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情真意切释猜嫌

时间:2021-10-14 09:05:21 来源:网友投稿

 《情真意切释猜嫌》教后记

  在讲授选修教材《中国小说欣赏》中的《情真意切释猜嫌》时,我反复让学生思考,钗黛之间的猜嫌怎么就能“释”了的呢?我也在思考这一问题。

  钗黛之间如果说有猜嫌的话,是由各种各样的原因造成的。其中有她们两自身的性格因素,而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成人的所谓社会游戏规则,让她们产生了猜嫌。

  黛玉初进贾府时只有 6 岁,宝玉 7 岁。薛宝钗进贾府时是 13 岁,她们的故事真正展开的时候,黛玉 11 岁,宝玉 12 岁。本节故事中,黛玉是 15 岁。可以看出,两位少女之间哪会有那么复杂的什么猜嫌呀。

  这节故事选自《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重点也在前半段上,“金兰契”、“金兰语”形象道出两少女之间纯洁的友谊。

  清代陈其泰在《桐花凤阁评红楼梦辑录》中说:“写黛玉难而易,写宝钗易而难。以黛玉聪明尽露,宝钗则机械浑合也。”我们从中可以看出薛宝钗这类人物塑造的“易而难”的关键在于“机械浑合”。说白了,恐怕就是善于心机内藏,巧于随分从时。不象林黛玉那样,喜怒全露之于面,感情都形之于色,容易为人们认识与把握。

  而在本段情节中,却不是这样,宝钗是坦诚的,黛玉更是透明的。两位少女似乎都揭下了“盖头”,敞开心扉,闺蜜之中透着理解与尊重。

  还得把视线放阔大点来看。

  宝钗的金锁上面有“不弃不离,芳龄永继”字样,宝玉的“通灵宝玉”上面有“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字样,贾府人多有“金玉良缘”之说。这就是当时社会的显规则,符合主流价值观,也深深影响着贾府里的所有人。那这个逻辑之下,宝玉与宝钗自然就是天生一对的。

  有学者说:“贾府贵而不富,薛家富而不贵”。一个要找经济靠山,一个要找政治靠山,巧用婚姻作为纽带,亲上加亲,构成封建社会特有的权势网络,这是促成二宝婚姻的重要因素之一。“宝玉之于黛玉,木石缘也;其于宝钗,金玉缘也。木石之也金玉岂可同日语哉!”

  作者在第二回就借冷子兴之口点出:“如今生齿日繁,事务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这还是小事。更有一件大事:谁知这样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贾府急需一个能持家理财处理日常事务的行家里手,而荣国府的男人们个个浊臭逼人迂腐不堪,人人锦衣纨绔、寻花问柳、偷鸡摸狗,扼杀了他们的正能量,无法理财安家。此时女强人王熙凤已卧病在床,心有余而力不足,失去了原先的淫威,难以挽回颓败的局面。薛宝钗正是他们理想的人选。从封建正统观念家庭的根本利益考虑,这似乎也是现实的。

  于是,众人开始有意无意打造宝钗了。而正是在许多许多的有意无意之间,聪明的宝钗也找到到了自己的价值空间,也乐于让成人给自己贴上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标签。

  宝钗在平时,好玩好看的书她不看,有趣的事情她可以不做,追求功名利禄的她鄙夷,做了没用的事情她不做。她的价值体系就是那个时代大家闺秀的标准:庄重、克制、朴素,识大体、顾大局。元妃省亲夜,就连清高淡泊、对名利无感的黛玉都存心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宝钗却能低调从事,诗句里写“自惭何敢再为辞”。她知道此时元春才是绝对的女主角,她不需要表现自己,也不能抢风头。

 宝钗那首独占鳌头的《临江仙·咏絮》,可以作为她价值观的最完整体现。“蜂围蝶阵乱纷纷”,嫩春弱柳不一定就会随风飘散,况且“任它随聚随分”,只需淡然处世,便会有着“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这份从容与乐观足见宝钗的性格。

  可以看出,家庭出身,身边的环境,使得她有一定的优越感。她需要的与别人想给她的,都让她稍加留意就可以尽情占有。

  而这点在黛玉身上却完全是别样了。黛玉特殊的身世,造成她敏感的心思与多疑的性格。

  先看一个细节,在第七回里有这样一段:

  谁知此时黛玉不在自己房中,却在宝玉房中大家解九连环顽呢.周瑞家的进来笑道:“林姑娘,姨太太着我送花儿与姑娘带来了。”宝玉听说,便先问:“什么花儿?拿来给我。”一面早伸手接过来了。开匣看时,原来是宫制堆纱新巧的假花儿。黛玉只就宝玉手中看了一看,便问道:“还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周瑞家的道:“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周瑞家的听了,一声儿不言语。

  黛玉自卑的性格,总认为别人没重视她,所所时时处处都感觉自己受了委曲。不光是生活中的这些小事,就是对爱也是如此。

  林黛玉执著地追求爱情,但是当贾宝玉借《西厢记》词语,真正向她表示爱情的时候,她反而要嗔怪他。第一次,林黛玉与贾宝玉共读《西厢记》,贾宝玉趁机向她表示,林黛玉却气得“带腮脸儿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着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来了,还学了这些混帐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妈去。”第二次,贾宝玉又借《西厢记》中张生对红娘说的一句话对紫鹃说了一句,再次向林黛玉表示爱情。而林黛玉呢,“登时撂下脸来”,哭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来了,看了混帐书,还学了这,也来拿我取笑儿,我成爷们解闷的。”并且立即“往外走”。

  黛玉在内心深处是不敢把一位贵公子的话当真的,这是她处的环境告诉他的。这也是她与宝钗之间最大的不同。宝钗需要的是宏大的交响乐,爱情之外附加了诸多社会装饰。而黛玉只需要小夜曲,她只希望沉浸在爱意之中,让爱成为避风港就足够了。

  到这里,我们在尽可能大的背景下看到宝钗与黛玉之间为什么会有“猜嫌”的了。有“猜嫌”是必然的,倒不是两位少女自己所能掌控的。问题是,毕竟是少女,青春的心尽管有悸动,有向往,有竞争,但还是容易相通的。

  于是,才有了两位少女出乎我们意料之外的心灵对话。

  要看到此时是宝钗第二次来看黛玉的。第一次是宝钗与众人一同来的,那也只能是一般性的问候,并没有多说什么。第二次是宝钗一个人单独来的。嘘寒问暖中,可以是客套,也可以是真心。此时的宝钗是真心的,看她说的一段话:

  昨儿我看你那药方上,人参肉桂觉得太多了。虽说益气补神,也不宜太热。依我说,先以平肝健胃为要,肝火一平,不能克土,胃气无病,饮食就可以养人了。每日早起拿上等燕窝一两,冰糖五钱,用银铫子熬出粥来,若吃惯了,比药还强,最是滋阴补气的。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时,称此话“又恳切、又真情、又平和、又雅致、又不穿凿、又不牵强”。也正是宝钗的这份坦诚,让黛玉冰冷的心感受到温暖。于是,她才检讨自己,坦露出自己的心灵世界。此时,两位少女封闭在闺房中,与红尘世界隔绝了。世俗之外的心灵沟通,是多么纯洁,多么单纯,多么美好!

 一个“释”字,让我们看到两颗晶莹纯洁的少女之心。如果只是一味的谈治病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心灵交流。敞开心扉意味着要说出切身感受。

  宝钗二次来访,能看出她的诚意。来看一节:

  宝钗笑道:“虽是取笑儿,却也是真话。你放心,我在这里一日,我与你消遣一日。你有什么委屈烦难,只管告诉我,我能解的,自然替你解一日。我虽有个哥哥,你也是知道的,只有个母亲比你略强些。咱们也算同病相怜。你也是个明白人,何必作‘司马牛之叹?’你才说的也是,多一事不如省一事。我明日家去和妈妈说了,只怕我们家里还有,与你送几两,每日叫丫头们就熬了,又便宜,又不惊师动众的。”

  这是将心比心的一段表白,没有掩饰。这黛玉是心知肚明的,正因为如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黛玉也完全打消了顾虑,承认自己“最是个多心的人”,是“自误了”。在宝钗要走之时,她还要求说:“晚上再来和我说句话儿。”可见她是释怀了、放松了的。

  两个少女,在摒弃世俗的闺蜜氛围里,敞开了心灵。我在想,如果成人世界不附加条件,不在她们身上寄托什么,或许她们还有大观园里的少女们都能够永远“情真意切”的。

  可惜,两个少女毕竟不能改变世界的。滚滚红尘最终还是会湮没了两位少女。“猜嫌”一时能释,而更多的由社会与成人设置的猜嫌会一个接一个呼呼而来。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警幻仙姑让他喝的茶名叫“千红一窟”让他喝的酒叫“万艳同杯”。这“哭”与“悲”,冥冥之中也就暗示了大观园的少女们尽管冰雪聪颖,也只能是命运多舛。

  所以对于宝黛两少女间的此番“情真意切”,我们更加感觉是美好温馨、纯洁晶莹的。尽管只是短暂的。能有一回彻骨的心灵对话,也是特别珍贵的。

相关热词搜索: 情真意切 释猜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