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
文
教
案 施教时间:2019 年
月
日
八年级
班
教师:
总第
课时 课题:《时间的脚印 》
课时:1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训练默读文章和概括课文要点的能力。
2.了解本文借用诗歌增强说明效果的特点,掌握运用拟人、打比方等形象说明事物的方法。
3.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5.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教学重点 1. 了解本文借用诗歌增强说明效果的特点,掌握运用拟人、打比方等形象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方法 朗读、自主、合作、教师讲解
教具准备 ppt 教
学
过
程 教学板块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新课导入
说到化石时,本文提到了琥珀化石、长毛象化石。老师介绍一则小资料和琥珀、长毛象化石的来历,听后你与此文的说明的内容和方法比较一下,看有什么异同。
预习课文
文学常识 激发兴趣,开阔视野,教师补充介
陶世龙,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1929 年生于四川省安岳县。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
学生自行了解作者
教学过程 一、积累运用:
教师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给下列红色的字注音:
腐蚀(shí)
浑浊(zhuó)
山麓(lù)
粗糙(cāo)
龟裂(jūn)
楔形(xiē)
二、整体感知 1.打开书 63 页。请同学们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 1、第五段 本段点明了物质时刻都在运动着这一普遍规律。岩石的运动规律是什么?被破坏--被搬运、被堆积--重新生成岩石。这是总起段。岩石从被破坏到生成新的岩石, 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2、请同学们四个人一组,研读课文 8 至 18 自然段。看岩石是如何从毁灭走向新生的。
号。
明确:全文共 31 个自然段,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4)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 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又分为两层:第一层(5-21)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第二层(22-29)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第三部分(30-31)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看岩石是如何从毁灭走向新生的。
小结:普普通通的岩石上,竟有着如此丰富的历史记录。可以说,岩石是一部无字的史书 4.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对岩石有了新的认识,了解这些内容对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明确:增加知识、寻找宝藏,造福人类(屏幕显示)总结:文章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写到岩石怎样记录时间,最后写了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这种依据事物内在联系、逐层进行说明的顺序,就是逻辑顺序。
边读边讨论并用笔勾画出其中的重要环节。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沉积→重压→胶结→新岩石(学生复述、点击,显示流程图)
请大家分组讨论并阅读 22 到29 自然段,然后回答问题: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①岩石记录了地壳的活动 ②岩石记录了气候的变化(插入说明方法:举例子)③岩石记录了古代生物状况 ④岩石记录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⑤岩石记录了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 3、
归纳总结 本文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岩石记录时间、保存历史痕迹的功能。其实,除了岩石,大自然还有许多记录时间的方式,如日出日落、四季更替等等。希望同学们走进大自然,观察大自然,努力读懂 大自然这本无字之书,更好地造福人类 !
课后积累
1.搜集有关时间的名言。(下节课以小组形式展示)
2.搜集珍惜时间的古诗句。(下节课以小组形式展示)
语
文
教
案
施教时间:2019 年
月
日
八年级
班
教师:
总第
课时 课题:《时间的脚印 》
课时:1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训练默读文章和概括课文要点的能力。
2.了解本文借用诗歌增强说明效果的特点,掌握运用拟人、打比方等形象说明事物的方法。
3.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5.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
教学重点 1. 了解本文借用诗歌增强说明效果的特点,掌握运用拟人、打比方等形象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方法 朗读、自主、合作、教师讲解
教具准备 ppt 教
学
过
程 教学板块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新课导入
复习上节知识,引入
自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精读课文,小组合作完成以下四个问题。
1、分析这篇文章标题的特点。新颖别致的标题
时间有脚印,可见这个标题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根据预习,我们知道时间的脚印,实际上是指——时间的记录,将石头对时间的记录说成是时间的脚印,可见标题还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看来大家预习得很好!
2、谈谈《时间伯伯》的作用。
别具一格的题记
课文主要介绍分析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为什么不直接进入正题,而要先引用高土其的小诗《时间伯伯》? 选择高土其的《时间伯伯》一诗作题记,既可以引导读者进入文章介绍的知识,也增加了文章的文学色彩。既照应了题目,又开启了下文,还形象地暗示了时间每走过一个时代都会留下踪迹,无论人类有史以来, 本文的语言既准确严密又生动有趣。
(1)准确性、严密性。
如“据计算,大约3000 - 10000 年 的 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这里如果去掉“ 据 计 算 ” 、 “ 大约”,就大武断,而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科学方法再精确也毕竟是推测而不能确知,这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语言准确、严密。
②比喻形象贴切。
教学过程 还是史前无人之时。
3、找出课文生动有趣的句子。
1)“据计算,大约 3000-10000 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就需要 3000-10000 年的时间。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
2)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三个并列短句构成排比句,生动地描绘了“狂风”“洪水”“冰河”等几种自然力的气势。“冲来了”“爬来了”也是一种拟人化的表述,增强了“洪水”“冰河”的动感和目的性,表现了它们势不可挡的威力。排比、拟人手法加上极富特点的动词的巧妙运用,把‘“狂风’”“洪水”“冰河”来的情状表现得惟妙惟肖。
如“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
将冰河的移动比喻成铁帚扫过地面,足见冰河对岩石破坏作用的巨大。
归纳总结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知道岩石原来也能记下时间,其实岂止岩石?大自然中的一事一物,都是一部蕴含深刻内容的史书。希望同学们走进大自然,观察大自然,努力读懂大自然这本无字之书,更好地造福人类!
课后作业 1、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
2、在课后阅读、搜集、了解一些有关岩石、地球的知识。
3.根据你对岩石的了解,以“海枯石烂”为题,写一篇短文。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