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苏家垱乡农村留守老人问题调查 报告 0 10 级思想政治 教育 班
熊鹏鹏
1003041058
摘要:
在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涌入,特别是青壮年人口的流失,农村留守老人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性难题。本文在对苏家垱乡乡政府及三个行政村(水口村、大桥村、土牛村)的走访、调查的基础上,了解了农村留守老人在生活、情感等方面的生存状态,以及乡政府,村委会的管理办法及其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对策及建议,以改善农村留守老人的生存状态,提高其幸福感和安全感。
关键词 :农村留守老人
对策及建议
调查情况简介:
一、调查时间:2013 年 7 月 7 日~7 月 14 日 二、调查地点:九江市星子县苏家垱乡 三、调查人员:10 级思想政治教育班全体学生 四、调查内容: 农村社会综合管理中的一方面,即农村留守老人问题。具体有:
1.留守老人的衣食住行问题; 2.留守老人的医疗保健问题; 3 留守老人的隔代教育问题; 4 留守老人的维权问题; 5 留守老人的精神生活(文化生活及娱乐)问题 五、调查对象:苏家垱乡三个行政村(水口村、大桥村、土牛村)的村民,苏家垱乡三个行政村的村干部,苏家垱乡乡政府工作人员等。
六、调查目的:1.了解在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打工的时代背景下,对农村留守老人在生活、情感等方面的生存状态所产生的影响,以及乡政府,村委会的管理办法。
2.有针对地对苏家垱乡留守老人的生活,情感等方面的生存状态提出建议和对策,以帮助他们改善生活,增强幸福感和安全感。
3.结合苏家垱乡留守老人的实际情况,从特殊性到普遍性,为现今中国社会面临的农村留守老人这一社会性难题提供可以借鉴的材料,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七、调查方法:
①实地走访,深入苏家垱乡乡政府及三个行政村的田间、地头及农户家中,通过问答,观察等方法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②上网查询,利用网络资源,搜索有关于农村留守老人的资料。
八、调查背景:目前,我国民工总数已经超过了一亿,形成了举世瞩目的“民工潮”。随着大量劳动力外出,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对农民工留守家属们在生活、情感等方面的生存状态产生了明显的影响。留守老人们的心理和生理上都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在一些报道中我们时常会听到有留守老人因过度劳累而瘫痪等问题。农村留守老人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性难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关注。而苏家垱乡正好是这样一个典型例子,绝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留守老人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正文 通过我们实地调查,走访农户及苏家垱乡乡政府工作人员的介绍,我们了解到苏家垱乡的一些基本情况。
星子县苏家垱乡位于星子县城西南 42 公里。濒临鄱阳湖边,二面环水,西与共青城、德安县为邻,南与永修县相望。水陆交通极为便利,红壤丘陵和湖洲构成全乡地况,区域面积 88.8 平方公里,辖桥浦、乐平、开福寺、香山、水口、大桥、青山、金垅、土牛、竹林共 10 个行政村和苏家垱垦殖场。耕地面积 25706 亩,山林面积 11500 亩,总人口 27014 人。
苏家垱乡境内湖汊众多,有牛轭湖、寺下湖、曲湖等。可养水面 16700 余亩,水质优、无污染,其中寺下湖是九江十大淡水湖泊之一。全乡水产品总量占星子县的 70%,是星子县水产品主要生产基地。
苏家垱乡素有“天然粮仓”之美称,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红薯、麦类兼之;经济作物以棉花、油菜为主;茶叶、柑桔、梨近几年发展较快,庭院经济效益凸现。2002 年,浆潭联圩在上级部门和县农开办的大力支持下,进行了农业综合开发,建造“双效田”6000 余亩,是发展特色农业的理想投资之地。浆漂圩为“2799”项目工程是一九八二年由联合国投资开发、精养鱼池面积 1000 余亩,在 80—90 年代曾发挥过极大的经济效益,但随着市场的变化,传统水产养殖效益低,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
苏家垱乡属丘陵地带,荒山海拔低,土质适宜于发展果业。近几年,借退耕还林契机,大力发展果业生产,到目前为止,共开发果园面积 3420 亩,正常年景水果总产可达百余吨。
这就是苏家垱乡的基本情况,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出苏家垱乡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乡,辖区内工业很少,迫于生计,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留在农村里的只有一些老人,妇女,儿童,留守老人的问题引起了我们的关注。
7 月 7 日到 7 月 12 日,我们连续走访了苏家垱乡乡政府,水口村,大桥村,土牛村等地方,听取了乡政府工作人员、村干部的介绍,和留守老人进行了认真的交谈,观察了苏家垱乡三个行政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状况,通过这些途径我们收集到了很多关于农村留守老人的材料。
一、调查村基本情况与现状
被调查的这三个村共有农村住户 1500 多户,总人口 7500 多人,其中 60 岁以上的人915 人,占总人口的 12.2%。子女不在身边的留守老人 253 户,403 人,占 60 岁以上人口的44.04%。这三个村中人口老龄化程度高、留守老人较多的是土牛村,该村总人口 1130 人,其中 60 岁以上的 152 人,占 13.45%,留守老人 106 人,占 60 岁以上人口的 69.74%。
1、生活简朴艰难,居住环境差。我们在调查访问中发现,大多数留守老人饮食非常简单,他们只求温饱,特别是在农忙季节饱一餐饿一顿是经常的事;因年纪大无法对房屋进行修缮,房前屋后杂草丛生、屋顶瓦片支离破碎,逢雨天室外下大雨、室内下小雨更是家常便饭,其景象令人触目惊心。
2、留守老人还承担着繁重的体力劳动。除少数年龄特别大,行动不便的留守老人外,普遍从事农业生产劳动,有的 70 岁以上仍然从事体力劳动,与其他老年人相比,劳动强度更大。如土牛村的周老伯,男,72 岁,老伴 74 岁,两个儿子、媳妇都出外打工,长孙 4 岁随父母在外,长孙女 2 岁在家须照顾,还种有两亩多的地,购买农肥就把上年收成的稻谷卖掉一部分用来买肥,还好有经销商送肥到村,帮忙把肥料送到家里,不然即使有钱也没办法把肥料拉回家中,施肥时跟背婴儿似的背着肥到田里的,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3、担负起抚养教育孙辈的重任。被调查的三个行政村大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将子女留在农村父母身边,由自己的父母看护小孩,带子女上学。由于农村老人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大多
数老人只管供孩子吃、穿,至于学习、心理、性格和道德教育,就只能听之任之了,带小孩子力不从心,有的连自己照顾自己也成了问题,大大地增加了留守老人的生活负担和精神负担。
4、老人遭遇排斥。因老年人闲暇时无处可去,村里的小卖部又往往是人群集聚地,老年人因无购买能力,到其场所闲坐时亦不受店主欢迎。水口村有老年协会,大桥村有农家书屋,但在调查过程中,大部分老人表示不知情,老年协会、农家书屋很少举行活动,即使举行活动也很难收到通知。
针对我们调查的行政村的基本情况和现状,7 月 13 日我们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认真思考,我们认为农村留守老人存在以下问题。
二、农村留守老人存在的问题 1 经济状况依然较差 子女外出务工使家庭经济条件得以改善,但由于他们的相对收入也不高,且他们大部分都有自己的家庭,还要供子女上学,所以大部分老人还要靠自身劳动来维持平时生计。一般老人和儿子一起生活时开支主要由儿子负担,但是子女外出后,他们就得自己担负起生活重任。少数子女每月会给予一定的赡养费,但大部分还是得靠他们自己。因为苏家垱乡地处偏远的农村,经济情况不允许而且有些地方交通条件不是很好(比如水口村通往乡里的那条路,平时还可以走走路,一到下雨那就是泥泞不堪了,别说骑车,走路都成问题),所以他们所吃的菜和米都是自己种的,使用柴火而不是煤气或沼气。由于收入较低,老人们的生活很拮据,一般农村家庭虽说有多个儿子,但是每个儿子收入都不高,勉勉强强维持生活,尤其是生活不能自食其力的。
2 老人们成了家里的劳动力,下地干活,劳动强度加大 子女在家时总是会帮忙干一些农活,但外出后,老人们就得自己干。我们在苏家垱乡大桥村调查时,殷大伯告诉我们,他每天平均有 5 个小时都在忙着干农活,像是种菜,锄草,翻地,收割等等。碰上农忙时节,劳动强度和时间还会加大。殷大伯还说,一般每户都会养一些牲畜(比如牛、猪等等),因为他们还要靠这些来获取收入,增添家用,这是大部分留守老人的主要收入来源。而饲养这些也给老人们增加了劳动负担。此外,由于苏家垱乡妇女外出参工率的增加,而能进城随父母在城市接受教育的农村儿童据估计在只有 5%左右,老人们再度增加了照顾孙子孙女的家务责任。
3 留守老人的医疗卫生状况仍不容乐观 人到老年,身体的抵抗力就会下降,因此也就更容易患病。如今,虽然医疗条件得到了改善,但是由于经济收入不高,还是存在着“生不起病,拿不起药”的现象,有病不医的情况不在少数,由于支出习惯和现实经济能力的考虑,“小病抗、大病挨”仍是多数老人的选择。大多数农民医药费的支出占了他们收入的绝大部分,想做到有病就医实在是难啊,因此,他们在生病时往往就这么拖着,只有少部分会去看医生。现在通讯方便,老人一旦生病,子女马上就能得到消息,大部分老人认为如果通知子女,他们会回到身边,否则再有能力人家也瞧不起你,周围的舆论会造成很大的压力。但也有一些子女因为工作忙或是路途远而没有回来,只是打来电话询问。一些留守老人最关心的事是怕自己生病时没人问,老人们发出了“不求长寿,但求健康”这样的悲观感慨。土牛村的周大妈就告诉我们,去年她曾生过一场大病,乡里不敢接收,子女不在身边,那种痛苦一辈子都忘不了。
4 留守老人的安全问题 在调查中显示出两种安全问题,一是被欺骗,二用火用电安全。由于老人们的文化水平和鉴别能力的限制,而且现在伪造假币技术的提升,老人们很难区分真假,土牛村有一位老人就表示他曾收到一张 100 远的假钞,当时他根本不知道,直到使用时别人跟他说才发现。
老人们大部分都是使用柴火的,烧完后他们没有把碳火用灰覆盖掉,导致事故发生。因此,老人的安全问题还是值得注意的。
5 留守老人的赡养问题 尊敬老人,关爱老人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赡养老人更是子女义不容辞的事情。每个人都有老来之时,每一位老人也都希望自己的晚年能够开心地度过。大多数子女都是能尽自己的本分去赡养老人的,但也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原因在于子女经济实力本来就不怎么样,支付不起对老人的赡养钱,有的虽然也在外打工,但却搞不到钱,几千元收入自身难保,再加上他们自己的家庭本身开销也大。当老人有好几个子女时,由于各家经济实力不平衡更容易产生纠纷,导致老人的赡养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还有一些两代人特别是婆媳关系不好的,两方便会产生争执。更糟糕的是有的老人甚至一年到头都得不到儿子一丁点的赡养费,媳妇更是认为他自己还有能力去干活,不需要给。这样的情况着实令人心寒。农村社会养老体制的不健全也给老人的养老问题增加了难度。
(六)老人的心理、情绪问题 由于子女常年在外,有的甚至好几年没有回来,老人们难免有孤寂之感。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一些留守老人是没有老伴的,是孤单一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是孤独。子女外出虽是为了提高生活条件,但也因此让老人们感到孤独、无助。
三、解决留守老人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1 推进农村经济改革,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吸引外出的农民工回家乡发展 大部分的农民工一年的收入也并不乐观,再加上物价的上涨,在城市里任何东西都必须是花钱才能得到,所以他们的生活也并不是很好,而在农村至少自己也还可以种些菜。他们外出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村无法赚取收入。因此,只要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给他们提供生财、致富之道,定能吸引大部分人回来发展,在这方面村干部要做好带头工作,积极带领村民探索,结合本村的实际情况,政府也应给予大力支持,在技术、经济上给予支援。这样,不仅能提高村民收入,还能是老人们不再感到寂寞,也使老人能跟子女一起享受天伦之乐,减轻老人的劳动强度,使他们安安乐乐地度过晚年。在这方面苏家垱乡还是做出了一些成就,比如我们参观了罗宝山生态园,他们的循环经济有利于当地人就业,增加收入。土牛村的周书记还告诉我们,随着共青城的发展,有很多土牛村的村民在共青城打工,这样就能很方便地照顾老人。
2 村委与子女共同努力,降低老人劳动强度 老人的劳动强度主要体现在农忙时节,因此在农忙时村委可组织一部分离家不远的子女们回来帮忙,或是让留守老人的子女们出一些钱雇人帮忙。妇女也外出打工的尽量劝其将子女带到外地上学,不要将这个重担留给留守的父母们。大桥村的书记就向我们表示,他们就是这样做的。
3 加快农村医疗卫生组织建设,切实解决老年人的看病难、无钱治病的问题 农村的医疗卫生工作相对落后,老年人看病难,就连吃药、打针和患病护理都有困难。在农村要普及卫生健康知识,搞好疾病预防工作。要在老年人中加大卫生健康知识的普及工作,大力开展老年人的健康知识教育,告别不良的生活卫生习惯;和愚昧迷信的行为作斗争,提倡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定期开展健康检查,做好老年病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控制病情发展,降低常见病、老年病的发病率和致残率;在农村推广全民健身运动,增强老年人体质,搞好疾病的预防工作。
4 要普及用火、用电安全知识 留守老人们很多都不懂得用火、用电安全的常识,因此政府要定期派工作人员走村串户,了解农村用电情况,向老人们讲解安全用电常识和当前电价执行标准,使老人们真正用上“明
白电”、“放心电”。同时,工作人员还要深入到一些留守老人家里,查看线路,发现异常,就地解决,消除安全隐患。同时邻里之间要相互帮助,发现有安全隐患...
相关热词搜索: 调查报告 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