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精神是怎样炼成的? 一、沂蒙精神简介 沂蒙是革命老区,也是一片奉献的热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根据地始终是我们党和军队重要的根据地之一。八路军山东纵队、115 师司令部、新四军军部、华东野战军总部、山东省党政机关,曾长期驻扎在这里。
从 1938 年到 1949 年,在长达 12 年的革命斗争岁月里,沂蒙人民为革命胜利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奉献,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模范人物蓬勃涌现。当时沂蒙根据地 420 万人口,有 120 多万人拥军支前,20 多万人参军参战,10 万多革命先烈牺牲在这片土地上。
在硝烟弥漫的蒙山沂水,党和人民军队为了人民利益出生入死、浴血奋战,沂蒙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舍生忘死、奋勇支前,共同锻造了“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
“我一来到这里就想起了革命战争年代可歌可泣的峥嵘岁月。”2013 年 11 月 25 日,踏上山东临沂这片曾饱受战火的土地,习近平总书记感慨万千,“在沂蒙这片红色土地上,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儿女,沂蒙六姐妹、沂蒙母亲、沂蒙红嫂的事迹十分感人。” 二、沂蒙精神的内涵 沂蒙精神的概念提出于 1989 年,历经几次凝炼,终于在 1997 年,中共临沂市委、市政府广泛吸纳各界关于沂蒙精神的研究成果,认真总结临沂人民在改革开放实践中的新创造、新经验,进一步把沂蒙精神概括为“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
爱党爱军——沂蒙精神的灵魂 开拓奋进——沂蒙精神的主题 艰苦创业——沂蒙精神的品格 无私奉献——沂蒙精神的核心 习近平总书记把沂蒙精神的特质高度概括为“水乳交融、生死与共”。
三、沂蒙文化小故事 在山东沂蒙红嫂纪念馆,《沂蒙母亲王换于》展室真实再现了当年王换于冒着生命危险创办战时托儿所的感人事迹。
王换于是沂蒙红嫂中的一员。她和儿媳张淑贞创办战时托儿所,1939 年秋到 1942 年年底三年多时间里,抚养了 30 多名革命后代和 8名烈士遗孤,其中包括罗荣桓、徐向前等将帅的子女。
当时物资十分匮乏,她们就把自家刚出生的孩子放到一边吃糊糊汤,把奶水喂给年龄小、体质差的托儿所孩子。40 多个孩子健康成长,而王换于自己的 4 个孙子,却均因营养不良不幸夭折。
很多年后,女儿于爱梅问母亲张淑贞,当时为什么那么狠心?张淑贞说:“自家的孩子,没了还能生养。同志们的孩子要是没了,恐怕就没有了血脉,咱舍上命也不能让烈士断了根呀。” 山东临沂市常山庄村沂蒙红嫂纪念馆,记录了很多沂蒙红嫂的故事。一个个感人故事背后,是她们用生命写就的军民鱼水赞歌。
山东临沂蒙阴县烟庄村,是“沂蒙六姐妹”的家乡。
解放战争中,“六姐妹”带领全村为部队烙煎饼 15 万斤,凑集军马草料 3 万斤,洗军衣 8000 多件,做军鞋 500 多双。
1947 年春,解放战争进入重要时期。正是有了源源不断的后方支援,华东野战军在孟良崮战役中,仅用三天时间一举歼灭国民党军队中最精锐的部队——整编 74 师,初步扭转华东战局,为我军战略反攻奠定了基础。
大军联营七百里,村村灯火到天明。
70 多年前,烙煎饼做军鞋,带领乡亲们全力支前的“沂蒙六姐妹”让人动容。70 多年过去了,在脱贫攻坚战的最前线,涌现了新时代的沂蒙扶贫“六姐妹”,她们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故事又传颂在这片土地上——经营进出口服装的企业将扶贫车间开进了山区,让近三百名留守妇女学到技能赚了钱。
沂蒙精神,是全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励着八百里蒙山沂水儿女,继承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干出一番新天地。
相关热词搜索: 党课 是怎样炼成 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