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备课----通案 年级:二年级
学科:
语文
主备人:王丽娟 库尔勒市第十四中学导学案(教师)
课题 18 古诗二首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认识“宿”、“寺”等 6 个生字,会写“危”“敢”等 3 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山寺的高耸入云 教学重点 1.认识“宿”、“寺”等 6 个生字,会写“危”“敢”等 3 个生字。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山寺的高耸入云 教学准备 老师 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 自主学习导学案 教法 情境教学法 学法 小组探究法、通过朗读想象画面,背诵古诗。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进入小学学习,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非常丰富,同时他们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他们活泼好动天真烂漫大多数人思维活跃,学习的兴趣较浓,但是他们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导学过程 每课三分钟:环境保护,珍惜资源,爱护环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教师活动(导案)
学生活动(学案)
二次备课 布置前置性学习(课前)
自主学习学案(课前)
一、检查导学 1.
收集资料: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李白的诗。
2.你还知道那些李白的诗? 3.引入本课
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祖国景色辽阔,气势雄浑,诗仙李白带我们领略庐山瀑布的雄壮与美丽。今天,我们继续跟随李白《夜宿山寺》。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宿”
一、小组交流学案 1.有《望庐山瀑布》《静夜思》《赠汪伦》
2.背诵古诗《望庐山瀑布》复习导入 3.跟老师一起书空课题,《夜宿山寺》读两遍,理解课题“宿”。
二、组织讨论 1、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布置了预习作业,现在组内讨论一下,看有没有什么疑问?
二、根据学案提出疑问。
预设:
1、李白的诗有什么特点?
三、重点讲解 1.引导生自由读古诗
2.指名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全班齐读巩固 4.师范读,读出节奏 5.同桌互读,读出节奏 6.小组讨论: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古诗的意思
四、 合作探究
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不认识的字圈出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3.全班齐读巩固 4.听范读,划出停顿 5.同桌互读,读出节奏 6.指明两个学生读一读 7.师生共读,读出诗的节奏 8.小组合作探究: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古诗的意思。
组织展示
1.师点拨重点:(1)危是高,古今意思不同并指导书写
(2)诗句中高百尺是夸张的修辞手法,回顾还在那里学过类似的夸张句,你还能说出这样的诗句吗?(3)在这寂静的夜晚,此时你就是诗人李白,你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4)1. 在这样寂静的夜晚,这样高的地方,你敢大声说话吗?为什么?(5)指导书写“敢” 2.在如此美妙的夜晚,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语气朗读?(后两句轻、慢,“高”字响亮 五、展示交流 1. 小组汇报 2. 指名补充 3. 说说此时你如果是李白,你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4. 你能给古诗变一变动作吗?带着动作读一读一二句 。
5. 全班起立一起带着动作读读前两句 6. 理解后两句,不敢大声说话,因为害怕惊动天上的神仙。
7. 指名有感情朗读两名学生赛读 8. 全班齐读古诗,体会意境
六、达标测试 1、 (1)宿是住 (2)危是高 2、夸张 3、背诵古诗
四、课堂检测 1. 说说这些字在古诗中的意思 (1)
宿
(2)
危
2. 诗中“高百尺”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3. 背诵古诗《夜宿山寺》
七、课堂小结 学习了这首古诗,相信很多小朋友都会背了,我们一起背一遍。
五、训练反馈 通过对学生进行课堂检测,发现学生 ;这节课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掌握较好。
八、拓展作业 1. 背诵古诗 2. 继续完成自己的画 九、 学习小结 1、根据你对这首诗的理解,给这首诗画一画插图。
2、这节课我们跟随李白《夜宿山寺》感受到了山寺的高耸和夜晚的寂静。
板书设计 18 古诗二首 夜宿山寺
危 敢
夸张
高耸
寂静 《18 古诗二首》的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中所运用的学习方法有:板画、据文想象、自学、交流切磋、表演体验、对比朗读等,生动形象,富有儿童情趣,符合小学生好新奇、好变化的学习心理,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教学只有真正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情趣,才可能提高效率。而这种情趣,又惟有从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才能持久,才具有学习的内驱力。那种依赖多媒体课件的感官刺激,恐怕难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内在情趣。当然,方法无所谓好坏,而只有切合语文学习内容与语文学科特性的方法,才是有效的好方法。在这份教学设计中,我们还清晰地看到了“训练”的过程,如出示课题后,启发学生从课题确定这首诗所写的时间、地点和事情,并推想人物。教师随即在黑板上板画这首诗所描绘的事物,特别是为了显示高度,在山腰上端横一笔云的设计,更是精妙之举。再如“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两行诗句,教师先是启发学生体会怎样朗读,鼓励学生“高昂地读、响亮地读”;而后引导学生尝试用低沉的语气读,体会诗人的心情;最后让学生运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对比朗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这些教学过程,鲜明地体现了教师的“训”与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练”。从这个教学的设计中,我们可以想见课堂教学的情景,可以预测到学生在教师的训练下所得所获。假如没有这样的训练,没有教师顶真的指导和要求,而一味地让学生自行感悟,会有这样的教学效果吗?我们反对机械、呆板的训练,但我们的确需要生动、有效的语文训练。惟有这样朴素、务实的语文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得到实在的发展。
相关热词搜索: 备课 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