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党史学习 >

基于学习效能感学习能力培养(学习随笔)

时间:2021-10-26 17:32:53 来源:网友投稿

 基于学习效能感的学习能力培养 (学习随笔)

 伴随新世纪的到来,人类正在迈向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可以预言,人类经济发展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知识将成为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这一深刻的社会变革对当今基础教育的课程发展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要求教育尤其是课程及时做出敏锐的反应。为了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保证新世纪教育质量,就必须根据新世纪社会的变革来探索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新的课程理念把教学中的情意因素和过程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来理解,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以实现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做到知识习得、思维训练、人格健全的融合。可以说,转变学习方式、生成学习能力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

 我国基础教育普遍存在着“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师教怎样学,学生就怎样学”而带来的教育质量低、学习效率差和课业负担重的问题。这些弊端导致的不良后果就是学生的学习观异化、学习动机不端正、学习归因消极。为此,我校早在“九五”期间就开展了《学习方法指导》、《中学教学中的元认知理论及其实践研究》等课题的研究,课题组在改进教与学的方法与策略、提高学习成绩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从发展的趋势来看,我们感到学生的发展性学力还比较欠缺,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有待于进一步加强,而其根本是学习效能感的提升。基于此,我校又开展了本课题的研究,其目的是使学生能有效地控制学习过程、调节学习策略,增强对自己学习过程的认识,提升学习过程中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学会提问、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学会反思。真正将“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积极探索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反思者”这一教育理念落实到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出一种在真正意义上尊重人的主体性、激发人的创造性、相信并注意开发人的潜力、便于人与人交际与合作的崭新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让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主的需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一.问题与任务 (一)存在的问题 1.功利性的学习观导致学习动机不良,出现学习的异化现象 现代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被动接受信息刺激的过程,而是主动地构建知识意义的过程。学习需要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学应该由向学生传递知识转变为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性、个性和创造性和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动机的激发与维持以及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性支持。

 我国基础教育的问题不是学生学业失败,而是学习本质的异化:学生学的越多,就越被动;掌握的知识技能越多,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就越薄弱;自认满腹经纶,却觉无用武之地。我们不禁要问:在我国,学习何以成为异化人的力量? 学习的异化现象,究其根源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功利主义的学习价值观。功利主义学习价值观以追求个人利益为中心,为考试而学,为进入名牌大学而学,为社会升迁而学,至于学习的内在价值则无足轻重,加剧生生、师生甚至是学校之间了不和谐的竞争,学生、教师甚至学校缺乏合作精神,导致个性发

 展的缺失。二是以教促发展的教学观。功利性的学习观必然导致以教促发展的教学观,这种教学观把学生看成是“知识的容器”,他们的任务是接受知识,成为理想社会所要求的“具有理性的人”,教师则为学生未来的发展设计所谓“最新最美的蓝图”,无视学生的实际需求,无视学生的变化发展,把学生看成没有选择权利的、被动的个体。在学科教学中,不去考虑社会、学生的变化,而采用千篇一律的教学和评价方式,忽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能动性,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从而使教育脱变为简单的“驯养式”活动,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体意识和学习的乐趣;它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那种程度,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

 可见高中生所表现出来的学风不正与学风不振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受功利性学习观的影响,在眼前利益的驱动下,其学习行为就表现出很大的功利性和被动性,学习动机不良,学习异化现象日趋严重。

 2.不良学习动机使得学习消极被动,学习效能感下降 学生都是带着对知识的崇敬,对知识的好奇与渴求跨进校门的,他们具有强烈的探究知识奥秘的愿望。但是,在现实的教育中,由于学校过分关注学生的学习分数,当学生没有达到教师要求的分数时,学生体验到的就是一种失败感,渐渐就形成一种期待性焦虑,对学习产生厌倦和无奈感,学习起来觉得索然无味。

 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两种成就动机,一种是力求成功的动机,一种是避免失败的成功动机。过分关注学习分数,就容易强化学生避免失败的动机。当学生避免失败的动机强时,他们学习起来就变得消极被动,不敢轻易尝试,上课回答问题,没有十足的把握,不会轻易举手,害怕答错,不敢创新和冒险、思维受到压抑,习惯于接受现成的灌输,而没有了主动探索精神。

 关注学习分数的学生容易把自己的成绩与其他人做比较,当自己成绩好于他人时,容易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自己天资聪明或运气不错,表现为易趾高气扬或暗自窃喜;当成绩差于他人时又容易归因于自己能力不行或运气不佳,表现为自卑自责或怨天尤人。特别是那些在一定时期内成绩持续不理想的学生,如果总是把失败归因于自己能力不足,就容易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感,严重影响到学习的效能感。关注学习分数带来的负面效应除了对当前学习的不良影响外,还直接影响学生对学习的态度,有的学生为了取得理想的分数不择手段地选择作弊、抄袭他人试卷、偷偷涂改成绩等错误行为。

 因此,我们在分析了现行教学中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各个方面后,结合学校的实际,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缺乏的自信的学习品质,选择了学习效能感作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点,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感、倡导以学习促学生发展的教学观、重建多元化的学习指导观、创建师生学习共同感几个方面入手,使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乐于学习。

 (二)研究的任务 1.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感 学习效能感是自我效能感在学习领域内的表现,是指学生对自己学习能力的信念,即对自己能否利用所拥有的能力或技能去完成学习任务的自信程度的评价,是学生对控制自己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效能感,使学习效能感有效地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

 (1)

 学生学习效能感的建立,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从而决定自己学什么,以什么方式去学。在知识急剧增长和更新周期加快的今天,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已转变为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生只有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在采取学习行动之前,从自身能力出发,考虑问题,分析问题,并做出决定,避免学习的盲目性,目标明确,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学生学习效能感的建立,能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困难所呈现出的努力程度和坚持性。学生学习效能水平高者往往学习认真,有恒心、有毅力克服在学习中各种因素的干扰,富于挑战精神,积极主动的接受教师的指导。而学习效能水平低者则相反,由于对学习的行为和效果以及教师和教育的作用认识不够,往往表现为不认真听课,在学习过程中一通困难就打退堂鼓,影响学习行为的表现发挥。

 (3)

 学生学习效能感的建立,能有效地提高教师教育效能感,反之,教师教育效能感又促进学生学习效能感,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有依靠教师的帮助,才能在短时间内把丰富的知识转化为个人的精神财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认识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教师施与的影响,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而是主观能动的反映,接受什么,排斥什么,掌握什么,舍弃什么,都是由学生自己选择决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在学生主动的积极的配合下,才能得以成功。因此,研究教师的教育效能感必须联系学生的学习效能感,如此才能真正促进教师的教育效能感,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

 2.倡导以学习促发展的教学观 由于以教促发展的传统教学观和发展观、功利主义倾向的学习价值观的存在及其带来的弊端,我国的素质教育没有也不能落到实处,收效甚微。更多地,我国把教育与课内外教学放在了让学生“学会认知”上,而忽视了另外“三会”。只有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倡导并坚持“学会主体,教为主导,促进学生个性完善发展”的教学观和发展观,立足于以学促发展,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他们的主体精神,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能使他们得到主动、全面的发展,从而为他们的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我国教育教学理论应走向以学习指导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的素质教育教学理论的发展阶段。

 需要指出的是,从重“教”转向重“学”,倡导以学习促发展的教学观和发展观,并不意味着教师的“教”已不重要。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两者的有机结合,才是完美的教学。只是教师的“教”最终要落实在学生的“学”上。

 3.重建多元化的学习指导观 教师一直被认为是知识的传授者。“传道、授业、解惑”被认为是教师的天职。但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过程,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应该充当的是参与、促进和指导的角色。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教学生学习任何科目,决不是对学生心灵中灌输固定的知识,而是启发学生主动去求取知识与组织知识。

 新课程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互相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学生互教互学。教师不仅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而且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当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教师还应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教师除了参与、促进学生的学习之外,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不仅仅是指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还包括对学习目的、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及学习过程的指导,更重要和更本质的是对学生如何做人的指导,即在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同时,教会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发展。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生存与发展为核心、质量及其整体效益为宗旨,把教育教学的研究重心,由以研究教师的教为主,转移到研究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为主,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感为核心去研究、设计“教”与“学”,并致力于学生的知、情、意、行的整体发展。

 4.创建师生学习共同体

 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间积极有效互动的动态生成过程。新课程认为教师不能把自己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加于学生,师生之间应当真诚相待,互相接受对方的情感和观点,相互理解。要避免非人格的知识专制,尊重学生的存在,使学生体验到平等、民主、关爱,形成积极而丰富的人生态度和体验,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凸现和彰显,创造性得以解放。而且积极互动的师生关系也是促进意义学习的重要因素。

 因此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真正成为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

 二.习得与生成 (一)调控学习心理,提升学习效能感 1.制定合理目标,树立学习自信心

  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不仅受到外部强化和替代强化的影响,也要受到自我强化的作用。自我强化是指个体能自发地设定目标,并依靠信息反馈进行自我评价和调节。目标设置对自我效能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没有事先设置的目标作为衡量绩效的标准,人们就很难判断自己做得怎么样,以及自己的能力如何。事先设立学习目标可以便人们在目标达成时,体验到成功,从而使自我效能感得到提高。因此,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效能感,首先就要指导学生自主地建立合适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头脑中有清晰、简明的学习目标,这样才能指导其学习行为,促使其取得成功。学生在学习目标的意识上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有的学生所罗列的目标就是记住所学的知识,而有的学生则更多的包括布鲁姆目标分类学中的更高级目标,如综合理解与应用。我们当然重在培养学生的后一种目标意识,因为描述了多种目标的学生比只描述了一种目标的学生思维更深刻,更富有创新意识,成绩更优。

  由于学生在智力结构和发展水平上是有差异的,其成长环境和各自经...

相关热词搜索: 学习 效能 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