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调查报告 >

地方审计质量调查报告

时间:2021-11-03 10:49:45 来源:网友投稿

 地方审计质量调查报告 3 3 篇

  地方审计质量调查报告第 1 篇 新形势下,作为地方审计机关,如何紧密围绕科学发展主题,紧密围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紧密围绕“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目标,紧密围绕县委、县政府工作中心。发挥审计职能,营造和谐氛围,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是个值得共同探讨的课题。在此,本人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炼内功,提升队伍综合素养

  社会在不断发展进步,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工作方式、工作手段在不断改进和提高,经济领域里的很多问题仅靠传统的审计手段已经很难解决,国民经济信息化发展的新形势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构建学习型审计机关。我们要以培养和提高全体审计人员综合业务素质和能力为本,构建学习型审计机关。学习型组织理论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手段,是提高组织各项能力、实现工作目标的前提。借鉴学习型组织理论,审计机关应该根据完成审计任务的需要和审计人员素质能力的现状,确定建立学习型审计机关的目标、战略规划,明确不同时期学习教育的重点内容,采取多种方式和渠道,为审计人员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提供良好的学习教育条件和环境。在

 组织学习教育活动中,更加注重提高审计业务培训内容的针对性、持续性和培训的效果。建立学习型审计机关,需要从领导干部做起,要纳入“一把手”工程,局长、股长、主审应该成为学习型机关的“领头雁”。全体审计人员也应该树立接受终身学习教育的意识,自觉地查找自身在依法审计能力方面存在的差距,有针对性地通过学习和实践,弥补不足。

  (二)构建清廉型审计队伍。审计机关作为经济监督部门,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队伍建设、党风廉政建设。要把廉政建设放在首位。地方审计机关要按照“抓班子、带队伍、讲工作、树正气、办实事”的总体思路,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抓大事、议大事、努力提高驾驭新时期审计工作的能力。认真落实胡锦涛____倡导的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教育审计人员,严守审计“八不准”纪律,多想工作、多讲奉献,树立“依法审计、客观公正”的职业道德,弘扬“依法、求实、严谨、奋进、奉献”的审计精神。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抵得住诱惑,做到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

  (三)构建文明型审计形象。要大力倡导“对人知感恩、对物知珍惜、对事知尽心、对己知克制”的道德行为理念,实施以执业道德、政务美德、社会公德为主要内容的“三德”建设工程。教育干部职工树立良好的思想作风,实事求是,

 光明磊落,不搞弄虚作假、阳奉阴违那一套,坚决反对官僚主义、教条主义;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扎扎实实、不懈进取,讲求实效,不搞花架子和形式主义;树立良好的生活作风,求真务实,表里如一,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当老实人,艰苦奋斗,做文明审计的表率。

  二、重监督,切实履行审计职能

  紧扣县委、县政府经济工作中心,安排布置各项工作,突出加强对各项经济改革和宏观调控政策措施落实。以预算执行审计为抓手,促进政府部门依法行政、科学管理,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服务;以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为切入点,加大专项资金包括一些公共资金的审计力度,打造群众满意工程。

  (一)强化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在内容选择上关注“四个重点”:即紧密围绕推进部门预算改革,加强对部门预算编制中存在的收支编制不够完整、不够科学等问题的审计,促进建立科学的支出标准和预算定额;紧密围绕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推行和实施情况的审计,推进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全面建立并规范运作;紧密围绕推进预算分配公开、透明、科学、规范,加强对预算分配行为的审计;紧密围绕推进县级预算管理不断规范,加强对预算调整、追加支出的审计。在审计方式方法上,搞好“四个结合”:即手工审计与计算机审计相结合,审计与专项审计调查相结合,揭露问题与分析

 原因推进整改相结合,会议通报审计情况与对外公告审计结果相结合。既客观反映成绩,又如实揭露问题,体现出鲜明的特色。

  (二)强化涉农资金审计。“民以食为天”。地方审计机关,要一切以维护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以群众关注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为着力点,开展审计监督,在审计方向和审计内容的确定上,必须坚持以资金为纽带,紧紧抓住新农村建设资金的分配、拨付、使用的各个环节,重点关注资金的流向、流量、流速及相关政策的落实情况,看涉农资金是否姓“农”,有没有变小、变向、变质。一是监督农民负担卡内的农民应负担的各项负担内容是否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有无超标现象,农民负担有无反弹现象;二是监督国家的各项补贴政策和优惠政策是否落实到农民头上;三是监督有没有负担卡外的收费现象;四是监督有无变向收费现象,及时向农民宣传有关政策,抵制不法行为。要对那些违纪违规部门进行处理处罚,并向县政府和有关部门通报反映;四是资金使用的专一性,资金分配是否用于“三农”建设,钱是不是发在农民群众身上,有无挤占、挪用、截留资金问题,有无虚报冒领现象,有无偷工减料行为,有无偷梁换柱之事。

  (三)强化涉农部门监督。一是注重对行政执法、管钱管物部门的审计监督。为了减少和避免“不作为”和“乱作为”行为,促进其依法行政,正确行使职权,应定期对涉农

 部门进行审计监督,及时查处农村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钱物不到位、弄虚作假问题,杜绝损失浪费现象的发生,提高支农资金的效益;二是注重对涉农干部的审计督。村干部本应是村民的“主心骨”,本应是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可有的村干部却利用村级财务不健全的缺陷,采取票据久拖不报、收入不做账或做假账、虚报支出等手段谋利;在土地转让、工程建设中收受贿赂、贪污挪用征地补偿款、扶贫救济款等款项;挤占集体资产或利用村集体资产为个人谋私。长此日积月累,导致矛盾升级,有的甚至形成了一些群众性事件。因此,审计机关要充分发挥监督职能,定期组织专项检查,对查出的问题进行及时纠正。通过审计,规范了村级财务管理,通过干群之间的“零距离”对话,一些反映强烈的问题得到解决,促进解决了农村存在的“上学难”和“看病贵”的问题。

  三、勤服务,力推县域经济发展

  工作成效是校验一个机关是否和谐的重要标尺,作为审计机关,要以服务改革和经济发展为根本,围绕经济工作中心,扎实履行审计监督与审计服务的双重职责,当好经济秩序的维护者、经济运行的监控者、经济决策的参谋者和政治文明的促进者。

  (一)搞好协调配合。审计部门的工作需要上级审计机关的重视、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和相关单位的配合,因此,

 一是要处理好审计部门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主动、自觉地接受上级部门的业务领导,积极、热诚地为上级机关服务。二是要处理好与地方党委政府的关系,服务、服从于地方经济建设中心和党委、政府工作重心,为规范财政财务管理、服务党风廉政建设和干部监管工作出谋划策,竭力维护地方经济秩序和良好的投资环境。三是要处理好与其他执法执纪部门的关系,加强沟通和交流,注重协调配合。四是要处理好与被审计单位的关系,审计机关在查处问题时,要做到客观公正,文明执法,不以监督者自居,口大气粗,要与被审计单位在高层面上沟通,共同打造高水平的沟通平台,要通过审计监督,客观分析产生问题的根源,从建章立制和规范管理上帮助被审计单位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成为被审计单位规范财务管理的“良师益友”。

  (二)当好政府参谋。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起到“系统监控”作用。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从源头上遏止腐败的有效手段”,是审计部门为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的做法一是合理安排领导干部的任中审计。强化对领导干部的经常性审计监督,对于人民群众特别关心的行业,领导任期较长的单位,都要安排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做到了问题早发现、早预防,早纠正,把审计“关口”前移,实现了对单位领导人的事中监督、同步监督,为“先审后离”创造了条件,既保证了审计工作的连续性,也起到

 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双重作用。二是全面开展领导干部离任审计。所有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业的“一把手”凡离必审。在审计过程中,不仅要审查账目,而且要检查履行各项经济责任、完成各项经济目标任务情况,针对群众反映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采取可行性调查研究方式,不断加大审计的查处力度,有效的发挥审计监督职能。

  (三)全力搞好服务。地方审计机关,既是经济“卫士”,又是政府的“眼睛”,也是人民的勤务兵。要摒弃重监督轻服务的思想观念,树立审计机关不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不为地方党委、政府服务,不为被审计单位提高管理水平服务是不作为的理念,树立全面、系统、整体的审计理念。正确处理监督与服务的关系,坚持以前好的做法,把工作侧重点放在“一审二帮三促进”上,不能认为一审计就是要处罚,甚至认为是要处理一批人。审计报告既要客观反映和分析查出的问题,又要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意见和建议,为县委、县政府和有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同时帮助被审计单位提高管理水平。

  地方审计质量调查报告第 2 篇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审计质量控制的环节很多,涉及到审计的各项工作和整个过程。笔者结合目前在审计复核、审计质量检查及审计项目创优等环节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就新出台的审计法实施条例、审计项目创新创优和审计质量全过程控制中的薄弱环

 节谈一些粗浅想法。

  目前,基层审计机关在审计质量全过程控制中,以下几个环节往往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

  一、审前调查流于形式。从审计业务质量控制环节来讲,搞好审前调查工作,是审计质量控制的前提。审前调查是确定审计工作重点内容、范围、选择审计方法和步骤、制定审计实施方案的必备环节,是审计质量的审前控制。要想提高审计质量,开展审前调查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内容。审前调查流于形式是个通病,目前我们由于项目过多,审前调查中因为单位多次审计或出于方便,往往过于简单,或流于形式,仅仅是了解单位的基本情况、收集会计报表等方式代替,未能对审计方案制定起指导作用,容易造成审计方案简单、重点不突出、针对性差等问题,直接影响到审计的深度、效率和效果,也关系到责任和风险。因此在每次审计开始前我们要认真熟悉项目的基本情况,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性质、管理体制、机构设置及财政财务隶属关系等,了解相关的内部控制执行情况及会计政策选用等一系列需要调查了解的情况,对所掌握的内容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找出审计的着重点,做到科学、合理,全面考虑,减少随意性。同时,应收集相关的审计法规文件,强化专业知识,采用可行的审计技能,使审计工作做到有的放矢。因此,只有把审前调查作为审计阶段的一个重要环节认真抓好,才能编制出行

 之有效的审计实施方案,确保高质量地实现审计目标。

  二、审计实施方案可操作性不够强。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制,是审计质量控制的基础。在审计工作实施前,实施方案的编制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审计实施方案是审计质量控制的“龙头”。它是在审前调查的基础上形成的第一个综合性文档,通过统筹计划和安排,明确具体目标和细化审计内容,从根本上规定了审计发展的方向;其次,实施方案是执行审计和质量检查的标准。依照实施方案,管理者可以判断审计人员审了什么、怎么审的、结果怎样,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审计人员的随意性;第三,审计实施方案是审计报告的基础。审计报告中的审计评价严格要求审计组只对所涉及的审计领域发表审计评价意见。因此,好的审计实施方案是审计质量控制的灵魂,是指导审计人员现场作业的“路线图”,它对实施审计起着全面控制作用,从目前我们的项目来看,普遍对审计方案不够重视,审计方案也只是作为归档或程序必须完成的内容而应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作战图,操作性不强,部分审计方案为事后补写,有的甚至照搬照套上级的审计工作方案。

  三、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必要性不够严谨。

  审计实施过程的控制是提高审计质量的中心环节。在审计中,不可避免的存在各式各样的审计风险,再加上审计人员自身能力的限制,对某一问题做出错误的判断在所难免。

 因此,为确保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必须强化实施过程的控制,审计现场质量的控制需要建立在规范操作之上。目前部分项目还存在:

  1.审计证据的充分性不足。特别是对经济责任审计中需要确定被审计者经济责任的事项,没有对决策过程等进行充分查证,对领导干部的责任界定没有客观证据支撑,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因而造成目前我们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中的定性责任形同虚设,基本以主管责任代替,而不是真正从谁决策、谁负责来定性。

  2.审计证据相关性不够。特别是审计评价中有许多具体数据没有相应的取证资料证明;绩效审计项目中,过于注重审计分析,轻视审计证据的相关性,部分审计项目存在无关数据取证过多、“滥取证”现象,审计风险较大。

  3.二次审计取证不够重视。特别是下发审计决定的审计项目,部分存在被审计单位或者调查单位提出异议的情况,审计要进行二次取证,如果只有一个被审计单位还好,对于他们提出的意见我们可以以审计报告征求意见反馈的形式补充采纳或不采纳意见;对于有多个单位且涉及到多方利益的,如投资审计,施工单位对核减工程提出异议,审计组最后以会议纪要形式采纳了意见,增加工程款,并以此下发审计决定,笔者认为不妥,我们应进行二次取证,并由建设单位盖章确认,这样才能保证审计证据的充分性与相关性。

 4.电子数据的取证真实性难以保证。随着计算机审计力度的加大,电子数据...

相关热词搜索: 调查报告 审计 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