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调查报告 >

调查报告,(3)

时间:2021-10-31 12:59:41 来源:网友投稿

 关于基层群众法制观念的调查报告

 姓名:

 学号:

 一、调查背景及意义:

 认识和提升基层群众的法律意识的意义在于:只有当基层群众的法律意识达到一定程度并具有相应的法律素质时,才能形成整个社会的法律思维。基层群众认同法律权威,主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是实现法治社会的必要前提。

 二、调查地点、时间、方式和对象:

 调查地点:江门市某商业步行街 调查时间:2018 年 10 月 13 日 调查方式:发放调查问卷,问卷共有 50 份,并进行随机访谈。

 调查对象:江门市市民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通过对江门市基层群众法律意识的调查,发现江门市基层群众的法律意识在逐步提高,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以下是对调查结果的具体总结和分析。

 1.基层群众的法律意识明显提高。随着政府不懈努力普及法律和媒体对案件的报道,基层群众的法律意识,特别是保护自身权利的意识迅速觉醒。调查表明,在被调查对象中,有一种基层群众精通法律,善于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利,这种基层群众占调查对象的15.6%,一种基层群众具有最基本的法律意识,具有一定的法律常识,这类基层群众占调查对象的 77.3%;只有 7.1%的基层群众仍处于法律盲目性状态。这表明,绝大多数基层群众的法律素质已经达到中等水平,法律素养的比重也在日益下降。

 第一,基层群众对基层群众权利保护的法律意识有所提高,39.4%的基层群众意识到法律的首要作用是保护人民的权利。12.6%的基层群众认为法律的作用是规定基层群众的义务。其次,近 70%的基层群众以保护自己的权利为主要目的学习法律知识。第三,基层群众对民事权利的明确认识和与自身利益相关的具体法律法规是比较好的。如果你知道如何要求发票时,购物,加班,补偿等。令人欣慰的是,72.6%的基层群众已经掌握和理解了新的相关法律,这也反映了基层群众对其权利的认识的觉醒和提高。基层群众可以对一些基本的法律概念作出正确的判断。基层群众不同意“人际关系大于国家法律”和“权力大于国家法律”的观点。例如,江门行政复议办公室在 2017 年年底收到 152 份行政复议申请。

 事实上,行政复议案件反映了基层群众质疑政府违法行为、依法维护自身权利、承认

 法律权威的勇气。当权益受到侵害时,基层群众往往通过法律途径保护自己的权益。69.5%的市民在购物受骗时选择通过法律手段解决问题。79%的市民携带物品时被商店保安人员不合理地搜查,会选择法律手段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可见,大多数基层群众都有利用法律途径解决生活中常见问题的意识。例如江门老街的户型房屋被拆除后,居民得不到满意的补贴,群众集体到北京请愿,最终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了问题。租户通过提交仲裁解决纠纷,并根据仲裁裁决获得住房赔偿。

 2.基层群众的法律基础知识相对薄弱。调查显示,虽然基层民众的法律素质是好的,但“意识第一,基础薄弱”。可见,法律基础知识是基层群众法律素质的薄弱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基层群众法律素质的提高。例如,对基层群众的宪法还存在一些误解。他们对我国基层群众的基本权利,甚至最基本的人权知之甚少。只有 35.8%的人知道平等权是他们的基本宪法权利,只有 44.8%的人知道人身自由权是一项宪法权利。例如,只有 29%的人认识到依法纳税是基层群众的基本义务。大多数人对其他基本的法律知识,如我国的法律制度、法律监督机制等还不太清楚。认识法律已成为基层群众遵守和适用法律的障碍,法律认识的缺失极大地影响了法律的遵守。调查亦显示,市民虽然有很强的维权意识,但只有少数人经历过法律的运用。绝大多数人没有遇到法律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是感到“费时费力”。成本太高,成本效益不高。

 3.不同群体的法律素质存在一定的差异。领导干部、公务员、企业管理人员、大学生,他们的法律素质较高,其次是社区居民;其次是青少年、农民、流动人口,他们的法律素质相对较低,其中流动人口的法律素质令人担忧。一般来说,学历越高,法律质量越高。这一趋势在法律认知方面最为明显,尤其是在权利义务平等意识方面。法制建设环境恶劣,基层群众对执法机关缺乏信任。大多数人说,除非有必要,否则他们不会与法院、检察院和公安局等执法机构打交道。少数人表达了不同意见,只有极少数人持“更信任”的态度。只有少数人对执法“充满信心”。对法律的信任只有一半以上。只有少数人认为我国举报职务犯罪的渠道畅通,而其他大多数人则认为不清楚或不知道渠道或其他因素。

 四、提高基层群众法制观念的对策建议

 要解决当前普法工作中面临的问题,我们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大力开展法律基础知识教育,加强重点法律普及工作。例如,企业管理人员,特别是私营企业的管理人员,要利用企业职业学校、培训讲座等形式,逐步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和企业管理知识。提高依法生产、经营、纳税、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把学习规律与德育工作结合起来,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法律教育。培育基层群众契约自由、公平竞争、

 诚信意识,促进市场经济依法运行。对于职工,广泛推广安全生产、劳动保障和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对广大群众来说,有关城市房屋拆迁、农村土地征用、农村土地承包流转、国有企业改革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得到了广泛的宣传,与新农村建设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得到了广泛的宣传。

 2.不断提高政府立法质量,为法治创造良好环境。自 2018 年 5 月以来,北京市法律办公室对江门市 35 个部门的 203 项法规进行了清理。同时,在媒体上出版了江门市人民有效治理条例目录 132 条。使法律法规更加有效地规范和制约现代社会生活的运行。要科学规划立法,合理安排立法项目,特别要突出宣威振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宣威的内容。法律法规草案的起草人应尽力克服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主义,确保立法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公正性。要改变立法工作方式,完善政府立法听证、专家示范、基层群众参与、新闻发布会等,使政府立法能够充分体现人民的利益。

 3.创新法制宣传教育形式,加大宣传力度。要重视挖掘和发挥各种媒体的作用,促进法律宣传和教育资源的共享。要充分利用普及法律网络、局域网等先进科技手段,不断提高法制宣传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例如,在宣威法制机构网站上,开设复议反应专栏,及时更新复议申请、典型案件、有关法律法规等形式,方便基层群众、法人或其他组织申请复议。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以法制专题节目、法制公益广告、法律知识竞赛直播等形式普及法律知识,作为普及和规范法律知识和思想向基层群众传播的手段,是最有效、最经济的宣传方式,这也是现代社会高度信息化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也是法律普及模式转变的一个重要方面。

 4.目前的法律公示仍然是一种政府主动策划和实施,基层群众被动接受的模式,方法单一,形式单一,新鲜度不够,不容易为广大基层群众所理解和接受,效果不明显。因此,有必要改进和创新法律普及的途径和方法,提高普法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方面,鉴于广大基层群众的文化素质较低,认识能力有限,应改变法律教育中单一的说教方式,采取个案陈述等多种形式和方法。在农贸市场设立法律咨询点和法律艺术表演,容易理解、生动、通俗,使基层群众在教育娱乐过程中强化法制观念,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法律意识。另一方面,我们应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法律宣传和法律教育。要充分利用宣传板、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的广泛性、渗透性强、传播速度快等优势。只有加强普法的针对性,拓宽普及法律的渠道和途径,才能提高普法的实效性,增强基层群众的法律意识。

 五、总结

 现代法律意识是商品经济全面发展的产物,必须大力发展城市的市场经济。要大力推进

 民主化进程,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因为法制是民主的法制。法律意识是以民主意识为基础的。法律意识的完善和完善有赖于全社会精神文明的完善发展。与此同时,必须加强对执法的监督,以确保必须遵守法律,严格执行法律,必须起诉违法行为。执法部门应提高自身执法实力和效率,提高执法公信力,执法公正,执法高效,缩小基层群众与法律的距离,增强基层群众对法律部门的明确信任。营造良好的社会法制环境。

相关热词搜索: 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