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党建引领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 工作的调研报告 (2020 年 12 月)
中共 XX 区 XX 乡党委书记
王磊
按照 XX 区委关于扎实开展脱贫攻坚工作调研的具体要求,本人利用周末和节假日期间,采取“四不两直”的方式,实地察看 XX 乡 9 个行政村以及德约寺管委会、XX乡中心完小、XX 乡派出所、XX 乡卫生院,现场召开座谈会8 场次,个别走访 12 户群众家庭,围绕党建促脱贫攻坚、助推乡村振兴等工作中开展专题调研,并形成本报告。
一、基本情况 XX 区 XX 乡下辖 9 个行政村,1 座寺庙,党组织总数 12个,其中:党委 1 个,党支部 11 个;党员总数 394 人,其中:女党员 89 人,占党员总数的 22.58%;农牧民党员 346人,占党员总数的 87.81%。2020 年新增党员(含调入)共计 12 名。截至 2020 年底,共实现 201 户 576 人和 9 个贫困村脱贫退出,贫困发生率“清零”。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以党建引领产业发展,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支部带动,引领集体经济发展。采取“支部+协会+贫困户”的模式,扩大村集体经济,带动贫困户就业增收。若尼村党支部建立农畜产品中转站,解决了建档立卡户和剩余劳动力的就业,2020年实现增收4万余元。
能人带动,引领个 人学技创
收。利用能人带动的示范效应,带动贫困户致富增收,同时以2017年村(居)换届为契机将致富能手选进村“两委”班子,切实发挥带动效用。博巴村委会副主任次仁积极发展彩绘项目,极大地带动了农牧民增收,加快了脱贫攻坚的步伐。
(二)优化组建基层党组织,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过硬。打造先进支部。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带动作用,树立 XX 乡嘎达村、瓦扎村“党建+美丽乡村”党建品牌,创建党建标杆示范工程,充分发挥示范点辐射带动作用,提升全乡基层党建工作水平。
提升中间支部。不断建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通过“抓两头带中间”,摸排确定郭那村为“中不溜”村,充分利用《XX 区农牧民党员学习手册》,不断提升党员理论素质水平和“双语水平”,加强班子建设特别是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和后备干部队伍建设。
整顿后进支部。强化软弱涣散整顿。结合实际,制定学习计划,积极组织党员干部和农牧民群众开展集中学习培训,切实提高思想觉悟;深入开展整顿工作,积极落实“四个一”工作措施,不断压实整顿工作责任。
(三)建设靠得住作风硬能力强的骨干队伍。
发挥驻村工作队作用。各驻村工作队紧密结合新七项驻村工作任务,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驻村工作的重中之中,大力宣传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各乡镇结合实际,创办、扩大村集体经济,积极改变群众思想观念。各驻村工作队帮助所驻村(居)“两委”理清发展思路 30 余条,制定、完善、实施经济发展规划,从各渠道争取项目。
提升 贫困村党组织书记
整体素质 。2017 年 12 月村级党组织换届工作以来,选出的新一届班子中书记、主任“一肩挑”9 名,班子中致富带头25 名。组织开展村党支部书记、主任培训 2 期,重点针对党组织班子履职服务能力、脱贫致富能力进行培训,学习先进经验及做法,参训人数 22 人次,进一步提升村级党组织班子理论水平和履职能力。
发挥 乡村振兴专干 作用。我乡 8 名乡村振兴专干充分发挥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协助村“两委”抓好社会稳定、脱贫攻坚、产业发展、生态环保、移风易俗、服务群众、基层党建等各项工作。
(五)强化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服务能力。
强化村 党支部 的领导作用。各村党支部加强对共青团、妇女等团体的领导,村党支部书记、班子成员兼任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组织负责人,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一评定”,规范“三务”公开,村级工作领导有力、运转有序、治理有效。发挥 党员先锋模范 作用。强化党员意识、标杆意识,带领群众推进移风易俗、摒弃陋习、改进生活方式、提高环卫意识、淡化宗教消极影响,帮扶农牧民用科学技术增收致富、破除迷信、科学求医、健康生活。
三、存在主要问题 (一)村级党组织引领致富能力不强。由于地域原因,当前村级党组织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本地村干部不能很好的理解各级相关政策,村级党组织党员干部老龄化严重,党组织作用发挥作用不明显;部分村党支部存在“等、靠、要”思想,接受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的主动意识不强,学习
掌握现代科学技术能力弱,劳动技能低,科技发展意识淡薄;村级党组织工作由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代劳的现象严重,村党组织班子文化理论水平偏低,遇事依赖选派支部书记和驻村工作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加强。
(二)村级集体经济仍然薄弱。受地理因素限制和干部群众文化水平较低影响,部分村商品流通意识较差,仍然过着靠天吃饭和靠国家政策拨款过日子,“等、靠、要”较为严重,甚至部分村干部目光短浅,缺乏改革创新的勇气,对发展村集体经济项目不予以支持;有集体经济收入的村,多数存在收入来源单一、经常性、稳定性收入偏少等突出问题;部分村仍然没有村集体经济实体项目,主要依靠 XX 区“飞地经济”项目分红。因自然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所限,引进人才难、留住人才更难,产业建设缺少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少数贫困群众思想观念保守,对政府各项优惠政策及措施无动于衷,接受新事物、新技术的能力较低。
(三)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由于农牧民观念保守、受教育程度较低,交通不便、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活动的范围狭窄,部分贫困群众由于缺乏资金、缺少劳动力和脱贫思路,自身发展能力、脱贫能力严重不足,加之国家的扶持力度大,享受的优惠政策多,群众在满足温饱之余基本没有额外的要求,缺乏增加自身收入的动力,仍然存在“等靠要”思想。
四、下步工作打算 (一)在责任落实上下功夫。狠抓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等重点工作任务,找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与脱
贫攻坚工作的结合点,把“两张皮”拧为“一股绳”。把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重心放在找“贫”根、寻“困”源上,确保扶贫开发工作做到哪里,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工作就开展到哪里,实现党的建设和扶贫开发“无缝对接”。坚持做到把脱贫攻坚与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推动、同考核,定责任、定目标、定时限,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上下联动、各方配合、齐抓共管工作格局。
(二)在教育引导上下功夫。做好扶智与扶志相结合,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对群众的教育引导作用,真正找准贫困群众的需求点和诉求,引导群众改变被动、观望、依赖的心理,克服“等靠要”思想,激发内生动力,用自己的双手拔掉自己的穷根子,变“被动”为“主动”,在解决好群众“富口袋”的同时解决好“富脑袋”的问题。
(三)在改善公共基础设施上下功夫。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切实抓好“5+N”措施落实,大力实施“十项提升工程”。充分利用好国家投资、援藏投资、行业投资和社会投资等渠道,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脱贫巩固提升的突破口,使农牧民群众享有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
(四)在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上下功夫。抓实村级集体经济,找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与精准脱贫的结合点,实现从“输血”向“造血”功能的转变,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坚持因村制宜、因地制宜,创新发展模式,重点抓好合作社经济,鼓励村党支部领办创办合作社,大力发展各类合作社,将更多的贫困户纳入其中,
提高脱贫致富的本领,增强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
(五)在精神文明创建上下功夫。扎实加强党员干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建设,切实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开展“乡村文明户”等评选活动,进一步拓宽和深化群众精神文明创建,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深入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以普及文明礼仪、规范公共秩序、净化城乡环境为重点,结合“七城同创”工作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采取有效措施,重点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明礼仪知识宣传普及教育活动,着力营造人人知礼仪、重礼节、敏言行的浓厚社会氛围。
相关热词搜索: 脱贫 攻坚 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