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空间生命力与人的关系
—— 《交往与空间》读书笔记
前几日,在老师的推荐下有幸拜读了杨·盖尔写作的 2002 年出版的交往与空间,受到了很多的启发,也对空间有了一些理解和看法。
该书的主要内容是探讨户外空间和人的交往之间的联系。作者认为,户外活动比任何的建筑形式组合更切合实际,引人入胜。在今天的城市里,随时可以看见巨大的空间,宽广的街道,纵横交错的立交桥和各种各样的高楼大厦,令人感到冷漠和缺乏人情味。而本书从人文主义出发,是否有生机勃勃的人驻留在空间里面,才是一个空间是否有生命力的评判标准。
而本人认为纵观大城市不断崛起的今天,人们生活在一个快节奏的时代,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一个快速交通不断发展的时代。在此其间的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确实在不断提高,可是在高楼林立,汽车遍布的城市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愈发冷漠,当然这与汽车城市的尺度和步行城市的尺度之间的差距有很大关系。在一些尺度适中的城市,窄窄的街道.小巧的空间,建筑和建筑细部,空间中活动的人群都可以在咫尺之间深切地体会到,这样的城市让人觉得温馨,亲切。相反在有巨大空间,宽广街道和高楼大厦的城市则使人觉得冷漠。当然不仅如此,现代汽车城市生活节奏很快,人们之间的交往大多是停留在被动的视听,交往层次很低。同时城市的速度也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频率。所以我认为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应当认识到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所以现在有很多学者质疑现代主义城市建筑,他们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程度,阻碍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这是一个根源性的问题,当然我们并不是什么都做不了,很多城市也开始着手改善。
书中提到的类似丹麦加顿合作住宅小区的做法值得提倡。一开始书中提到的一句话很让人费解:“空间形式对于社会关系的发展不具有促进作用,但这并不能否认物质环境以及功能性和社会性的空间处理能够拓展或扼杀发展的机会”。这个社区建造的指导思想是“物质结构,也就是建筑的规划布局,在视觉和功能上要支持住宅内理想的社会结构”。在视觉上围绕着组团广场或街道布置的住宅以及物质形式表现看社会结构。在功能上,通过分级结构的各个层次上建立室内外的公共空间,支持了社会结构。所以说这类住宅和其他独户住宅和多层住宅的区别就在于它有明确的社会划分和相应的物质划分。每几户人家组成一个院落,多个院落又使用着共同的一条街道。各自院落内的人会有一种归属感和责任感,大家共同维护着院落的安全与稳定。降低了犯罪率同时院落中间的交叉地带又为促进了邻里之间的相互交往提供了一个交往所需的空间。也就是物质条件,而各个院落所共同使用的街道则成为一个更大更广泛的交往空间,吸引着全社区的人。当然和书中所说的那样的住宅区内部各级之间的界限不能太过生硬,以至于阻碍与外界的接触,应当有一个和缓的过度。
而自发性、娱乐性的户外活动以及大部分社会活动都特别依赖户外空间的质量,通过物
质环境的设计,在某些地理、气候、文化等特定条件下可以影响公共空间的使用率,活动持续时间以及活动类型。室外空间生活和城市规划思想主要受到两种思想的影响,一种源自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时的建筑重视视觉和形式,但由于彼时城市的发展较慢,在不断地调节下,为户外活动提供了极好的条件,户外空间有着亲切宜人的尺度感。而功能主义减少了生理卫生方面的缺陷,但却忽略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因素,着眼于功利和物质,减少了人之间的潜在交往。
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其以人为本的思想,人的感受才是空间优劣的评判标准,在进行设计时,不能局限于功能和形式,也要考虑到人的感受,要考虑空间的情趣,考虑人在内部及周边环境的活动。
园林也绝不能仅仅局限于园林本身的设计,园林本质上是空间的设计,所以这里的空间不应该只是园林内部空间,还应该考虑到园林外部空间。要做到这点,就要熟悉不同类型的空间带给人的不同感受,以及人的感官对于外界的接受程度,还有怎样才能使空间更有情趣,更有生命力。
相关热词搜索: 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