,决定了诗的基本面貌。

 《诗经》里的诗,和后来的文人诗歌写作,不能同日而语。《诗经》经过孔子的删订,温柔敦厚思无邪,有大公大德存在。中国过去的大学者的文集,一般都是把“学”,比如解《易》,解《语》、《孟》,研究《诗经》的传注,放在文集的前头,末编才是自己的诗文。过去很少有大学者不会写诗的,这是中国学问的一个传统。当然有的写得好,也有写得不够好。但是诗文和“学”的轻重不一样。他们一般都不把诗文看成“学”。

 《诗经》是“六经”之一,是中国人文的源头,它的博大渊雅,是后来任何一个单独个人无法达到的。它不仅是儒家的基本经典,也是中国学术的基本经典。不管是李白和杜甫的诗,还是苏东坡和黄山谷的诗,它们都不能叫“经”。区别就在这里。《诗经》所以被称为“经”,是因为它涵养着深厚的中国文化、礼仪德范、精神价值,是一部中国人自我修身的教材。古人蒙学开始,一般先念《诗经》,绝不是先念唐诗、宋诗。即使到了明朝清朝,也是如此。李白、杜甫、苏东坡,词曲,白话小说,是自己偷偷念的书。《诗经》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渊薮,是诗学的源头。我们不能说,杜甫、李白是中国文化的渊薮。他们都是中国文化的流裔。诸子百家、四部的学问,都是“六经”的流裔,诗文更是流裔的流裔了。

 (摘自刘梦溪《国学与诗学》,有删改)

 1. 关于“学”与“诗”的表述与原文意思一致的一项是(

  )

 A. 古人把诗看成学的别体,不看成学的本身。诗就是“学”的说法不一定正确, 但诗会因“学”显出不同。

 B. 古今的大家,诗好实质就是因为学问好。骨子里没有学问,也就没有德范的支撑,当然诗就索然无味。

 C. 作者称赞范曾先生的诗,是因为范曾先生的学问根底好,还因为他的诗背后的东西,能和作者相通。

 D. 写诗、写文章,不是国学。由此可见《诗经》中的诗因为不属于国学范畴,所以不能被作为国学看待。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一开篇就清晰地提出作者观点,通过对唐宋诗和《诗经》的分析,论证了诗学不是国学的观点。

 B. 文章第三段论述唐诗的阔大和宋诗的大格局,旨在突出唐宋诗歌在历史中的巨大成就和重要地位。

 C. 文章采用对比论证,把《诗经》和李白、杜甫的诗歌作比较,证明《诗经》是人文源头和

 基本“经典”。

 D. 文章既有专业冷峻的理论分析,又有通俗化形象化的阐释,如“白话小说是自己偷偷念的书”就是形象化的阐释。

 3. 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宋代的诗开了中国诗学的新生面,苏东坡、黄庭坚的诗,也是前无古人。宋代的词,又开出另外的新局,出了很多大家。

 B. 过去的大学者的文集,一般都是把“学”放在文集的前头,末编才是自己的诗文。这表明古代诗文和“学”的轻重不一样。

 C. 诸子百家、四部都是“六经” 流裔,诗文更是流裔的流裔,可见诗学的文学成就和价值比不上国学。

 D. 《诗经》里的诗篇经过孔子的删订,温柔敦厚思无邪,有大公大德存在。和后来的文人诗歌写作,不能同日而语。

 【答案】1. A

 2. B

 3. C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认真阅读原文内容及图表,再仔细阅读各个选项,找出文章中与选项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

 B 项,“诗好实质就是因为学问好”错。根据原文第二自然段分析可知,“可是背后没有学问”和“没有德范的支撑”是并列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 C 项,“作者称赞范曾先生的诗,是因为范曾先生的学问根底好,还因为他的诗背后的东西,能和作者相通”归因错误。“他的诗背后的东西,能和我相通”是“我们两个讲的来”的原因,而不是作者称赞范增先生的原因; D 项,“《诗经》中的诗……不属于国学范畴”错。从原文“《诗经》是‘六经’之一”可知,《诗经》中的诗是国学,选项错把《诗经》中的诗和一般诗文相等同。

 故选 A。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

 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B 项,“旨在突出唐宋诗歌在历史中的巨大成就和重要地位”错。文章第三段论述唐诗和宋诗的格局,是为了阐明下文的“学”与诗之间的关系 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C 项,“可见诗学的文学成就和价值比不上国学”错。原文结尾处虽然说“诸子百家、四部都是“六经”的流裔,诗文更是流裔的流裔”,但并没有涉及“诗学的文学成就和价值比不上国学”的语句,属主观臆测。

 故选 C。

 【点睛】选择题答题技巧:

 1.在单项选择题中,如其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项存在承接、递进关系,即这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会同时成立,则正确项只能在上述选项之外去寻找。

 2.在单项选择题中,如其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项内容相近或类似,即这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会同时成立,则正确。

 3.单项选择题中,一旦出现一对内容互相对立的选项,则正确选项往往由这两个对立选项中产生。

 (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3 小题,2 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知识类综艺一直都是电视台的杀手锏,隔三岔五来一次,总不会错。

 因为,人本身对知识就有着天然的渴望,通过从小到大的学习,每个人都储备了一定的知识。而知识类综艺就是拿出某一方面知识去考验答题者,但答题者并非万能,当出现观众知道答案而答题者答不上来的情况,观众的虚荣心就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若出现一类无所不能、无所不晓的答题者,观众又会有一种极其强烈的崇敬之心,心生“怎么可能”的五体投地之感。

 在各类综艺霸屏的现在,知识类综艺总还是能占据一席之地。无论社会怎样变迁,对于知

 识的渴求依然旺盛,我们抛开那些比赛类综艺,其他的类似介绍某一工种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介绍美食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走近古诗词的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等同样引起很多人极大的兴趣,这些综艺或者纪录片都蕴含极大的知识量,在看节目中学习,不也是老百姓一个小小的消遣吗? (摘编自《从<中国诗词大会>的走红聊聊国内知识类综艺节目》) 材料二 近年来,针对电视娱乐节目过多、跟风现象严重、内容质量不高等问题,相关部门下发了多项被业内称之为“限娱令”的相关政策。每有相关政策出台,伴随而来的是一大批节目面临调整。有一些节目制作者因政策转向,选择了向文化类节目转型,以保守者式进行所谓“安全”的制作。

 记者注意到,目前很多文化类节目收视并不理想,不少卫视刚刚摆脱唯收视率的极端,又陷入了无收视率的尴尬。如果说,曾经业内担心的是真人秀的泛滥因而质疑文化类节目到底“有没有”,那么当文化类节目兴起,同样需要提出到底“好不好”的疑问。毋庸置疑,文化类节目要努力提高节目质量,力求实现收视和口碑双丰收的效果。

 央视科教频道副总监阚兆江曾表示:“文化类节目的挖掘目前还远远不够。”在他看来,一些文化类节目之所以受到质疑,一个重要原因是电视人思考不足,缺少应有的探索和努力,使得文化的呈现方式出了问题,把握文化含量、层次时忽略了大众传播的因素,忽略了节目追求的终极目标在于高收视背后的文化影响力。

 (摘编自《别让“限”成综艺回归文化的动因》) 材料三 2019 年文化类综艺节目核心选题比例

 (摘编自人民网) 材料四

 《国家宝藏》能够成为“网红”,就是国为它从大众比较喜闻乐见的“八卦”的视角解读国宝,而日本富士电视台的《我们一起学艺术》、英国数字频道 CBBC 的《terrible Fitzroy》能够在本土火热,也是因为他们将高冷的文化用喜剧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以色列 Aroma 的益智答题类文化节目《Who song》,通过让观众提问的方式来增强观众的参与,节目里选手需要作答的问题全部来自环形大屏上的场外观众。而德国的《Cilice Travel Show》则通过复原某一时代内容的特定背景,营造沉浸式的观看体验,让观众跟随选手在不同时代穿梭。

 《朗读者》在播出期间设立了朗读亭,借此扩大自身的影响范围;《见字如画》将节目切割成短视频,并推出“与你见字如面”的社交应用,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而《国家宝藏》则将 B 站作为自己的“热度发酵地”,以此打破“次元壁”,引发全民热议。

 (摘编自《从<中国诗词大会>到<一本好书>,文化类综艺的爆款方法论》)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电视观众对于古诗词类的文化类节目怀有一定热情,电视人应在这一方面不断努力探索,提升节目高收视背后的文化影响力。

 B. 知识综艺类节目中会出现观众知道答案而答题者答不上来的情况,观众的虚荣心得到极大的满足,因此这类节目备受青睐。

 C. 《国家宝藏》能够成为网红,说明文化和娱乐并不是对立的,对于高冷的文化知识,寓教于乐的形式在今天显然更受人欢迎。

 D. 当下,文化类综艺节目要努力提高质量,力求收视和口碑的双丰收,一些国家成功的综艺节目可以带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发。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限娱令客观上促使综艺节目向文化类转型,一大批节目调整为各种文化类书目,其中涉及传统文化的居多,如国学、戏曲、阅读等。

 B. 虽然日前很多文化类节目收视并不理想,但在限娱令的约束下,文化类节目由于制作方式相对保守安全,成为一些制作人的选择。

 C. 以《我在故宫修文物》《舌尖上的中国》《中国诗词大会》等为代表的文化类综艺节目走红,证明知识类的综艺节目做得很成功。

 D. 文化类节目的兴起,解决了当前电视人思考不足,忽略大众传播因素和节目的终极目标在于高收视背后的文化影响力的问题。

 6. 近来,文化类综艺节目已经进入了发展的瓶颈期,请结合材料,简要说说应该如何把文化

 类综艺节目办得更好? 【答案】4. B

 5. B

  6. ①充分利用观众对知识文化的渴望和兴趣,投其所好。②提升节目质量,要以文化影响力为终极目标,把握好文化含量和层次。③选题多元化,满足不同观众的文化诉求。④采用大众比较喜闻乐见的形式,更加关注观众的体验。⑤增强互动性,提升观众的参与度。⑥重视营销,借助各类媒体,推升节目热度。⑦参考借鉴中外优秀文化类节目的理念和做法。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B 项,“观众的虚荣心得到极大的满足,因此这类节目备受青睐”错。因果关系不当。材料一说了两种情况,“当出现观众知道答案而答题者答不上来的情况,观众的虚荣心就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若出现一类无所不能、无所不晓的答题者,观众又会有一种极其强烈的崇敬之心,心生“怎么可能”的五体投地之感”,但并不能因此推出它是这类节目备受青睐的原因。

 故选 B。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认真阅读原文内容及图表,再仔细阅读各个选项,找出文章中与选项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

相关热词搜索: 育才 重庆市 高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