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内需的三个重点问题
(一)中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定位
在过去全球化加速推进的过程中,中国成为最主要的全球生产中心,但过度依赖出口;美国等发达国家作为全球的主要市场,起到世界经济增长发动机的作用,但过度依赖负债消费;资源富集国家通过出售价格不断提高的初级产品获得利益,但产业结构单调化问题突出。全球金融危机对这个三角循环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中国在未来全球经济中担当的角色面临着重新定位,在继续发挥全球制造中心作用的同时,逐步扮演全球市场大国的角色。这需要使中国广大中低收入者逐步转变为中等收入者,依托其消费能力,使中国成为国内市场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
(二)城市化模式
稳步推进城市化和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改善民生、扩大内需的重要源泉。在选择城市化模式上,长期以来存在“小城镇派”和“特大城市派”的论争。小城镇众多,形成了生产供给产业群,但是其发展空间受到资源生态成本上升、国际市场萎靡的限制。特大城市分工相对充分,创造较多净需求,但其发展受到现存的社会资源特别是教育、医疗、土地、交通资源配置的限制。有鉴于特大城市人口“落不下”和中小城市“没人去”的困境,“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发展城市群的政策导向和建设网络化城市的发展模式,在合理的运输半径内实现大中小城市的“同城化”,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变为有就业、有住所、有社会保障和有文明素质的市民。
(三)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
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内涵:如果没有经济增长,就没有就业机会,也就没有收入分配的物质条件;反过来说,如果缺乏公平的收入分配机制,出现两极分化加速的现象,将会使经济增长失去动力,更谈不上发展。诸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在人均收入超过 5000 美元后,经济结构变化剧烈,在处理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关系上普遍存在盲目性。例如拉美国家“中产阶级丧失”、收入分配恶化;由此引发民粹主义的分配政策使得福利过度而透支财力,为此又不得不高额举债、超发货币,最终导致高度通胀、资本外流。这些都是前车之鉴。
相关热词搜索: 扩大内需 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