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阿育王文化旅游区(筹)策划背景
今宁波鄞州东部五乡镇的宝幢片区,早在2200多年前的秦始皇时代,此地已设县治,古称鄮县。据考证,在略微早一些的战国后期,约公元前二百数十年时,基本处于同时代的古印度孔雀王朝最著名的千古一帝阿育王,就已将盛载有佛祖释迦牟尼真身头顶骨舍利的宝塔(即阿育王塔)遣送传入此地;在同一时期传入中国的阿育王塔总共有十九座。
约五百年后,阿育王塔已所存无几。至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高僧刘萨诃(法名慧达)发愿苦心遍寻,当他由北而南走遍山泽,费尽周折,来到鄮县鄮山鸟石岙时,终于找到了阿育王所造遣的此一玲珑精致的舍利宝塔圣物,即就地修持行道,结茅供养。以后又因该阿育王塔而建阿育王寺,从此大兴佛教,禅宗法脉代代传承,梵净香火绵延不绝。
至南朝梁武帝时,阿育王寺即已名闻天下,塔居神州第一。
而据唐代释道世所编著《法苑珠林》三十八卷中的记载,也证明了此塔原本就是位列在中国十九座阿育王塔之首,地位极其尊崇。在道世编著《法苑珠林》时,阿育王塔已然是只有极少数尚存,大多数已毁。
至新中国建立时,中国境内原有的十九座阿育王塔中,惟此仅存,世所罕见,更显弥足珍贵之至。
鄞东的佛教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拥有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声名远播,影响甚广;阿育王寺作为中国唯一以印度最著名护法帝王“阿育王”命名的佛教禅宗名寺,更素有“东南佛国”之盛誉。
位于鄞东五乡镇境内,以国务院所确认“全国汉族地区佛教重点寺院”的阿育王寺为龙头,集合浙东佛教四大丛林之一的七塔寺遗址,以及全国少有的文武佛三位一体的铁佛寺等文保单位,再加上最近又惊喜发现的千年古寺明觉寺遗址,这些历史文化遗产级别之高、数量之集中以及特色之鲜明卓绝,在宁波乃至全国都是非常引人注目,是国内非同凡响、不可多得和极具优势的佛教文化旅游资源。
为了在新形势下统筹兼顾好这些历史文化遗产的妥善保护和科学利用,进一步促进有鄞东特色的文化旅游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们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对相关情况进行了细致而周密的调查研究,并组织专家组和有关规划设计单位进行了深入研讨与反复论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于筹建“中国阿育王文化旅游区”的构想。
一、主要资源状况及开发条件
五乡历史优久,文化底蕴深厚,镇内旅游资源丰富、分布相对集中、特色鲜明。
(一) 阿育王寺
1、历史文化渊源
阿育王寺位于今浙江省宁波鄞州东部五乡镇宝幢村鄮山南麓。因寺内珍藏有释迦牟尼真身舍利及玲珑精致的舍利宝塔而闻名中外,深为国内外佛教信徒所崇敬仰慕。
有关该寺的历史文化渊源故事和神奇灵异传说非常多。
公元前486年,释迦牟尼涅槃,弟子阿难等荼毗(意即焚化)其身,有骨子如五色珠,光莹坚固,是为舍利。据佛典记载,孔雀王朝的阿育王皈依佛教后,造了八万四千座宝塔,每座塔中均藏有释迦牟尼佛的真身舍利,送到世界各地。另据《阿育王传》载:“佛寂百年后,有阿育王出世,取前舍利,夜役鬼神,碎七宝末,造八万四千塔。尊者耶舍,舒指光八万四千道,令羽飞鬼各随一光尽处,安立一塔。于一日中,遍南瞻部洲,震旦国者,一十九所。”震旦国即古代中国,这十九座阿育王塔在古代中国的分布情况,《法苑珠林》三十八卷中有详细记载,其中“西晋会稽鄮县塔”排列在十九座塔之首位。至新中国建立时,惟此仅存,即今浙江鄞东(古鄮县)阿育王寺内的阿育王塔,其余十八座俱皆早已损毁湮没在漫漫历史长河中。
《高僧传》等许多古籍中都记载了西晋高僧刘萨诃(法名慧达)寻找和发现该塔的故事。西晋太康三年(282年),慧达发愿要寻找宝塔,当他由北而南走遍山泽,费尽周折,来到鄮县鄮山鸟石岙时,忽闻地下有铮铮钟声,便诚心祈祷膜拜,诵经念佛,三天三夜后,果见从地里涌出眩人心目的小宝塔,塔四方五层,高约尺四,方广七寸,内悬宝磬,中缀舍利。这就是阿育王所造的那八万四千座舍利塔之一。慧达寻得宝塔后,即就地修持行道,结茅供养。
东晋义熙元年(405年),安帝敕建塔亭、禅室,赐二十七个僧人守护。南朝宋元嘉二年(425年),宋文帝敕寺僧佑创寺院,立阿育王常住田。十二年又建塔寺。至此寺已初具规模。
梁武帝萧衍大兴佛教。普通三年(522年),武帝赐“阿育王寺”额,并扩建寺院,梁著名书法家萧子云书寺额。大同五年(539年),武帝听说阿育王寺藏舍利塔的木浮图遭损坏,立即下诏,由其孙岳阳王萧察负责把原三层的浮图增为五层;赐黄金五百两,造铜佛四百躯,写经论五百卷,铸四铁鼎以镇四角;拨兵士三千在舍利塔周围设营防守;敕免阿育王寺田赋。自此阿育王寺名闻天下,塔居神州第一,名士倾心皈向。
唐天宝三年(744年),著名高僧鉴真和尚第三次东渡日本阐扬律宗,船在舟山海面触礁沉没,鉴真及随员被救起,安顿在阿育王舍利塔殿,绍兴、杭州、湖州、宣州等地寺院的僧人纷纷来请鉴真讲道受戒。唐中宗遣使赐金,下诏加护,阿育王寺达到了初盛。唐曾昌五年(845年)武宗下令灭佛、废寺,焚佛经,迁舍利塔藏诸越州官库。懿宗咸通中,观察使杨严奏舍利塔发出异光,认为国内祥瑞,要求朝庭增派僧人守护。懿宗准奏,诏度三十七守之。
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阿育王寺被朝庭定名为“阿育王山广利禅寺”,拓展为十方禅刹。熙宁元年(1068年),大觉禅师怀琏出任阿育王寺第五任住持。是时“法席鼎盛,名播天下”。元祐六年,怀琏筑宸奎阁珍藏宋皇御笔,苏轼作《宸奎阁碑铭》。一时人才辈出,四方问道者源源不绝。阿育王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中兴景象,继怀琏之后,两宋住持阿育王寺的先后有真戒、净昙、了空、介堪、圆悟、大慧、佛照、妙智、笑翁诸大师。他们学问高深,弘扬佛法,阿育王寺成了浙东著名大道场。
宋室南渡以后,杭州成为全国佛教重地。阿育王寺地位也显得更加重要。高宗即位不久,即赐阿育王寺舍利宝塔“佛顶光明之塔”匾。南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高宗委派径山僧宗杲大师住持阿育王寺,“四方学徒,川奔涛涌”。淳熙元年(1174年)十一月,孝宗遣天使李裕文请舍利入禁中供奉,住持从廊护送之。孝宗三番瞻仰舍利,御书“妙圣之殿”匾额。又封从廊为“妙智禅师”,并赐钱万缗。淳熙间,明州郡守赵恺更“以金造成一座(塔),奉安宝塔于其中”。宋宁宗时,大师右丞相史弥远奏请制定禅院等级,有“五山十刹”的规定。阿育王寺被列为五山之第二山,与径山寺、灵隐寺、净慈寺、天童寺一样,成了禅宗游方参请要地。
宋薛地于德祐元年(1276年)向元朝投降以后,元世祖即遣使迎奉舍利塔至开平府华严寺供奉。同年九年奉旨迁宝利塔到燕都圣寿万安寺。世祖忽必烈为了国家祈福,诏集僧尼十万余禁廷、太庙、还需宫及各官署设十六道场,香灯花幡,梵吹歌诵。世祖大悦,亲临致敬,赐阿育王寺名香、金银,然后遣僧录怜占加大师送塔南还,诏江浙省区修复阿育王寺殿宇。一年以后,金碧辉煌的阿育王寺以重新雄踞于鄮山南麓。元至正年间,阿育王寺许多荘田财产为豪家所占。太尉纳麟闻知,即于至正二年(1342年)委派蜀僧雪窗光住持阿育王寺。雪窗光不负众望,力除弊端。几个月后,不但全部恢复被豪家所占的荘田、园林,还大兴土木,上至祖堂、法堂,上至廊庑、库房、杂屋依次建成,使阿育王寺成了一处名副其实的大丛林。四方僧徒慕名云集,内外不下千人。至正十年(1350年),悟光用朝廷所赐白金建成承恩阁。翰林侍学讲士黄晋撰《承恩阁碑记》。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太祖册封阿育王寺为“天下禅宗五山之第五”。明万历时,慈禧太后赐藏舍利之铜塔,住持傅飞重建舍利塔殿,造廊庑、神堂、僧寮百余间及舍利塔龛。
清康熙元年(1662年),寺毁于火,康熙十八年(1679年)开始重修。乾隆十六年(1751年)三月乾隆南巡至杭州时,特赐住持畹荃紫沙门镶龙缎袍及宫绸彩缎、御荣秀袋等物。畹荃回寺后建承恩堂珍藏皇家钦赐物。以后乾隆又陆续赐给阿育王寺御书《心经》一卷,《大悲心陀罗尼经》一函及“觉行具圆”匾额。光绪年间掀起了一个修建阿育王寺的热潮。自光绪十一年至二十九年(1885~1903年),一共重建成和新殿等房屋九十馀间,并疏通阿耨过池,筑围墙,栽松柏竹梅。宣统三年(1911年)又重修大殿,从而使阿育王寺形成了一个殿宇重叠、纡廊回环、富有民族气派的古建筑群。
民国元年至五年宗亮任住持时,阿育王寺依旧注重寺院的建设,先后重建了舍利殿、藏经楼,全部盖以琉璃瓦;藏经楼内贮有乾隆版《大藏经》。“文化大革命”中,寺中佛像及历代 传下来的名人字画有很多被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务院落实宗教政策,1979年,政府拨款六十余万元开始全面整修阿育王寺,中轴线按原样基本修复。东南佛国的古建筑群又成为举世瞩目的佛教道场、游览圣地。阿育王寺揭开了新的一页。
2、内涵特色
(1)社会知名度高
阿育王寺是中国目前保存下来的唯一一座以“阿育王”命名的千年古刹,其渊源所代表的印度佛教派别在日本等周边国家影响面甚广,知名度相当高。江泽民同志曾慕名亲临阿育王寺参观。
(2)佛教地位高
早在南宋嘉熙元年,宋理宗就把阿育王寺列为“天下五山十刹之第二”,明洪武十五年,明太祖册封天下名寺,诏定阿育王寺为“天下禅宗五山之第五”其规模之宏大、气势之恢宏可见其一斑。1982年,阿育王寺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国务院公布其为“全国汉族地区佛教重点寺院”。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文保单位。阿育王寺是中国古代佛教文化东传的中心,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口岸。
(3)艺术价值高
历千余年而幸存的阿育王寺至今保存较为完整。寺院建筑规模宏大,集我国古代堪与学、建筑艺术学于一炉,是我国古代佛教建筑中的精品。寺内仍保存着大批的元、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这在全国同时代、同类型的建筑中实属罕见。遗存于寺内的历代碑碣、石雕、匾额、楹联、玉器、瓷器、字画等是千年古刹的实物例证,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藏有释迦牟尼真身舍利佛国罕宝的舍利殿内至今还悬挂着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宋高宗的御书“佛顶光明之塔”。殿外屋顶“妙胜之殿”为宋孝宗御书。大雄宝殿檐下有“觉行俱圆”四字横匾,为清乾隆御笔。寺内现保留有宋、元、明、清的玉器、瓷器、铜器、字画等文物101件。其数量之多,品位之高为其它寺宇所罕见。
(4)资源的稀缺性
寺内所藏的佛祖真身舍利,目前可以考证的,在全国只有三处藏有,而阿育王寺佛祖舍利属佛祖头顶骨的舍利,尤为珍贵,拥有广泛的宗教信徒,具有极高的佛教意义价值,是一般寺院所不具有的资源稀缺性。
(二)七塔寺遗址
1、研究价值高
据鄞州区文保专家称,这是我市继天童寺、阿育王寺古遗址发现后又一大规模的寺院古遗址发现。这一发现将为研究浙东近代佛教历史和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依据和参考数据。此外,这一遗址也是宁波三大寺中原址遗址中保存最为完整的。
2、佛教影响力强
七塔禅寺自清代光绪年间由慈运长老住持以来,香火日盛,成为浙东地区与天童寺、阿育王寺齐名的四大丛林之一。塔院道场等遗址与同处于闹市的七塔禅寺互为依衬,相辅相成,成为寺院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能为七塔法席的繁盛光大发挥重要作用。
(三)铁佛寺
1、佛像材料独特
铁佛寺的佛像别出心裁,用铁来铸造,在全国范围内极为少见。据记载,寺内铁佛为坐着的释迦牟尼,高约3米,头部和手部均为铁铸造。
2、文化渊源长
七百年的铁佛寺与浙东文化渊源流长,铁佛寺原为宋代名儒王应麟家庙,因此它拥有了在文化上可以彰显的历史印记。王氏后人后来把家庙赠与本真和尚,又有一代武学大师王征南隐居于此,是历史上四明内家拳的一个重要发源地。
3、历史名流多
一是王应麟,字伯厚,晚年号深宁老人,浙东鄞县人,官曾至南宋的礼部尚书,为宋朝浙东学派的一位大师,着有《困学纪闻》,《玉海》等二十余部专着,而其所有著作中最为有名的应该是《三字经》。正是因为这位生于宋代的中国名儒,使作为其家庙的铁佛寺拥有了文化上可以彰显的历史印记,也使得铁佛寺成为研究王应麟必去的一个文物遗址。
二是王征南,反清复明斗争中的武学大师、著名的内家拳泰斗。王征南在反清复明失败后,隐居于铁佛寺所在地的鄞县宝幢同岙,而当时一代思想大家黄宗羲的儿子黄百家就师从王征南,著《王征南先生传》,之中所记载的拳法,成为现今全世界学习和研究内家拳极为珍贵的资料。
(三)明觉寺
2007年10月上旬,“罗莎”台风袭击宁波市,这场台风带来的强降雨却意外惊喜地在五乡镇明堂岙村的一个山岙里冲刷出来古寺构件等许多文物残迹。经鄞州区文保专家考证,初步认定这里是千年古寺明觉寺的遗址。
这个古老的山岙里,三面环山,山林遍野青葱,环境非常优美,明觉寺遗址就座落在形如一朵巨大莲花的平台上。
据《宝庆四明志》中的记载,明觉寺的前身明堂院始建于唐宝历二年(公元826年)。在宋朝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时,这个寺院有常住田94亩,山林地980亩。此时是明觉寺可容纳上千名僧人,规模相当大,香火盛极一时。
而据《鄞县通志》记载,明太祖顾问、皇太子师宋濂曾为此寺题碑。
但到清朝初年时,明觉寺已经毁废。究竟是山洪泥石流所致还是其他原因所致,目前仍然是一个谜。
明觉寺遗址的发现,又为五乡佛教文化的渊源增添了深厚的历史底蕴。是一个有待充分挖掘利用的文化旅游重要资源。
(四)其它资源
五乡有国家级文保单位横省石牌坊,有南宋时期的日本越窑祖窑等,其中有些是填补了国内空白。
五乡还有大量历史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秦始皇东巡故事,康熙题碑故事,同谷书院故事,经由南塘河“舟行登陆”宝幢老街的故事,省元坊的故事,南宋时设庆元府(宁波)经由此地再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行频繁的对外贸易活动等。
清朝《四明谈助》素有补正史之缺的功能,其中记载了很多本地历史人文地理故事的来龙去脉、地方风物历史的演变情况,对于深入和广泛地挖掘本地文化历史内涵、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具有极高的价值和重要的意义。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础设施薄弱。旅游区周边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相关配套,比如停车场狭小、铁路噪音、公路交通瓶颈、周边环境杂乱、山林坟墓林立、违法建筑较多、自然景观缺少等等。
2、招商力度不足。招商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项目定位未明确的前提下,招商成为一句空话。另外,招商的各种措施也尚未出台。
3、开发的相关人才紧缺。阿育王佛教旅游区开发,涉及到中印文化交流,涉及到海上丝绸之路的追逐复兴,站在国际性的景点开发的高度来策划、管理,现阶段缺乏相应的专业人才,人才引进力度不够,吸引力不强。
三、项目定位
打造一个具有中印文化交流的国际性重要景区、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景点(有日本越窑祖窑、鉴真东渡遗址)、东南佛国的核心景区、国际佛教朝觐圣地。
初步设想有:打造一个阿育王寺后山(后为国家级森林公园)顶标志性佛事建筑物,一个孔雀王城,新建蒙学纪念馆、鉴真东渡纪念馆,整合阿育王寺、铁佛寺、七塔寺遗址、明觉寺遗址资源,开拓横省石牌坊、养生堂、参禅路、习武基地,《内家拳风云》、《阿育王传奇》两部大片,最后落脚点是休闲旅游度假村。
中国阿育王文化旅游区(筹)开发办
2008.04.07
相关热词搜索: 旅游区 中国 背景 策划 阿育王